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阖闾与鱼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来源:北京晚报

吴正格

古代君王中,嗜鱼者不异,异在“事鱼”。春秋末年吴国国君阖闾曾以鱼躲避凶险,又用鱼谋得王位,后因鱼而丧女,可谓事鱼之奇异者。

唐人陆广微的《吴地记》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阖闾率船队出海,途中因遇风浪被困在海上,粮食将尽之时,突然有一大群“金色鱼”迎着船队游来,吴军奋力捕鱼,将其煮食,化解了断粮的危机。这个故事虽存在想象与借题发挥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吴越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春秋时期,吴越地区的造船业已相当发达,所造船舶能在近海进行捕捞、运输,也能用于作战,由此可知,阖闾这段化险为夷的经历应该是有些依据的。

阖闾回师后,设宴劳军,他忽然想到在海上煮食的“金色鱼”,问主事官员能否还有,官员回奏:“晒干了。”阖闾遂命人取来亲身品尝,味道甚美。这“金色鱼”究竟是什么鱼?《吴地记》未予说明。我疑为石首鱼,即黄鱼,因其鳞色黄如金,这种鱼若晒成干,其味精浓,食之自然醇美。“干”即“鲞”(xiǎng)的俗谓,鲞分为两种:加盐晒干或焙干者谓“明鲞”,不加盐在烈日下晒干者谓“脯鲞”。《吴地记》记:“阖闾思海鱼而难于生致,治生鱼盐渍而日干之,故名为鲞。”阖闾食“金色鱼”这件事,为“鲞”字的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阖闾因鱼化险为夷后,便对鱼情有独钟;他能谋取王位,也得助于鱼。有一则“刺王僚”的史事,就是阖闾一手“导演”的。《史记·吴太伯世家》与《史记·刺客列传》记载,吴国国君夷昧死前曾授位其弟季札,遭到季札拒绝,夷昧之子姬僚代嫡继位。吴王诸樊之子阖闾(公子光)不服,自认为当传位于己,便起意弑姬僚而夺位,但姬僚防卫甚严,无机可乘。阖闾心生一计,遣专诸赴太湖之滨,拜名庖太和公为师,专事炙鱼,为期三月;以此为谋,伺机为姬僚设炙鱼宴,令专诸充庖,奉“炙鱼”于姬僚,进而行刺。

那是公元前515年(吴王僚十二年),楚平王死,姬僚乘机伐楚,因战策有误,被楚兵断了后路,吴兵想退却不能。阖闾借机宴请姬僚,宴间,专诸依计行事,执“炙鱼”于姬僚案,姬僚正欲品尝,专诸倏然从鱼腹中抽出匕首,将姬僚刺死,专诸亦当场被格杀。我想,匕首能藏在鱼腹内,鱼必定很大,很大的鱼被烤饪,匕首亦“白热化”,握之如入沸鬲。专诸忍着灼热的剧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姬僚刺死,可称“古代第一杀手”。姬僚死后,阖闾夺得王位,当然将专诸视作大英雄,为彰其勋,竟堂而皇之地封专诸之子为上卿。

鱼使得阖闾的君王梦成了真,在此之后他愈加亲鱼、嗜鱼,倒也符合逻辑。东汉袁康《越绝书》记载,阖闾因得到名将孙武,伐楚屡战屡胜。一次阖闾备下蒸鱼,要犒劳凯旋的吴军,不料天降大雨,吴军归期延后,鱼都腐臭了。但因所需鱼的数量过多,一时间无法重做,阖闾只好装作不知,率领众人照吃不误。国君尚且如此,有哪个将士敢发怨言?袁康并没有写吃变质蒸鱼的后果,但从常识来看,食物中毒者应不在少数,说不准阖闾亦难免。此时,鱼的吉利已经逆转,给阖闾带来了晦气。

又岂止是晦气——后来阖闾遭到鱼的“反谋”。阖闾嗜鱼,以“炙鱼”为最;因用“炙鱼”夺位,乃视“炙鱼”为祥食。有野史《土风记》,述及阖闾与他女儿争食“炙鱼”的故事。这位千金美貌如花,随父亦嗜“炙鱼”,父女俩因争食“炙鱼”生了勃谿,以致此女不得食,怨愤而死。

正所谓:“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