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灿等 鹰子石 2023-02-22 16:11 发表于湖北
06
《山海经》第五•中山经
(接上期)二、 参考解读四61又西十里,曰廆gui山。其阴多㻬琈之玉,其西有谷焉,名曰雚谷,其木多柳、楮。其中有鸟焉,状如山鸡而长尾,赤如丹火而青喙,名曰鸰䳩lingyao,其名自呼,服之不眯。交觞shang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俞随之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谷水。1廆gui山。今河南洛阳市西谷口山。洛阳市,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级市,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北跨黄河与焦作市接壤,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连。中国古代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帝喾都亳邑,夏太康迁都斟鄩,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沿袭,共十三个王朝。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2交觞shang之水南流注于洛。交觞水,今河南省洛阳市西七里河。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境内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3俞随之水北流注于谷水。俞随之水:今河南洛阳市西。谷水:今河南渑池南渑水及其下游涧水。4雚谷,柳、楮。鸰䳩lingyao,不眯。雚(ɡuàn)谷:山谷名。鸰䳩指鹡鸰。楮(chǔ):即构树。眯,《说文解字》:"艸入目中也。62又西三十里,曰瞻诸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文石。㴬xie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少水出其阴,而东流注于谷水。1瞻诸之山。《山海经》曰:瞻诸山西三十里曰瞻诸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文石,少水出于其阴。控引众溪,积以成川,东流注于谷,世谓之慈涧也。谷水又东,俞随之水注之。《山海经》曰,平蓬山西十里廆山,其阳多琈之玉,俞随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谷,世谓之孝水也。潘岳《西征赋》曰:澡孝水以濯缨,嘉美名之在兹。是水在河南城西十余里,故吕忱曰:孝水在河南。而戴延之言在函谷关西。刘澄之又云出檀山。檀山在宜阳县西,在谷水南,无南入之理。考寻兹说,当承缘生《述征》谬志耳。2㴬xie水东南流注于洛。瞻诸山在今河南新安县境内。 㴬水源出今河南新安县。3少水东流注于谷水。少水今磁涧河。《水经注疏补》卷十六124谷水甘水庐水俎水谷水出宏农黾池县南墦冢林谷阳谷,《山海经》曰:傅山之西有林焉,曰墦冢,谷水出焉,东流注于洛,其中多玉。今谷水出千崤东马头山谷阳谷,东北流历黾池川,本中乡地也。谷水发源于渑池崤山以东的马头山谷。全长90公里,经渑池、新安,至洛阳会孝河,东南流注洛河,现与涧河汇为一流。古时的谷水,自王城西北流经千金堨而东注,绕流故洛阳城(汉魏洛阳城)四周,入洛水。63又西三十里,曰娄涿之山,无草木,多金、玉。瞻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洛;陂bei/pi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茈zi石、文石。1娄涿之山,崤山支脉。在今河南洛宁县和新安县之间。洛宁县地处豫西山区,洛河中上游,隶属十三朝古都洛阳市,洛宁古称崤地,古代沟通东(洛阳)西(西安)两京的官道。北魏设崤县,唐改称永宁,1913年更名洛宁至今。东与宜阳县接壤,南与嵩县、栾川县为邻,西与卢氏县、灵宝市相连,北与陕县、渑池县比肩。仓颉造字台、洛书出处碑彰昭历史悠久,仰韶、龙头文化遗址凸显底蕴厚重。