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陈毅如何写下这一“绝笔”诗?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陈毅既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又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戎马倥偬,倚马可待,创作了大量记录革命岁月的诗词,被誉为“元帅诗人”。毛泽东评价陈毅诗词“大气澎湃”,郭沫若赞誉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

陈毅元帅

1901年,陈毅出生于四川乐至。他自幼天资聪慧,喜好古文诗词,写得一手好文章,被同学誉为“陈刷把”(比喻写文章如油印一般快捷清正)。陈毅诗词灵活运用白话诗与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古诗、格律诗、长短句等方式,体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这些诗如江河奔腾,风云激荡,大气澎湃,具有不可阻隔的气势。

1923年春节,有感于国事艰难、家道中落,陈毅夜里辗转反侧起床作七绝一首:“年年难过啼饥寒,处处环境亦皆然。待到一朝风雷动,谁说苦尽不生甜。”反映出陈毅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情怀,立誓铲除人间不平事的远大抱负。

,世界是灰暗无色,现在我找着了红光,这是一支烛炬,引导人类跳出自我、家族的狭窄牢笼,到达极自在的乐园。”表达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立场。

在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陈毅心怀英雄情结。1927年,陈毅前往四川合川县城外的钓鱼山旅游,对南宋主将王坚、张珏等英雄的民族时令拍案叫绝,咏诗赞道:“钓鱼城何处?遥望一高原。壮烈英雄气,千秋尚浩然。

陈毅一生为党工作,热心革命事业,英雄的浩然邪气也融入陈毅一言一行,虽然和平环境艰苦恶劣,陈毅也不忘横槊赋诗,以诗志史。

在南方红军三年游击和平中,陈毅拄着拐棍、拖着伤腿奔走于各游击区。他坦言,那是他“在革命斗争中,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其《赣南游击词》中“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便是那时的一段真实写照。

1936年冬,陈毅在江西梅山被围,敌人以5个营的兵力日夜不停展开搜索。因伤病缠身,他埋伏草莽丛中20余日,有好几次,敌人的脚步近在眼前。

陈毅在布片上写下被称为“绝笔”诗的《梅岭三章》,其中写道:“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在花。襟怀,表达了陈毅在危难时辰笑对生死,对中国革命必将取得成功与胜利的坚定信心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在花。

从湘南暴动到井冈山会师,从转战赣南闽西开辟地方苏区到南方三年游击和平,从江南抗日到淮海战役,陈毅用诗词对我们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人民和平作了抽象记录和热情歌颂,用火热的战役战役生活,把斗争的艰苦性与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完满融合。

陈毅打太极拳 新华社材料

陈毅的诗词,很多都是在九死一生的危急形态下磨砺而成,窘境与希望并存,让一个个革命者坚强不屈、慷慨赴死的英雄抽象呼之欲出。既有《红四军军次葛坳突围赴东固口占》之诗“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的战役豪情,又有《梅岭三章》绝笔诗“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视死如归;既有《卫岗初战》之诗“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的英勇壮烈,又有《记遗言》之诗“革命流血不流泪,生死寻常无怨尤”的乐观豁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