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遥想:假如没有中轴线,会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城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从北京的建城设计来说,是先有的中轴线,后有的北京城。梁思成先生曾由衷地赞赏:“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次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北京中轴线全长约7.8公里,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贯穿北京城区的中心,是北京城的空间规划之轴和文化之轴,更是北京这座城市的灵魂线、生命线。她历经700余年风雨,无论朝代更迭、无论历史变迁,一直作为城市灵魂和中国历史文化的意味与北京城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像一首凝固的诗,抑扬着崎岖的华章; 她有条有理的庄严大气华丽收场。
传承利用好中轴线这份独一无二的历史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即日起,“北京东城”微信公众号、“北京东城”App开设“ 中轴线风采”专栏,看望中轴线上景观古建的“前世今生”,深度挖掘中轴线的文化内涵。
中轴线是中国古代都城建筑格局的突出体现,不管是夏商的偃师,还是秦汉的长安城、汉魏的洛阳、隋唐时的长安,直至北京的燕下都、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不断发展到1949年后的北京城建设,都没有离开以一条轴线为中心对称的格局。
中轴线是北京历史演变中的生命线
记得小时候曾猜过一个谜语:“四四方方一座城,里面住着百万兵”,可见,四四方方的对称城池不断就是中国城市的规范建制,元大都的平面图所表现的也正是这样的“四四方方”,而其中最有特色的便是贯穿都城的中心轴线。北京城几经改扩建,虽然这“四四方方”略有变化,但一条贯穿北京南北的中轴线却不断存在,它就像北京城的命脉,伴随并见证了北京城市格局的变迁。
中轴线的最后确立是在元朝建设都城时,将积水潭东北岸的一点设为中心,这里还曾有“中心之台”石碑,《析津志辑佚》中有记载:“中心台,在中心阁西十五步。其台方幅一亩,以墙缭绕。正南有石碑,刻曰:中心之台,寔都中东、南、西、北四方之中也。”中心台是元大都的规划中心点,确定了北京都城的中心位置,在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史上,是一个辉煌的里程碑。同时都城建设也以此为中心向南北延伸,构成了北京城的中轴线,只是宫城的实际中轴线却向东偏离了这一中轴线的最北端,正对着的是中心台向东15步的中心阁,由此为轴线的最北端,贯穿宫城至元大都城的最南端丽正门。这条中轴线承继了前代中轴线的建设理念,也为此后明清时期北京中轴线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钟鼓楼
明代永乐朝迁都北京,在元大都旧址上营建宫殿。而且以中心阁所在位置建鼓楼,其北建钟楼,构成了现在人们所见到的北京中轴线上的最北端——钟鼓楼。由于整个都城南移的缘由,使明北京城南的丽正门(明正统年间改名为正阳门)南移,中轴线的南端也就向南延伸了。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朝廷拟在都城外修建廓城,虽因经费缘由,只修建了南面一部分,但却使北京的中轴线又向南延伸到永定门,一条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保留至今。
万宁桥
由于战乱、自然坍塌和城市发展中的道路改建,北京的城墙大多已不复存在,但北面的钟鼓楼不断坚守,确定着中轴线的最北端。然而,1957年永定门城楼被彻底拆除后,北京中轴线处于不完整形态,也成为北京旧城无法弥补的缺憾。
2004年复建的永定门城楼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促成了永定门城楼的复建。作为北京实施“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规划”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轴线景观整治最次要的工程,2004年3月永定门城楼复建工程开始。2005年9月复建工程全部竣工,消失了半个世纪的永定门城楼,重新屹立在北京中轴线的南端,一条北京中轴线又完整地呈现在北京城市版图上。
前门大街
在这条中轴线上,从北到南分布着鼓楼大街、地安门大街、千步廊、前门大街、永定门内大街,这些街名是北京人再熟悉不过的了。尤其是前门大街到永定门内大街,是明清两朝皇帝不论是去郊外,或到天坛祭祀,都会经过,故称之为御道,这已经被南中轴路改造中发现的200米石板路证明。前门大街也是极为热闹的繁华街市。自明朝扩建了外城以后,这里便成了北京城里的寸土寸金之地,人来货往,商贾云集,热热闹闹地延续了几百年。前人描写前门商业繁华的盛况时这样写到:“五色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举头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