新安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北临黄河,与济源县及山西省垣曲县隔河相望;南与宜阳县接壤;西与渑池县及义马市为邻;东与孟津县及洛阳市毗连。新安历为九朝古都洛阳畿地和西方门户,地扼函关古道。县境有谷山。黄河横于北,秦岭障于南,两头四山:荆紫山、青要山、邙山、郁山。夹三川:青河川、畛河川、涧河川。矿藏资源20余种,煤炭、硫铁、铝矾土、石英石为新安四宝。2瞻水东流注于洛:罗岭乡水。3陂水北流注于谷水,陂(pí)水:一作“波水”。天池镇位于渑池县东南部。疑天池镇水。谷水发源于渑池崤山以东的马头山谷。全长90公里,经渑池、新安,至洛阳会孝河,东南流注洛河,现与涧河汇为一流。古时的谷水,自王城西北流经千金堨而东注,绕流故洛阳城(汉魏洛阳城)四周,入洛水。4金、玉。茈石、文石。茈:通“紫”,紫色。文石碳酸盐矿物。成分为CaCO3。又称霰石,与方解石等成同质多象。斜方晶系,晶体呈柱状或矛状,常见假六方对称的三连晶。集合体多呈皮壳状、鲕状、豆状、球粒状等。通常呈白色、黄白色。玻璃光泽,断口为油脂光泽。64又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涧水出于其阴,西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麋石、栌丹。1白石之山。白石山,也叫广阳山、渑池山,在今河南新安县境内。 2惠水南流注于洛。惠水在今河南新安县东北。3涧水西北流注于谷水。涧水在今河南新安县境内。3水玉:水晶。麋石、栌丹。麋石:麋通“眉”,即画眉石,一种可以描眉毛的黑矿石。栌丹:栌通“卢”,黑色,黑丹砂,一种黑矿石。65又西五十里,曰谷山,其上多榖,其下多桑。爽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碧绿。1谷山,谷水发源于渑池崤山以东的马头山谷。2爽水西北流注于谷水。爽水:在今河南渑池县。3榖,桑。碧绿。榖木名,又称“构”、“楮”,即构树。桑即桑科植物桑树。碧绿指绿色翡翠。66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旋龟,其状如鸟而鳖尾,其音如判木。无草木。1密山。在今河南新安县。2豪水南流注于洛。豪水在今河南新安县。3玉,铁。旋龟,如鸟而鳖尾,其音如判木。玉,铁,新安县金山铁矿地址位于洛阳峪里乡峪里村。判:分开,指劈开木头。如劈开木头的声音。旋龟,异龟。鳖尾,乌龟尾巴。67又西百里,曰长石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多竹。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鸣石。1长石之山。《水经注疏》卷十五:洛水又东,共水入焉。水北出长石之山,山无草木,其西有谷焉,厥名共谷,共水出焉。(会贞按:数语,《中次六经》文。《新唐志》、《金志》并云新安县有长石山,在今宜阳县西。)南流得尹溪口,水出西北尹谷,(会贞按:《左传·昭二十三年》,王子朝入于尹,义刘子从尹道伐尹。杜《注》谓尹为尹氏之邑,盖即此尹谷、尹溪之地。)东南注之。共水又西南,与左涧水会,(朱共水又西南与讹作其水右与西南,赵同,戴改。)水东出近川,西流注于共水。共水又南,与李谷水合,水出西北李溪,东南注蓁水,(守敬按:《周书·高琳传》,魏孝武西迁,从入关,至溱水。溱、蓁音同,即此水也。)西南流,与李谷水合,而西南流,入共水。共水世谓之石头泉,(朱脱之字,戴、赵增。)而南流注于洛。2共谷。新安县有长石山,在今宜阳县西。3共水西南流注于洛。共水世谓之石头泉。4鸣石。青色玉石,撞击后能传声甚远的石头。可作砧石﹑磬石。 使山石发出鸣声。68又西一百四十里,曰傅山。无草木,多瑶碧。厌染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其西有林焉,名曰墦fan冢。谷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其中多珚yan玉。1傅山。谷水出宏农黾池县南墦冢林谷阳谷,《山海经》曰:傅山之西有林焉,曰墦冢,谷水出焉,东流注于洛,其中多玉。今谷水出千崤东马头山谷阳谷,东北流历黾池川,本中乡地也。汉景帝中二年,初城,徙万户为县,因崤黾之池以目县焉。亦或谓之彭池,故徐广《史记音义》曰:黾,或作彭。谷水出处也。谷水又东径秦、赵二城南。司马彪《续汉书》曰:赤眉从黾池自利阳南,欲赴宜阳者也。世谓之俱利城。耆彦曰:昔秦、赵之会,各据一城,秦王使赵王鼓瑟。