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学生最可亲的“央姐”
用真情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她是家长最可信的“陈老师”
用暖心架起家校联动的桥梁
她是同事最可靠的“拼命三姐”
用赤诚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
她就是连续19年奋斗在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
校第三届教书育人优秀奖
第十三届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
2021年浙江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获得者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陈央
一位一直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教育教学全过程和人才培养各环节
用红色文化、红色课程和红色教育
以真理之“红”化育青春之“蓝”的思政工作者
2016年,一出舞台剧《无悔的抉择》看哭了不少浙江工业大学师生。故事以浙江工业大学学生党员杨济源的英勇事迹为蓝本,展示了主人公富有理想、信心坚定、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甘于献身的高尚质量。不少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迅速成长,不只在组织上入党,更在思想上入了党。
《无悔的抉择》剧照
舞台剧的导演正是陈央。她日常面对的次要是中文、广电、广告和播音专业的学生。经过多年实践,她发现戏剧是一个能无效串联学生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的表现方式。因而,她尝试将主题教育与舞台表演艺术相结合,探索情景剧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样式,把学生身边的榜样故事搬上舞台。像原创大型话剧《潮升》、百年党史话剧《一路莫徘徊》等,无数十万人次观看。《无悔的抉择》还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举动计划”。几度探索效果斐然,榜样的力量直抵心灵,化作青年学生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潮升》合影
《一路莫徘徊》合影
为让红色文化以更新颖、更具时代性的方式走进青年群体,陈央还和学生们一起头脑风暴,打造了全国首个以“画作+”模式讲述百年党史的青年团队。团队探寻了35个红色文化的发源地,原创剧本、诗作71部,以视听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唤醒青年学子的“红色基因”,线上线下受众超300余万人次。
作为浙江省领队参加全国第七届互联网+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启动典礼
项目团队合影
从2003到2021年,陈央共导演了上百场大型校园舞台剧,累计观看人数达数百万。由她所执导的2019年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开、闭幕式,充分展现了青年人敢闯会创,披荆斩棘、开辟进取的精神,教育部高教司专门发来感激信并点名表扬。她还执导了浙江省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闭幕式暨颁奖仪式、浙江省第十二届职业规划大赛颁奖仪式、第二届“献给祖国的声音”西湖诗会、第四届“献给党的声音”西湖诗会、光明网校园开放日直播等。
执导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闭幕式
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借好专业课程之势,汇聚起更为广泛的育人合力?陈央以课程思政为引擎,借助学院专业教师的力量,共同策划推出了“战疫·声音的力量”云接力系列课程。
2020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陈央联合播音专业师生,坚持当好“解读者”和“串讲人”,用好用活疫情防控这本鲜活教材,结合时政,创新载体,用镜头与创意记录时代影像,开展专业特色实践活动。陈央作为主创的师生作品《战疫•声音的力量》,通过挖掘战“疫”过程中的育人元素,将抗击疫情的斗争精神融入专业课堂,培育向上向善的新时代青年,成为课程思政育人的典型示范,获得了2020年教育部“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和网络文化成果征集展现活动音频类独一的一等奖,被光明网、《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重点报道。
《战疫•声音的力量》海报
陈央相信“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18年来,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她本人也在不断成长。她掌管参与了省部级、厅局级课题10余项,近两年来发表A类期刊论文1篇、B类期刊论文2篇,她主讲的重生入党启蒙教育、创新基础与实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点等课程广受学生好评。
此外,陈央还将学生的思想引导、行为外化为旨归,以项目化推进学生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实现人文学院学生在“挑战杯”比赛中奖项零的突破。近年来,她作为第一指点教师,指点学生获得浙江省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1项、第十二届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一等奖1项、浙江省第七届、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各1项,浙江省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等。
指点学生获第十二届浙江省职业规划大赛一等奖
人文学院共招收了来自18个少数民族的120余名学生。由于来自偏僻地区,有些同学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因而陈央对他们总是格外关怀。大四学生阿迪力·阿洪江说,刚从新疆来杭州时,他们都很忐忑而迷茫,还好有“央姐”。有她在,大家都特别安心。
一位新疆籍学生因水土不服突发疾病,陈央第一时间送学生去医院医治,并垫付了医疗费。考虑到学生的饮食习惯,她还在医院陪护了整整一周,每天换着花样为同学送“外卖”。另一位经济困难的新疆籍学生因家里遭遇洪灾而焦急哭泣,陈央得知情况后马上帮她申请了临时困难补助,协助她一家渡过难关。事后学生家长给学院寄来了一面锦旗,后来这面锦旗不断挂在陈央办公室的墙上。在陈央的鼓励协助下,这名学生作为优秀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万个故事献祖国”系列活动,现在已成为一名优秀的旧事记者。
学生们都称呼她“央姐”。她就像姐姐一般,关怀照顾着他们,走寝室、谈心谈话、相约食堂都是她最日常的工作。陈央常说:“前进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我们面对的不只是一个学生,而是每个家庭全部的希望,因而要想法设法尽心尽力协助每一位有需要的学生”……
为了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她结合工作重点与难点,不断思考、深入调研,立足学院实际着力推出了“12345”工作举措,用真心真情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工作。每一次民族餐厅聚餐、每一回师生促膝长谈、每一场主题活动,都在无形中拉进了她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距离。
2020年,在她的积极推动下,由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扶持项目“转塘·石榴籽家园”设立的校园石榴籽驿站落户人文学院,这为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产教融合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
不忘初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坚持以全身心的投入与学生共成长
坚持因材施教的思政工作方法
这是陈央的工作信条与追求
未来,她依然希望扎根在学校思政工作一线
引导新青年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
来源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文字 / 陈曼姣
推送 / 刘修齐
编辑 / 童 杰
投稿邮箱 / officialzjut@163.com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