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期末考试:古诗词复习避坑要点总结,看后不丢分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期末考试即将来临,我们选取了在考试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诗词内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掌握了这些古诗词知识,考试不丢分!

01

第一首,《赠汪伦》[唐] 李白,选自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

这首诗是李白在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要走时,汪伦踏歌【踏歌: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歌舞方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出拍子,边踏边唱】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誉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不及:比不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无形的千尺潭水,生动抽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诚深厚的友谊

02

第二首,《小儿垂钓》[唐] 胡令能,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

“蓬头”和“蓬头垢面”的“蓬头”难道不是一个意思?“垂纶”是什么东西?“莓苔”是草莓的屁股?

《小儿垂钓》这首诗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古诗描写的是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学钓鱼,这里“蓬头”次要是突出小孩的外貌,表现出小孩天真可爱的一面,其中“垂纶”就是“钓鱼”的意思。

“侧坐莓苔草映身”,这里的“莓”是 一种野草,而“苔”则是苔藓植物。“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小孩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掩映住了他的身子。路人向小孩招手,【借问:打听】想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孩却唯恐惊吓到鱼儿,不断不开口回应【应人:回应、应对】,将小孩子钓鱼时专心致志,认真可爱的样子描绘的活灵活现。

03

第三首,《山居秋暝》[唐]王维,出自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浣女”是指什么人?

这是一首描绘山水的名篇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憨厚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这句话的大意是“竹林中天真活泼的少女喧笑着洗衣归来,河流上方飘荡下来的轻舟划破了宁静的荷塘,荡起涟漪。”描绘出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令人心神向往。

其中“竹喧”是指竹林中笑语喧哗。而“浣女”在古代则是指洗衣服的女子。

04

第四首《采莲曲》[唐]王昌龄,出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

“荷叶罗裙一色裁”这里你能看出来作者用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芙蓉”又是什么花?作者究竟是“看不见”什么?

采莲少女的罗裙融入到田田的荷叶之中,仿佛和它们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映在怒放的荷花间,二者相互映托,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响起才觉得有人前来。

作者在开头将少女穿着的“罗裙”比喻成“绿色荷叶”,自然而然的将少女和四周的景致融为一体,让人顿生亲切感。此处在默写时,要留意“裙”的书写,很多孩子容易写成“群”。

“芙蓉向脸两边开”,其中的“芙蓉”是荷花的别称。明丽动人的少女立在相互掩映的荷叶之间,好像怒放的荷花一般,给人留下美好的想象空间。

“乱入池中看不见”,这里的“乱入”有“杂入”和“混入”的意思。当少女混入莲池之中,人稍不留意,便会分不清哪是绿叶荷花,哪是少女明丽可人的娇颜,更有一种人景合一的美感。

05

第五首《夏日绝句》[宋]李清照,出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中的“人杰”和“鬼雄”分别指什么?这句话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在这句诗里“人杰”就是人中的俊杰,“鬼雄”就是鬼中的英雄。人活着的时候要做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这是一种所向披靡、毫不畏惧的人生姿势

这首诗的背后隐藏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战”,汉高祖刘邦和项羽在垓下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汉高帝五年十二月的时候,汉军发动总攻,在垓下团团包围了十万楚军,楚军弹尽粮绝,一时间士气大落,项羽夜间悲愤而歌。后乘夜带八百骑突出东城后,仅剩二十八骑,项羽觉得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搏杀一阵后便举刀自刎,乌江自刎和四面楚歌的故事便是由此而来。

06

第六首,《乞巧》[唐] 林杰,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

晓得什么“乞巧”本身的意思吗?你晓得“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什么吗?你晓得“牛郎织女”和“乞巧节”之间的渊源吗?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这夜,被叫做“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也是传说中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次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在唐宋时最盛。

而林杰《乞巧》这首诗,次要就是描写了唐代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在这里指浩瀚无际的青天。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期待找到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身影,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家家户户的人们都一边抬头上月,一边乞巧,在内心许下美好的心愿。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