蔺相如令秦王击缶处也。冯异又破赤眉于是川矣,故光武《玺书》曰: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嵎,收之桑榆矣。谷水又东径土崤北,所谓三崤也。谷水又东,左会北溪,溪水北出黾池山,东南流注于谷。疑即孔安国所谓涧水也。谷水又东径新安县故城南,北夹流而西接崤黾。昔项羽西入秦,坑降卒二十万于此,国灭身亡,宜矣。谷水又东径千秋亭南,其亭累石为垣,世谓之千秋城也。潘岳《西征赋》曰:亭有千秋之号,子无七旬之期。谓是亭也。又东径雍谷溪,回岫萦纡,石路阻峡,故亦有峡石之称矣。谷水历侧,左与北川水合,水有二源,并导北山,东南流合成一水,自乾注巽,入于谷。谷水又东径缺门山,山阜之不接者里余,故得是名矣。二壁争高,斗耸相乱,西瞻双阜,右望如砥。谷水自门而东,广阳川水注之,水出广阳北山,东南流注于谷。南望微山,云峰相乱。谷水又径白超垒南,戴延之《西征记》云:次至白超垒,去函谷十五里,筑垒当大道,左右有山夹立,相去百余步,从中出北,乃故关城,非所谓白超垒也。是垒在缺门东十五里,垒侧旧有坞,故冶官所在。魏、晋之日,引谷水为水冶,以经国用,遗迹尚存。谷水又东,石默溪水出微山东麓石默溪,东北流入于谷。谷水又东,宋水北流注于谷。谷水又东径魏将作大匠田丘兴墓南,二碑存焉。俭父也。《管辂别传》曰:辂尝随军西征,过其墓而叹,谓士友曰:玄武藏头,青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备,法应灭族。果如其言。谷水又东径函谷关南,东北流,皂涧水注之,水出新安县,东南流径田丘兴墓东,又南径函谷关西,关高险狭,路出廛郭。汉元鼎三年,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居关外,请以家僮七百人,筑塞徒关于新安,即此处也。昔郭丹西入关,感慨于其下曰:不乘驷马高车,终不出此关也。去家十二年,果如志焉。皂涧水又东流入于谷。谷水又东北径函谷关城东,右合爽水。《山海经》曰:白石山西五十里曰谷山,其上多谷,其下多桑,爽水出焉。世谓之纻麻涧,北流注于谷,其中多碧绿。谷水又东,涧水注之。《山海经》曰:娄涿山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涧水出焉,北流注于谷。挚仲治《三辅决录注》云:马氏兄弟五人,共居涧、谷二水之交,作五门客,因舍以为名。今在河南西四十里。以《山海经》推校,里数不殊仲治所记,水会尚有故居处。斯则涧水也,即《周书》所谓我卜涧水东。言是水也。自下通谓涧水为谷水之兼称焉。故《尚书》曰: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而无谷水之目,是名亦通称矣。刘澄之云:新安有涧水,源出县北,又有渊水,未知其源。余考诸地记,并无渊水,但渊、涧字类似,时有字错为渊也。故阚駰《地理志》曰:《禹贡》之渊水,是以知传写书误,字谬舛真,澄之不思所致耳。既无斯水,何源之可求乎?谷水又东,波水注之。《山海经》曰:瞻诸山西三十里娄涿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波水出于其阴,世谓之百答水,北流注于谷,其中多茈石、文石。谷水又东,少水注之。《山海经》曰:瞻诸山西三十里曰瞻诸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文石,少水出于其阴。控引众溪,积以成川,东流注于谷,世谓之慈涧也。谷水又东,俞随之水注之。《山海经》曰,平蓬山西十里廆山,其阳多琈之玉,俞随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谷,世谓之孝水也。潘岳《西征赋》曰:澡孝水以濯缨,嘉美名之在兹。是水在河南城西十余里,故吕忱曰:孝水在河南。而戴延之言在函谷关西。刘澄之又云出檀山。檀山在宜阳县西,在谷水南,无南入之理。考寻兹说,当承缘生《述征》谬志耳。缘生从戍行旅,征途讯访,既非旧土,故无所究,今川澜北注,澄映泥泞,何得言枯涸也。皆为疏僻矣。2厌染之水南流注于洛。发源于渑池县,流经宜阳县,流入洛河。3谷水东流注于洛。今谷水出千崤东马头山谷阳谷,东北流历黾池川,本中乡地也。黾,或作彭。谷水出处也。谷水又东径秦、赵二城南。谷水又东径土崤北,所谓三崤也。谷水又东,左会北溪,溪水北出黾池山,东南流注于谷。谷水又东径缺门山,谷水自门而东,广阳川水注之,水出广阳北山,东南流注于谷。谷水又径白超垒南,谷水又东,石默溪水出微山东麓石默溪,东北流入于谷。