中轴线是一曲用建筑演绎的华美乐章
明北京城完善了7.8公里长南北中轴线,永定门、正阳门……不断到钟鼓楼,建筑一座接着一座,不偏不倚,坐北朝南居于中轴线上,有路、有街、有合围空间、有楼、有桥、还有宫殿。随时代更替这些建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标志性的建筑不断都雄居于此。
在中轴路的最南端,是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永定门。它是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筑重城,包京城之南”时修建的七门之一。嘉靖四十一年(1562),永定等七门添筑瓮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新修复了受战乱破坏的永定门城楼,不只提升了城楼的规制,还增建了箭楼。至此,永定门成为前有箭楼,后有城楼,两头是瓮城的一组完整建筑。城楼为三层,顶起脊,廊面宽七间,通高26米;箭楼有箭窗二层,每层七孔,面宽12.8米;瓮城宽阔,成为外城七门中是最大、最重要的城门。但这组建筑已于1949年以后陆续拆除。现在屹立在中轴路最南端的永定门城楼是2004年9月复建的,它以1937年的永定门城楼实测图为基础,遵照“原汁原味”的修缮准绳,根据20世纪初对永定门测绘的数据和图样,在原来的位置、按照原来的形制、原来的结构、使用原来的工艺、采用原级别的材料施工,使其保持了永定门城楼的原有风貌。巧合的是,2003年在先农坛古建博物馆门口的一棵古柏树下,发现了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始建永定门时的石匾原件,上面楷书的“永定门”三字苍劲无力。复建后,永定门洞上方所嵌“永定门”石匾就是依此仿刻的。永定门城楼的复建为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画上了完满的一笔。
先农坛
正阳门,元大都时称之为丽正门。它既是明清皇帝出入内城与紫禁城的公用通道,也是最平民化的地方,因为在中轴线上,只要这里有俗名,老百姓管这里叫做“前门”,它是正阳门城楼、箭楼、瓮城、正阳桥、五牌楼的总称,所谓“四门三桥五牌楼”就是这组建筑的抽象描述。明正统元年(1436)十月,“率军夫数万人修京师九门城楼”。工程从正统二年开工,至正统四年(1439)四月竣工。在“京师九门”中,正阳门与其他九门一样修建了城楼、箭楼、石桥、牌楼等,但其规制最高,占据着京城九门之首的地位,成为北京城的标志。如果把北京城比作八臂哪吒,前门就是“哪吒头”。
正阳门
由于正阳门的重要地理位置,使得它也饱受磨练,曾多次毁于大火,又多次被修复。据史料记载,较大的几次火灾有,明万历三十八年(1601年)箭楼失火,从傍晚不断烧到次日辰时;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楼失火。最大的一次火灾,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变时,义和团在前门大栅栏火烧了专卖洋药的老德记药房,这把火,不只毁了大栅栏一条街,也秧及到了前门箭楼。同年,八国联军向北京发起了猛烈进攻,慈禧太后仓皇出逃,联军在天坛里架起了大炮,向前门楼子轰击,轰塌了箭楼和城楼,八国联军攻进了北京城。直到一年后,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才得以回京。但被烧毁的前门实在有碍观瞻,不得已,当时的直隶总督府用银万两,请棚匠用杉篙、苇席,再绕以彩绸,在城楼和箭楼上搭起了彩子,以充门面。据《梦蕉亭杂记》载:“庚子京师拳匪之乱,正阳门城楼化为灰烬。辛丑两宫回銮有期,余奉命承修跸路工程,以规制崇闳,段向外洋办木料,一时不能兴工。不得已,命厂商先搭席棚。以五色绸绫,一切如门楼之式。以备驾到时,藉壮观瞻。”迫于当时的政治情势,在这段记录中,把正阳门被毁归于“京师拳匪之乱”是有背史实的。
前门箭楼
中轴线上的门也是重要的建筑组成部分,除了因城市道路扩建需要而消失的中华门和地安门、北上门外,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坤宁门、天一门、顺贞门、神武门都属于宫城(紫禁城),是皇家的专属。
地安门外大街
中华门始建于明代,当时称为“大明门”,上有门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说明进了这道门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了。大明门后是天街,也就是被老百姓称作“棋盘街”的政府办公地。清朝入主北京后,这座门改称“大清门”,民国时又改为“中华门”,1957年修天安门广场时被拆除。
