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解开少林寺的奥妙面纱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早上四点起床,要在五点之前参加一场“早课”,虽然我不信佛,虽然还要早起,心中仍免不了期待和兴奋。

虽然是夏天,夜幕仍然没有完全褪去,踏着星辉来到大雄宝殿,没有灯光,没有声响,里面只要点燃的四支红色蜡烛。

肃静的大殿必须保持绝对的安静,僧人立于大堂两侧,我们则立于僧人之后。

随着一声洪亮悦耳的钟声打破静寂,穿越殿堂 ,仿佛如一股清泉注入内心霎时心就静了。随即,诵经声响起,那是所有僧人喉音和心声的共振,嘤嘤嗡嗡,绕梁不绝,当时,我的脑子里只划过两个字:天籁。

这种声音不只让人平静,还给人力量感,现在想起,脑海里总会浮现出电影场景中僧人一起念经,后期给加上的一个个咒语,心正的人听了一片清静,心不正的人听了有崩溃感。

所谓相由心声,言由心声,你所看见的你所听见的都是本人内心的显现,与外部着相无关。

上完早课就是早斋的时间,斋堂仍须保持绝对的安静,正身而坐,等待僧人念供完,就可以开始吃了,僧人早斋一般比较简单,馒头豆浆和养分粥,外加一点素菜,在绝对安静的环境里,又不能说话,只能去感受当下食物本真的味道,也因为这种神凝的作用,每一个食物吃在嘴里都是满足的味道。

吃完早斋,天色已经完全明亮,太阳明晃晃地照在大雄宝殿的屋檐上,壮观初现,静寂将要被打破,预备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了。

我们也由少林寺法师带着开始巡礼,巡礼的俗称可以理解为参观。法师一路给我们讲解少林寺及禅宗历史、建筑、文化。

关于少林寺的由来,少林寺的建筑特点,少林寺僧人的辈分,少林寺的各种典故,少林寺各殿宇内佛像的故事以及碑林文化,网络上都有材料,如果个人对少林寺有兴味,想去了解少林寺,最好本人做全攻略,或者请一个导游讲解。

少林寺门前就有当地的村民当导游,价格也便宜,他们也能讲解一二。

我不晓得别人是怎样晓得少林寺的,我第一次晓得少林寺是由于李连杰拍的电影《少林寺》,这部电影也融合了十三僧棍救秦王李世民的故事,还有李连杰在塔林练武的情景,这些都是真实的,只不过现在塔林周边已经封上了栅栏,没无机会近距离观摩了。

电影中有一幕李连杰剃度出家被点戒疤的场景,以至于我对出家人的概念不断停留在他们都要剃度点戒疤,其实不是,现在的受戒人都不需要点戒疤了,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理事认为点戒疤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也因为对身体有损害,就被废止了。现在已经看不到头顶有戒疤的僧人了。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是电影经典的台词,其实这句话并非少林武僧所说,而是出自灵隐寺的济公和尚之口。在少林寺,从来也没有,而且也不允许僧人吃肉。

还有一事让我不明的是,和尚、法师、禅师、大师、长老,这些称呼在不同场合听过,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参照法师给我们讲解的以及参考的一些材料,我终于算是了解了:

和尚:和尚是对出家人最尊贵的称呼,不是哪个人都可以称和尚的。在一个寺庙里头,只要一个和尚,方丈、住持可以称和尚,其他人不能称和尚,可以称法师、阿阇黎。

可是一般人分不清,误以为出家人都是和尚,所以只需一见到出家人就全叫和尚,经过长期的以讹传讹,最初大家更搞不清什么是和尚了,所以现在一般称寺院的方丈、住持为大和尚,这是真正的和尚,比如柏林禅寺的明海大和尚、少林寺的释永信大和尚。

法师:通晓佛法并且善于讲经说法的人,就可以称为法师。法师并不是佛教的公用称谓,道教有些道士也可称为法师。

影响的,也都被称为禅师,如虚云禅师、佛源禅师、黄櫱禅师等等。

大师:大师一词,在佛教中不是一般人能称的,只要佛才可以称为大师。但在汉传佛教历史上也有很多祖师被后人称为大师,比如,净土宗的历代祖师,都被称为大师、还有天台宗的智者大师、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这些祖师大德跟佛一样,也讲经说法,也修行证果了,所以才可以称大师。

长老:长老在佛教中就是指德高望重,年岁又大的出家人。一般是指退休后的寺院住持、方丈,只要还在方丈、住持的任期之内,就不能称为长老。比如净慧长老,他在住持柏林禅寺的时候,人们都称他为净慧大和尚,他退休后,人们就称他为净慧长老。

一趟巡礼下来,很有意思,因为给我们讲解的法师幽默风趣,平易近人,走进他们,会发现他们身上有特别可爱单纯的地方。

下午,就是正式的易筋经学习,易筋经能否如金庸笔下所描绘的是奥秘的旷世绝学呢?

明天再记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