谷水又东,宋水北流注于谷。谷水又东径函谷关南,东北流,皂涧水注之,水出新安县,皂涧水又东流入于谷。谷水又东北径函谷关城东,右合爽水。《山海经》曰:白石山西五十里曰谷山,其上多谷,其下多桑,爽水出焉。世谓之纻麻涧,北流注于谷,其中多碧绿。谷水又东,涧水注之。《山海经》曰:娄涿山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涧水出焉,北流注于谷。以《山海经》推校,里数不殊仲治所记,水会尚有故居处。斯则涧水也,即《周书》所谓我卜涧水东。言是水也。自下通谓涧水为谷水之兼称焉。故《尚书》曰: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而无谷水之目,是名亦通称矣。4瑶碧。两种玉名。瑶碧玉珠,翡翠玳瑁。人鱼。人鱼是娃娃鱼的别称,属于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其西有林名曰墦fan冢。宏农黾池县南墦冢林谷阳谷。珚yan玉。玉名。69又西五十里,曰橐tuo山,其木多樗chu,多糒bei(木旁)木,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铁,多萧。橐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脩辟之鱼,状如黾meng而白喙,其音如鸱chi,食之已白癣。1橐tuo山.即陕州区大南山。位于店子乡栗子坪村南。陕州区与洛宁交界鹰帐山,鹰帐山北麓大南山,东面龙泉沟。陕州区,河南省三门峡市辖区。2 橐水北流注于河。《水经注·橐水注》日:“橐水出橐山,北流出谷,谓之漫涧;与安阳溪水合;又西,迳陕县故城南,又合一水,谓之渎谷水。”橐水即今青龙涧河。青龙涧河简称涧河,是一条黄河主流,发源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南部的大南山,方山和三角山脚下,流经陕州区和湖滨区,全长45公里,注入黄河,季节性河流。3糒bei(木旁)木。㮥,《玉篇》卽軬車也。 又拘簍,車弓也。又《集韻》《類篇》父遠切,音笲。車上篷。金玉,铁,萧。蕭,草名。蒿子的一种。脩辟之鱼,状如黾meng而白喙,其音如鸱chi,食之已白癣。修辟之鱼,状如黾(读měng)而白喙,其音如鸱(读chī),食之可以治白癣”。陕州区地热矿泉水黄(黄金)、白(铝土)、黑(煤炭)、水(地热矿泉水)4大资源。70又西九十里,曰常烝zheng之山。无草木,多垩。潐qiao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菑zi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1常烝zheng之山。常烝山今河南陕县。陕州区隶属河南省三门峡市,位于三门峡市西部,东与渑池县交界,西与灵宝市接壤,南依甘山与洛宁县毗邻,北临黄河与山西省平陆县隔岸相望,东西南三面环抱三门峡市区和湖滨区。在今陕州区境内,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生息繁衍。新石器时期(距今6000年前)就出现了较大的部族群落,次要分布在今陕州区西张村、菜园、窑头、人马寨、张汴、西王等地。前21世纪至16世纪,今陕州地是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陕地属商朝。前11世纪,周灭商,分封焦国、虢国于陕境,陕地先后属焦、虢。尔后,陕地成为西周初期两大统治区域的分界线。“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陕州区河流属黄河水系。河流33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3条(苍龙涧、青龙涧、清水河),由南向北注入黄河;东南部为洛河水系,有大小河流13条,如永昌河、大石涧,自西向东注入洛河。陕州区境内动物有400余种。2潐qiao水东北流注于河。潐(jiǎo)水:今名干头河。3菑zi水北流注于河。菑(zī)水或今名好阳涧。4垩(è):染色土。苍玉:灰白色的玉。71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枏(楠nan),多竹箭。其兽多㸲牛、羬羊,其鸟多赤鷩。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1夸父之山。