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了凡四训》:一生命运已注定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原文】

复为卜终身休咎(jiù)①,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②,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③,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④。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自此以后,凡遇考校⑤,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⑥者。

[正文

①休咎:吉凶;善恶。

②补廪(lǐn):明清科举制度,生员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谓之“补廪”。

③大尹:对府县行政长官的称呼。

④告归:旧时官吏告老还乡或请假回家。

⑤考校:考核,调查。 ⑥悬定:预定,算定。

【译文】

孔先生又给我占卜一生的命运和祸福。他推算出了,我某年考试的名次,补廪生的年份,成为贡生的年份,成为贡生后被选为四川一个县的县令的年份,以及任职三年后会辞职回乡的事情。

他还推算出我会在五十三岁那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时享尽天年寿终,只是我命中没有儿子。我把这些都记录了下来,并且铭记在心。

从那以后,我所遇到的考试,所考出的名次先后顺序,都不会超出孔先生事后所算定的名次。

【解读】

孔老先生的预言被逐个证明之后,了凡就越来越恐慌。假设一下,如果有一天一个算命先生预测了你未来的考试成绩和名次,当未来的某一天你考试结束并且成绩出来的时候,你发现你本人的成绩和名次都和预测的一模一样,这是多么令人震惊的一件事啊!

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很多人出于对未来的猎奇,都会去找那个算命先生,然后让他给本人算一算这一生的命,比如事业、生活或者是生命结束的日子等等,了凡先生也不例外,他发现孔老先生对于他的考试成绩和名次等事情的预测都十分精确的时候,决定去找孔老先生算一算本人的未来。

孔老先生没有拒绝,他为了凡先生推算了他以后的生死祸福,尤其是关于他未来仕途发展的前景说得很清楚明白。甚至连哪一年出贡被任命为县长,哪一年适合卸任归隐,生死之期以及后代子嗣都推算出来告诉他,由于之前孔先生的推算都一个一个应验,因而了凡先生对此也是深信不疑,他十分恭敬地记录下来。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度是很复杂的,从童生到生员,也就是秀才,需要经过三次考试,并且三次考试要全部合格才行。等到了秀才这一级别之后,就成为了府、州、县中的生员,科举之路也才是刚刚开始。除了日常学习要参加岁考的考核之外,还可以参加乡试。

那时候,乡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机会非常难得。生员参加乡试考中者,就成为了举人。

举人还要参加在京城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会试,会试结束后还有殿试,殿试在皇宫大殿里进行,由皇帝亲身掌管

殿试就是所有考试中最高级别的考试,取得第一名的就被称为状元。 这些就是古代男子科举入仕的正轨途径,本段提到的了凡先生某年补廪,某年成为贡生,某年成为大尹,就是科举入仕的另外一种模式。

明朝隶属于府、州、县的生员,岁科两试中成绩突出的,依次被补为廪生。廪生是一种资历比较深的生员,他们由国家来供养。

生员或廪生乡试未中,但又成绩优良的,经过考试选拔,就可以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成为贡生,贡生就不属于府、州、县了,而是直接听从朝廷的指派。

按照明朝初期的定制,朝廷所选的生员名额无限。一般情况下。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每月供给米粮六斗,称为廪食。后来又添加人数,廪者遂称廪膳生员,增广者称增广生员。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省称“附生”。

后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清朝沿袭明朝制度,廪生有廪米有职责,增生则没有,因而增生地位次于廪生。

文中所提到的廪生、贡生都是明、清两代依学生的程度而设立的生员名目,不是学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生。

他们遭到国家照顾,由国家发给他们生活的费用。那时候国家次要补给他们米粮,米粮多得吃不完的部分可以拿去卖钱,相当于实物配给。

孔先生推算了凡先生到五十三岁那年,即将寿终正寝。古时候,老死称为寿终。东汉刘熙《释名·释丧制第二十七》云:

“老死曰寿终。寿,久也。终,尽也。生已久远,气终尽也。”

寿,长寿、长久。人活多大年龄为长寿?

据古籍记载,人的自然寿命当在百岁以上。张介宾《类经·卷一·摄生类一》注:“百岁者,天年之概。” 那么这样测算完之后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结果就是在之后了凡先生每次做一件什么事情之后都会把结果与孔老先生的预测相对比。但是他发现,所有的现实都与孔老先生所预测的结果相同。

慢慢地,在了凡先生的心里面生出了一种宿命论的思想,这种思想让了凡陷入了窘迫

什么是宿命论呢?

宿命论认为,人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注定的,无论是生老病死、贫贱富贵还是天灾人祸,一切都由上天事后安排,普通人无法依靠本身的力量将其改变。

既然是这样的,一个人的努力也就没什么用,了凡先生正是被这样的思想困扰:真的做什么都没有意义了吗?(待续)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