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也称为国门,明时称为承天门,即“承天之门”,清改称“天安门”,意为“天安之门”,表现为“奉天承运”“受命于天”“内和外安”。每当皇帝颁诏,都要从这里送出,所以才有了戏出里那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1949年以后,天安门成为全中国人民向往的地方,每当国家有严重庆典,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在这里与人民共同庆祝,阅兵式、各行各业的成果展现花车在天安门前行进,向全世界展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威。
在都城的规制中历来就有“天子五门”之说,明代五门为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和太和门,清五门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和乾清门。比较有意思的是午门的建筑,它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门,从南面望过去是三个方形的门洞,而从北面看午门又是五个圆形的门洞,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明三暗五”和“方圆结合”手法的巧妙运用。午门城台上的城楼是九开间的大殿,与城台五个门洞构成了“九五之尊”的格局。如燕翅一般的两翼各有廊庑13间,有人说这意味着“十三太保”。常听戏剧里说的“推出午门斩首”并不是在午门外或午门外的广场斩首,而是到皇城外斩首。
因为午门的特殊建筑格局,让它获得了另一个称呼——“午门燕翅楼”,2015年10月向社会开放后,利用楼上空间办了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展。2019年,作为“故宫过大年”系列活动之一,这里举办了以“祈福迎祥、祭祖行孝、敦亲睦族、勤政亲贤、游艺行乐、欢天喜地”为主题的展览,既可以登上燕翅楼了解清代宫廷过年习俗,还可以沿宫城的城墙不断走到神武门,领略皇宫全貌。
午门
神武门,明代这个门称作“玄武门”,与午门的燕翅楼构成了南朱雀、北玄武的中国传统建筑格局。清朝时为避讳“玄烨”而改为“神武门”。这座门也可以看作是后宫之门,一切后宫之事均走此门。
筒子河
值得一提的还有中轴线上的制高点——景山,它是用修筑紫禁城护城河(北京人称之为筒子河)时挖掘出的泥土与拆除元代宫城时的渣土堆积起来的,构成了皇宫有山可倚的阵式,有“镇山”之功,被称为“万岁山”,成为皇宫后苑。然而这座“万岁山”并没有让大明江山万岁,崇祯皇帝在这里自缢,宣告了明朝的灭亡。
景山公园
清朝将这座万岁山细化了,并更名为“景山”,其涵义是“日下的京城”,这也是后来北京也被称为“日下”的缘由。清朝为景山增添了楼、亭、殿的建筑。山前的绮望楼,五座山峰上修建的“观妙”“周赏”“万春”“富览”“辑芳”五座山亭,山后的寿皇殿都是清朝为景山增添的精妙之作。
1949年后,对景山进行了全面整理,修缮了古建筑物,重铺了山道、园路,栽种了花木。尤其是园内种植了大面积的牡丹,每到4月份,牡丹花怒放,吸引众多北京市民和国内外游人前来观赏。
在景山公园最北面的寿皇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是供奉皇室祖先的场所。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了表示对先帝的尊重,将寿皇殿调整到了现在的位置,其建筑格局与明代大不相同,气势愈加雄伟、辉煌。1956年在这里成立了北京市少年宫,1957年又成立了北京市青少年科技馆,是北京少年儿童课余活动地方。2013年,少年宫和科技馆迁出后,这里进行了古建修缮,基本还原了寿皇殿的建筑格局,让北京中轴线上又回归一片建筑群。
登上景山的最高峰,站在“万春亭”上可观整个北京城,从这里可以看到北京城的发展与变迁。东望CBD现代化的建筑,西望三海,南望皇城,北望可见中轴线最北端的鼓楼和钟楼。
钟鼓楼
钟、鼓二楼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所建,由于楼下是4米的砖台,使三层重檐式的鼓楼在中轴线上显得雄伟壮观,履行着记时和报告岁时的功能。1900年,内部的鼓虽都遭八国联军毁坏,但主体建筑没有损坏。最后,钟楼是木结构,在建成后曾因大火毁坏,清乾隆年间重建为砖石结构,钟楼内用于报时的铁钟现存于大钟寺。钟楼报时的时候,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新近,北京是胡同四合院,钟鼓之声可以传遍整个京城。现在高楼多了,现代化的报时设备也多种多样,钟鼓楼的功能从报时转变为宣传传统文化了。
纵观整条中轴线上建筑,有高有低,崎岖呼应,色彩斑斓,演绎出一曲华美的乐章。
中轴线是中华民族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