在今河南西北部。在河南省灵宝县西。夸父追日,渴死于此。他倒下后化为邓林。2湖水北流注于河。灵宝市地势南高北低。境内除过境黄河外,有溪沟9303条,常年有水1401条,汇成7条较大的河流,自东向西依次为好阳河、灞底河、弘农涧河、沙河、阳平河、枣乡香河和双桥河,均属黄河水系。较大泉水4处,港汊1处。此夸父之山,郝懿行说一名秦山,与太华相连,在今河南灵宝县。后代以“夸父”名山的还有一些地方,其中也多有与夸父追日相联系的传说。3桃林。地名,在今河南灵宝境内的虢略河。灵宝市,河南省辖县级市,三门峡市代管。位于河南省西部边缘。夏,属有虞氏。商,在祭方。周,称桃林塞,置函谷关,属北虢。惠王属晋。威烈王属韩。秦称胡关地、函谷关地,属内史。西汉胡关地置胡县,改胡县为湖县。三国,属魏,处司州,郡袭汉名,领恒农、湖县。④棕:棕榈。枏:同“楠”,楠木。竹箭:小竹。㸲(zuó)牛:野牛。羬(qián)羊:一种野生的大尾羊。鷩(bì):锦鸡。72又西九十里,曰阳华之山。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青、雄黄,其草多藷藇,多苦辛,其状如橚xiao,其实如瓜,其味酸甘,食之已疟nue。杨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门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玄䃤su。纟昔ji姑之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门水,其上多铜。1阳华之山。阳华山,在今陕西洛南县和华山之间。2杨水西南流注于洛。杨水:或为姑之水的主流。洛:洛河。3门水东北流注于河。4纟昔ji姑之水东流注于门水。纟昔jí姑之水:姑水,即今宏农县的右涧。门水:今宏农涧,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南。5金、玉,青、雄黄,藷藇,苦辛,橚xiao,食之已疟nue。青:石青。橚:同"楸"。楸树是落叶乔木,树形高大,树干端直。夏季开花,子实可作药用,主治热毒及各种疮疥。人鱼。玄䃤su。铜。藷藇shuyu:即薯蓣。山药。苦辛:细辛,中药名。又名华细辛、小辛、少辛、盆草细辛等,属马兜铃目,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橚(qiū):同“楸”,楸树。 已:治愈。疟:疟疾。人鱼:指大鲵。玄(sù):黑色的磨刀石。 出:作“至”。73凡缟羝山之首,自平逢之山至于阳华之山,凡十四山,七百九十里。岳在其中,以六月祭之,如诸岳之祠法,则天下安宁。1十四山:缟羝山之首(指秦岭东段崤山支脉北邙山又名北芒芒山邙山北山平逢山太平山郏山)、自平逢之山(北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秦岭余脉崤山支脉西接青要山)、缟羝之山(秦岭东段、崤山支脉)、廆gui山(河南洛阳市西谷口山)、瞻诸之山(河南城西宜阳县西)、娄涿之山(崤山支脉河南洛宁县和新安县之间)、白石之山(广阳山、渑池山河南新安县境)、谷山(渑池崤山东马头山)、密山(河南新安县)、长石之山(新安县长石山宜阳县西)、傅山(宏农黾池县南墦冢林谷阳谷)、橐tuo山(陕州区大南山店子乡栗子坪村南)、常烝zheng之山(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夸父之山(河南省灵宝县西)、阳华之山(今陕西洛南县华山之间)。2七百九十里。3岳在其中,以六月祭之,如诸岳之祠法,则天下安宁。五岳,中国五大名山。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指西岳华山。每年的六月要祭祀山神,方法与祭祀其它山岳的山神相同,这样天下就会安宁太平了。74中次七山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帝台之石,所以祷百神者也,服之不蛊。有草焉,其状如蓍shi,赤叶而本丛生,名曰夙条,可以为簳gan。1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苦山山系名。或今河南伊川县绵延至中牟县。伊川县北依洛阳城区,南接嵩县,东临登封,西望宜阳,东北与偃师接壤,东南与汝州市毗邻。唐尧称伊侯国,虞舜称伊川。伊川县地域的西南大部(今城关、鸦岭、常川、高山、平等、鸣皋、酒后、葛寨、白元、水寨、彭婆等乡镇)。