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榛子:其貌不扬的见面礼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榛子:其貌不扬的见面礼

汪鹤年

在古人的繁文缛节中,其貌不扬的榛子作为见面礼的一种,曾充当过极其重要的角色。《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就记载了这样一件发生在鲁国宫廷的佚事:庄公二十四年秋天,哀姜(即鲁庄公的夫人)初到鲁国时,庄公曾让同姓大夫的夫人与其相见,并要用玉帛作为见面礼。大夫御孙认为这样做不合礼教:“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脩,以告虔也。今男女同贽,是无别也。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而由夫人乱之,无乃不可乎!”意思是说,按照礼的规定:男人相见的礼物,大的是用玉帛,小的是用禽鸟,籍此以表明等级。而女人相见的礼物,大致上是榛子、栗子、枣子、干肉一类物品,以之表示诚敬而

可见榛子作为果品的历史是相当地悠久了。

古人习将榛子呼为“榛”,其名始见于《诗经》,《本草求原》又叫它棰子。如今,它又有平榛、毛榛等别名。因自古以来,人们便将其误视为板栗一族,故又有山板栗、尖栗、锥栗等别称。

在世界范围内榛属有约20个品种,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及北美洲;中国天然分布的有9个种和7个变种,次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华北各省、西南横断山脉及西北的甘肃、陕西和内蒙古等地的山区。

榛子是一种坚果树种,为桦木科榛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是果材兼用的优秀树种。它每生于山地阴坡丛林间,花期4~5月,果期9~10月。其叶互生,阔卵形至宽倒卵形,有锯齿,叶面上有绒毛;早春先叶开花,花单性,雌雄同株;小坚果近球形,形似栗子,淡褐色,外壳坚硬;果仁肥白而圆,有香气,可食用,亦可榨油。因其含油脂量较大,吃起来特别香美,余味绵长,因而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坚果类食品之一,素有“坚果之王”的佳誉,与扁桃、胡桃、腰果并称为“四大坚果”。徐珂《清稗类钞》对它是这样引见的:“榛为落叶乔木,高二三丈,叶甚阔,略圆,端尖,有细齿,春日开花如长穗。其实作苞,一苞一实,味略似胡桃,通称榛子。产宁古塔者,仅三尺许,花夜开,大于车轮。”

榛子养分丰富,果仁中除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和多种维生素外,各种微量元素如钙、磷、铁的含量也高于其他坚果。尤其是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在榛子中样样俱全,其含量远远高过核桃。此外,它还是珍贵的木材用树和难得的园林绿化树种。

榛仁还可入药,能补脾益气,涩肠止泻。《开宝本草》谓其“益气力,实肠胃,令人不饥,健行”;《大明本草》说它可“止饥,调中开胃”。

早在先秦时期,榛子就是人们熟悉的果木,《诗经》中就屡屡咏及。如《邶风·简兮》的“山有榛”;《曹风·鳲鸠》的“鳲鸠在桑,其子在榛”;《小雅·青蝇》的“营营青蝇,止于榛”等,就一再提到它。但从诗中的描述揣摸,榛在当时似乎还是野生居多。

大约因其味道不错,榛子和枣、桃等果品一起,成为君王常食之物,且往往用作祭品。《周礼·天官·笾人》中即有“馈食之笾,其实枣、栗、桃、干(上艹下橑)、榛实”的记载。

而且,常同干肉及枣、栗等一起,被用作妇女相见时的见面礼。《礼记·曲礼》便有“妇人之挚,椇、榛、脯、脩、枣、栗”之说。

从汉郑玄《礼记注》的“榛,似栗而小,关中鄜坊甚多”的诠释看,汉代的关中地区已是榛子的盛产地。

而且,至迟在汉魏时期榛子已成为人们栽培的果木之一,其品种次要有两种:一是人们广泛栽培的果形如杼子(也叫橡子),其味如栗者;一是果仁如李,味如胡桃者。《齐民要术》引《诗义疏》中便留下了这样的记述:“[榛]有两种:其一种,大小枝叶皆如栗,其子形似杼子,味亦如栗,所谓‘树之榛栗’者。其一种,枝茎如木蓼,叶如牛李色,生高丈余;其核中悉如李,生作胡桃味,膏烛又美,亦可食啖。渔阳、辽、代、上党皆饶。其枝茎生樵、爇烛,明而无烟。”

到南北朝时,榛子的种植愈加广泛,《齐民要术》就认为,榛子的“栽种如栗同”。而“种而不栽”;“埋必须深,勿令冻彻”等要领,便是时人的经验总结。

宋代,榛子的次要品种已有三四种。《随园食单》引《通志》便说:“榛有三、四种,栗类也。似栗而小,正圆。”

《本草纲目》引宋代医家马志《开宝本草》还说,当时的榛子已被引种到中原地区,并常充作军粮:“榛生辽东山谷。树高丈许。子如小栗,军行食之当粮。中土亦有。”

当时,四川地区所产榛子亦很有名。据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载,神泉榛子、龙安杏子等就被时人誉之为“绵州八子”。

在时人待客果品中,榛子成为常见果品之一,连权贵之家,亦不例外。《武林旧事》所记张府为宋高宗端上的十二味干果中,榛子即在其中。

为便于久储,人们还在长期的食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珍藏榛子的经验。元贾铭《饮食须知》的记述即是显例:“榛子味甘性平。凡珍藏榛、松、瓜仁类,以灯心剪碎,和入罐内,放燥处,不油。”

对榛子的植物性状、生长特点等,人们亦有了愈加透彻的了解。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榛子就有如此详尽的记述:“榛树低小如荆,丛生。冬末开花如栎花,成条下垂,长二三寸。二月生叶,如初生樱桃叶,多皱文,而有细齿及尖。其实作苞,三五相粘,一苞一实。实如栎实,下壮上锐,生青熟褐。其壳厚而坚,其仁白而圆,大如杏仁。亦有皮尖,然多空者,故谚云十榛九空。”

虽然有“十榛九空”之憾,但作为人们喜爱的果品,榛子仍牢牢地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清钱泳在《履园丛话》中,就提及康熙第六次南巡时,曾赏赐苏州圣恩寺寺僧以榛子、松子、人参等物的史实。

道光十五年《龙岩州志》“土产志”中也有这样的记述:“榛,山中多产,俗名‘椎仔’。子圆而锐,可当果食。”

除生吃外,时人还常将其烹制成味美可口的零食。清童岳荐《调鼎集》记述的三种榛仁制品就各具风味:

酱炸榛仁:去皮取肉,麻油炸酥,或加酱、糖、油炒,或拌甜酱汁。

盐水榛仁:榛仁加盐水,炒。

油炸榛仁:脂油炸酥,拌洋糖。

由于种植日广,其味又较为独特,人们对榛子食用价值的开发亦渐渐达到新的水平。如今,榛子不只成为人们生食、炒食的次要坚果,而且成为巧克力、糖果、糕点等加工食品的优质原料。至于油炸榛子仁、秘制榛子酱等,更成为榛子食品家族中的新贵。

参考文献(略)

我们祖先的瓜果园》(连载)

版权作品:鄂作登字-2017-A-00016844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