我们现在居住的北京城是元朝所建,它的建成有赖于一个伟大的设计者——刘秉忠,由于他学术和文化渊博,通晓儒、释、道三教,他将本人对都城的理解,在一片平地上建造了一座儒、释、道思想体系大融合的完满都城,其次要格局不断延续至今。其中心的这条轴线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思想和智慧极为丰富,较为突出的文化主题有阴阳五行不断运转的宇宙观念,适中的哲学观念等。
中国的都城建设是以《周礼·考工记》为依据,北京城的建设也如此。在空间分布上以中轴为基准,“辨方正位”“择中而立”“四方五形”“五方一体”确定了北京城的形制格局,并按照古代“象天法地”的风水理论,上对应天,下对应人,构成了天地相应,人神一体、天人合一的城市设计理念。再按照儒家“以政为德,臂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的理论,构建了一个等级森严的宫城建制。
故宫
中轴线的南北划定,对应的是子午线,子位是正北,午位是正南,意喻着自然界天晨万物的运转有着内在的规律,即“天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帝王作为统治者把本人的统治看作是“人道”,正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
社稷坛
明代诗人盛时泰曾作《北京赋》:“列御道以中敞,纷左右以为墀;太庙斋,对联社稷;列六卿于左省,建五军于右隅;前列其奇,后峙以偶;左右并联,各互为耦。”从中而见北京城的空间分布特点,即左右对称的建筑形制,这也是中国传统的“以礼治国”文治国策的体现。这也来自于《周礼·考工记》中的王城之制“惟王建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视右社,前朝后市”,因而出现了分布在中轴线两侧的“左祖右社”——太庙和社稷坛;“文东武西”——皇宫中有东文华、西威武,棋盘街上有左(东)六部、右(西)五军;郊坛祭祀——东有天坛、西有先农。
太庙
北京中轴线的南端东侧是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又经嘉靖九年增建和清乾隆时期全面的改建、扩建逐渐构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风貌。想当初皇上的大驾卤簿出前门,浩浩荡荡来到这里,行“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和“孟夏”祈雨的典礼,算得上是皇家最隆重的礼仪盛典了,明清两代有22位皇帝在这里举行大典达654次之多。天坛在选位、规划和设计中,如何运用了“阴阳”、“ 五行”、“八卦”、“九宫”、“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文历法”等中国古代哲学理论。
天坛
天坛建筑以其雄伟著称,又以奇特传世,而且寓意极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体现。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地”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到,而“天”则是高远莫测,可望而不可及。因而人们的潜意识中就有了敬天、畏天、唯天为大的心理。另一点,在中国陈旧的文化中,“九”是用来表达无限大的极数,所以在天坛的建筑中,不论是建筑尺寸,还是用材数量,九或九的倍数随处可见。如此的对“九”垂青,是因为“九”这个数字里表现出了上天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威,足以体现出人们对上天的敬畏、崇拜之情。
安定、和谐是中国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理念在中轴线上的表现方式就是在次要建筑上冠以“和”“安”“宁”“定”等,如紫禁城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太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指阴阳相会的和谐,其另一种解释是“天下太平”。中轴线的城门建制上也有“天安”“地安”“左安”和“右安”之名。
太和殿
中轴线上的和谐从皇宫内部建置也可以看出来,以太和殿为例,皇帝的宝座是建在高高的台子上的,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无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它与方形的殿顶组成上圆下方的外型,上为天,下为地,表示着天圆地方,再加上皇帝的宝座,组合成天地人三才的中心,也可以理解为天地人合。
北京城的中轴线是中国古典建筑体系的集中代表,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你站在景山的万春亭上环顾四方,北京的魂就在脚下,北京的文化遗产就在脚下。
文字 | 李俊玲
图片 | 张传东 武辉 等
编辑 | 小末
上一篇:《滕王阁序》中的典故:“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