夏称豫州伊阙地,周襄王时名伊川,战国时称伊阙,后改新城。汉置新城县,属三川郡,后改为河南郡。伊川矿产37种,次要有煤、铝矾土、磷矿石、花岗石、铁矿石、石油等。白元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城东南15公里的白元乡白元村东南村落。白元遗址为探索夏文化提供重要材料。中牟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隶属郑州市。东邻古都开封市,西接省会郑州市,南与新郑市、尉氏县接壤,北濒黄河与原阳相望。春秋鲁宣公会诸侯于棐林(县南)伐郑之地。轩辕丘在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区,即今黄水河(古溱水)和双洎河(古洧水)交汇处的高台地上,面积约30多平方公里,东有马陵岗,西有双岭岗,南有黄岗,北有裴李岗,两头似盆地。溱水、洧水自西北而来,于盆地中切割一凸起的高台地,即是轩辕丘,其中心区在今黄帝故里景区一带。历代史书和辞书记述轩辕丘是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为远古先民聚落地。休与之山:或在河南灵宝市。2帝台之棋,鹑卵。不蛊。蓍shi,夙条,为簳gan。帝台:神名。棋:棋子;棋石。 鹑:鹌鹑。 蛊:毒热恶气。 蓍:蓍草,俗名锯齿草、蚰蜒草,以茎来占卜。 本:草木的根或茎。 簳:小竹,可以为箭杆。3西坡遗址位于灵宝黄帝铸鼎塬聚落遗址群,是一处仰韶时代庙底沟类型的大型文化遗址。灵宝黄帝铸鼎塬聚落遗址群包括北阳平遗址、西坡遗址、东常、轩辕台等50多处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址,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遗址首选。灵宝城烟遗址为研究晚期国家社会的底层小聚落。一处操作间、火塘、窑室均被保留下来的竖穴式升焰窑,是迄今发现保存最好的仰韶晚期陶窑,还原了仰韶文化发达的制陶工艺。李辰琪轩辕台在灵宝市阳平镇涧沟村东南,涧沟河与夸父河交汇处。山脊上有一圆一方两座土台,人称轩辕台。又,迁徙所祭:河北省涿鹿县城东南桥山主峰南侧轩辕台,古人依山岩开凿而成的高台,长2公尺,宽2公尺,高1.6公尺的四方石台,疑似举行祭礼时摆方祭品的岩石高台。75东三百里,曰鼓钟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有草焉,方茎而黄华,员叶而三成,其名曰焉酸,可以为毒。其上多砺,其下多砥。1鼓钟之山:即鼓钟山,或山西省垣曲县历山镇望仙村北,为历山山系之一。垣曲县隶属山西省运城市,东北与阳城县、沁水县毗连,北和翼城县、绛县接壤,西与闻喜县交界,西南连接夏县,东邻河南省的济源市,南与河南省的渑池县、新安县隔河相望。县域最高海拔2358米,历山主峰舜王坪。南海峪遗址,位于垣曲县毛家镇店头村对岸南海峪沟内,是山西省旧石器晚期的一处洞穴遗址。鼓钟山或在今河南嵩县境内。嵩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处伏牛山北麓及其支脉外方山和熊耳山之间,因处于嵩山起脉而得名。2帝台。宴请诸神仙之台。觞(shang):酒器。敬酒。三成:三层、三重。砺(lì):粗磨刀石。焉酸,一作乌酸。草名。郭璞注:为,治。郝懿行笺疏:治,去之也。砥(di):细的磨刀。76又东二百里,曰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xi,化为䔄yao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1姑瑶之山。今河南省偃师市西。偃师区隶属于河南省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洛阳盆地东隅,东邻郑州市巩义市,西接洛阳市洛龙区和孟津区,南倚嵩山接郑州市登封市、洛阳市伊川县,北与焦作市孟州市隔黄河相望。夏朝,属豫州地。商汤建都西亳。周武王筑城息偃戎师,遂名“偃师”。周末,设偃师县、缑氏县(缑氏镇)。二里头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位于洛阳偃师区西南伊洛河故道北沿(今洛河之南),处于洛阳盆地东部。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遗存分布范围分别属于二里头、圪当头、四角楼和北许四个行政村,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1至6米。