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读《传习录》,其中写道:一友问:“读书不记得,如何?”先生曰:“只需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需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这里讲到了读书的三种境界:“记得”、“晓得”、“明得”。
第一种境界记得。记得,就是记住原文,是背诵功夫。上学时,背诵是一项基本功,每学期都有几篇要背诵的课文与段落。语文还好,外语单词我总是记得不好。记得功夫真是因人而异,有的人记得快,记得久,而有的人就不行。背诵还有许多方法与技,后来工作中体会是,对现实情况的充分了解,一些数字甚至能做到过目不忘。至于托尔斯泰所说的“我每天做两种练习,一种是早操,另一种是记忆练习,每天早上背诵课文和外国单词。”我也曾试过,但效果并不明显。如今,随着年龄添加,记忆力渐渐下降,有的东西真是属老鼠的,搁爪就忘,对此,我一度还是有点困烦的。今天读了阳明先生这段话,心还是宽松了些。
第二种境界是晓得。晓得,就是知晓、晓得、了解的意思,多在多地方言中用。但这里的晓得从读书的层面来说,就不是简单的了解那么简单了。读懂,读明白,至多应晓得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诗文的内涵。这就象考试中的阅读能力。这对于我们这岁数的人,一年读书可能会有几十本或十几本,但真正读懂,读明白的可能就那么三五本,甚至是一本书反覆读也只是明白一二。其实,读书能晓得,犹如交友能晓得一个人是一个道理,本就不简单了。可阳明先生却说,这还不是最高境界。
第三种境界是“明得”。阳明先生意思是说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本人的心的本体光明。也就是说不只能读进去,还要使本人内心遭到触动,灵感被激发出来;让本人内心有所发现,体悟出良知天理;本人有所感悟,把读到的东西化作本人举动的指南明灯,做到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简言之,读书读透作者的心思是不够的,要触动本人的心并产生共鸣方算达到了真正的效果。我想阳明先生对儒家先贤的经典应该是读到了明得的境界。这样看来,我们读书,或讲实用,现学现用,临上轿现扎耳朵眼,这只是晓得,算不上明得。对古之经典,更是少能做到明得。所以,读书能达明得境界应是少数的。
窃以为记得、晓得、明得也不是没有关系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百遍,便能记得。其义见,便是晓得。至于能否明得,那就因人而异了。杜甫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东坡有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到书破,最典型的莫过于孔子晚年读《周易》,竟使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多次磨断,即所谓“韦编三绝”。下到了这样的功夫,方有《十翼》的传世。可见,明得没捷径,还是要勤奋,要在记得、晓得方面下足功夫是基础。钱钟书先生提倡“化书卷见闻为吾性灵 ”,能做到这一点还是读者本人需要有点灵性的,才能“化书卷见闻为吾性灵。”可见,“记、晓、明”都要下足功夫,方可有“得”。
(2019年10月13日•北京•阴)
上一篇:女人用花枝乱颤描述更贴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