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孟子•公孙丑(上)》学习之十五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孟子·公孙丑(上)》学习之十五

第二章(三):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译:公孙丑说:“请教先生的不动心,与告子的不动心,可以听闻吗?”

孟子说:“告子说:‘不懂言之味,勿理解其心思;不懂其心思,勿理解其意气。’不懂其心思,勿理解其意气,可以;不懂言之味,勿理解其心思,不可以。心志,是意气的主帅;意气,充满体内。志固,至善。意气,次之。所以说:‘保持心志,不妄动意气。’”

议:本节心志、意气的论述:不懂言之味,应理解其心思;不懂其心思,不意图气猜测。如此,志稳固气充塞焉。理不通,志难稳固焉。

《孟母戒子》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第二章(四):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15,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16至刚17,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18与道19;无是,馁20也。是集义21所生者,非义袭22而取之也。行有不慊23于心,则馁矣。

译:公孙丑又问:“既然说:‘志固,至善。意气,次之。’又说:‘保持心志,不妄动意气。’为什么?”

孟子说:“心志专注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注也能触动心志。比喻跌到和快跑,是意气专注的结果,也会反制心志。”

公孙丑又问:“请问先生擅长什么?”

孟子说:“我知言识性,我修养我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

孟子说:“难表述。这种气,无量无屈,用耿直培养不要损害,那就会充满天地之间。这种气,要配义理与道德;不然,就会气馁。它是事事合于义所生,不是凭偶然而获取。行为中有不满、不快于心的,就会气馁

注:15.蹶:(jué音决)跌倒。趋:快走。16.至大:初无限量。17.至刚:不可屈挠。18.义:人心之载制。19.道:天理之自然。20.馁:(něi音内)21.集义:犹积善。行事合乎道义也。22.义袭:偶然为之。

23.慊:(qiè通切)通“惬”,满足,快意。

《山东——泰山日出》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议:此气养成,若有亏心(不及或太过)五志(怒、喜、思、悲、恐)者皆会气馁。此处学习、自省、静坐固志均不失是个好方法。

浩然之气用“五志”表述容易理解。《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五志”之论:东方在志为怒,怒者易失理智;南方在志为喜,喜者易失心疯;地方在志为思,过思伤神;西方在志为忧,忧而一夜白头;北方在志为恐,恐伤肾之精元。

第二章(五):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滋长也。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24其苗之不长而揠25之者,芒芒然26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27知其所蔽,淫辞28知其所陷,邪辞29知其所离,遁辞30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译:我所以说,告子不曾懂义理,他把义理置外也。有事情怎能不正心,心勿忘志固,意气勿滋长

不要象那个宋人。宋国有个人担心禾苗不长去拔禾苗,茫然而归。对家人说:‘今日疲倦了,我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跑去一看,禾苗都枯萎了。天下不助禾苗长的人太少了。以为无益而放弃者,就是不耕耘禾苗。协助禾苗快速成长者,就是拔苗滋长者;非但无益,反而遭到伤害。”

公孙丑又问:“什么叫知言识性?”

孟子说:“偏言知其遮盖,放言知其陷入,邪言知其偏离,隐言知其困穷。言生于其心,危害到政务;从政务上表现,危害事业。圣人再现,一定同意我所言。”

《山东——泰山云海》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注:24.闵:(mǐn音敏)同“悯”,忧虑。25.揠:(yà音亚)拔也。26.芒芒:通“茫”,迷茫貌。27.诐(bì音必)辞:偏颇不正的言论。28.淫辞:邪僻荒诞的言论。29.邪辞:不合邪道的言论。30.遁辞:支吾搪塞的言论。

议:理不明,心难正;心不正,事难全;事不全,政(正)则偏。拔苗滋长者是不明原理想当然所致也。

第二章(六):

“宰我31、子贡32善为说辞,冉牛33、闵子34、235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36、子张37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

曰:“姑舍是。”

译:公孙丑又问:“宰我、子贡善言辞,冉牛、闵子、颜渊善长阐述德行。孔子则兼而有之,可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这样先生就是圣人了?”

孟子说:“唉呀!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请教孔子:‘先生是圣人吗?’孔子说:‘圣人我做不到,我只是学而不厌教而不倦罢了。’子贡说:‘学而不厌,是智慧;教而不倦,是仁爱。既有仁爱又有智慧,先生就是圣人!’圣人,孔子不敢居,还说这种话?”

公孙丑又问:“从前我听说,子夏、子游、子张都各学有圣人之一部份;冉牛、闵子、颜渊则学全圣人之体只是微浅,您属于哪一种?”

孟子说:“先不谈这些。”

《山东——泰山天梯》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注:3

33.冉牛:冉耕,

34.闵子:闵姓,名损,字

36.子游:姓言,名偃。孔

张,少孔子四十八岁。为人有容貌,资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不务立於仁义之行,孔子门人友之而弗敬。”

《山东——泰山石刻》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议:这里所划分的标准:以“孔门十哲”——德行著名的,是属于学圣人的全部,只是功力尚浅点;以“孔门十哲”——口才著名、政事著名、文学著名,是属于学圣人的其中一部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