二里头遗址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是探索中国晚期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夏文化、夏商王朝纪年及分界的关键性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2帝女名曰女尸,天帝之帝女四说:一指天帝之女瑶姬。二指炎帝之女精卫。三指帝尧的二女娥皇﹑女英,嫁于舜,即湘妃。四指帝王之女。《史记》齐有尸臣。晋有尸侯。《集韵》:秦有尸佼,即商君师,著《尸子》。”觽:音戏。尸乡在今河南省偃师市西。是黄帝后裔,因为周朝公族姓姬,黄帝嫡裔。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左传》:东周召公的一部分后代。《汉书·艺文志》杂家有“《尸子》二十篇”,班固自注:尸子“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 尸佼先秦杂家人物。汉族,魏国曲沃(今山西曲沃)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出距今约3600年大型宫室建筑。河南省偃师市的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3䔄yao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䔄草即菟丝子,为旋花科植物。干燥成熟种子,具有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之功效,外器具有消风祛斑之功效。常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肾虚胎漏,胎动不安。《尔雅》媚,美也。77又东二十里,曰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赤若丹火,善詈li。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有草焉,员叶而无茎,赤华而不实,名曰无条,服之不瘿ying。1苦山。今河南省伊川县北。伊川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北依十三朝古都洛阳,南与嵩县一衣带水,西与宜阳县接壤。伊川县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末,伊川地域即有伊国、伊侯国、伊川之称。夏代伊川县西南大部地域称豫州伊阙地,周襄王时称伊川,战国时称伊阙,后改为新城。秦时和洛川、黄河川并称“三川之地”。 东部娘娘山、暴雨山属箕山山脉,南部九皋山属外方山余脉,西部的低山丘陵是熊耳山余脉,北部的龙门山、万安山属嵩山余脉。伊川县的河流大部分属黄河流域伊、洛河水系,极少部分属淮河流域北汝河水系。大小河流共20余条。杜康酒始于夏朝第五任国少康之时。2兽名山膏,其状如逐,赤若丹火,善詈li。山膏,它的外形与猪类似,周身通红如火,喜欢骂人。《说文解字》:“詈、骂也。从网、从言。网罪人 。”此作咬。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当作孕)。有草名曰无条,服之不瘿ying。有草如藁茇,名曰无条,可以毒鼠。《说文解字》,《诸病源候论》瘿,颈肿块也。《三因方》分为石瘿、肉瘿、筋瘿、血瘿、气瘿5类。78又东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风雨。其上有木焉,名曰天楄bian,方茎而葵状。服者不㖶ye。1堵山:指平顶山,简称平山,在河南镇平县北面,赵家湾水库旁。镇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东依南阳市区卧龙区,南毗邓州市,西接内乡县,北连南召县。镇平境内有赵河、沿陵河、潦河等大小河流13条,呈南北流向,属汉水流域。堵山或是河南洛阳市东南的伏堵岭。2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风雨。木名天楄bian,方茎而葵状。服者不㖶ye。冢上寺遗址,南阳市镇平县冢上寺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阳市镇平县卢医庙镇南1.5公里寺南村北400米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存。遗址西邻严陵河,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50米,面积7.5万平方米。天楄(pián):《李善注》禁匾,短桷也。《集韵》木名。㖶(yē):噎食。天愚是记载于《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上古汉语神天愚、神耕父、神耆童、神陆吾、神荼。大禹、夏禹、帝禹、神禹。甲骨文大天同。从西周金文看,突出使用甲骨文“大”的一个异体方式“天”字,表达甲骨文中的“帝”字和“大”字的意思,商代甲骨文中“帝”字“大”字同指逝去的历代帝王,“天”字在这个意思上还是与帝通用。根据史书记载,大禹都城比较多,除了晋阳(太原)之外,其他的是高密、阳城、阳翟、平阳、安邑,范围在山西临汾西南到河南郑州一带;夏启与太康都城在阳翟,考证就是今天的河南许昌禹州县;太康与仲康时的都城,在斟鄩,是河洛的古称。《水经注》:东郡濮阳。夏王朝濮阳有己姓、昆吾(夏后氏酋邦)、斟灌、顾等宗族邦国。夏启铸九鼎。濮阳是夏文化之一。79又东五十二里,曰放皋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苍玉。有木焉,其叶如槐,黄华而不实,其名曰蒙木,服之不惑。有兽焉,其状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其名曰文文。1放皋之山。放皋山,在今河南伊川县境内。2明水南流注于伊水。明水俗称名水,源出广成泽。《水经注》卷十五,明水发源于梁县西的狼皋山,俗称石涧水,往西北流经杨亮垒以南,又往西北流,汇合了康水。康水也发源于狼皋山,往东北流经范坞以北,与明水汇合。又有明水,出梁县西狼皋山,俗谓之石涧水也。西北流迳杨亮垒南,西北合康水,水亦出狼皋山。东北流,迳范坞北,与明水合。又西南流,入于伊。《山海经》曰:放皋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是也。梁县,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汝州市西四十里汝水南岸石台村。3苍玉。灰白色的玉。木名蒙木。其叶如槐,黄华而不实,服之不惑。兽状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其名曰文文(一种獾)。枝尾:尾巴有分叉。反舌:舌头倒生。惑,《说文解字》:“惑、乱也。80又东五十七里,曰大苦之山。多㻬琈之玉,多麋玉。有草焉,其状叶如榆,方茎而苍伤,其名曰牛伤,其根苍文,服者不厥,可以御兵。其阳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三足龟,食者无大疾,可以已肿。1大苦之山。大苦山也称为紫云山,在郑州和洛阳交界处,距登封市区西35公里,颖阳镇北6公里处。北眺黄河,南望马岭,西接龙门,东连少林。海拔1400多米,呈南北走向,四周山势刀削斧劈,有一条羊肠小道勾通上下,称“紫云自古一条路。”2狂水西南流注于伊水。狂河属黄河流域的伊洛河水系。《路史》:“狂水之名,说者以为众水皆东,此水经西、故曰狂。”3㻬琈tú fú之玉,一种美玉。麋玉,最早的墨,以隃麋(今陕西千阳)所制为贵,故名“隃麋墨”。草名牛伤,山中有一种草,叶子与榆树叶类似,方方的茎干上长满刺,名称是牛伤,根茎上有青色斑纹,服用了它就能使人不得昏厥病,还能辟兵器。三足龟,食者无大疾,可以已肿。《山海经》里有三种龟兽,地位最高的当然是北方神玄武,然后就是玄龟,大苦山下狂水之中还生长着一种三足龟。龟的寿命很长,古人认为龟可以神通天地,用它的甲来占卜就能得到天启。(待续)
作者简介—--屈原杨守敬诸子百家解读《山海经》----杨世灿杨泽甦宏杨泽未冬----杨氏第十七世孙杨永壹文杨永雯壹统稿
杨世灿,男,宜都人。副研究员。代表作中华书局出版《水经注疏补》《屈原研究》等。系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顾问,宜昌屈原学会学术顾问。
上一篇:夏朝中心究竟在河南还是山西?东下冯考古终于处理商汤灭夏bug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