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唐朝初期、设立的音乐机构教坊、如何设立呢?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唐朝时期的教坊

高祖内教坊

唐代的内教坊始于高祖武德年间,位置在皇宫内,属于宫内机构,其职能次要是教习雅乐,由宦官做领导担任各项事宜,这时的内教坊与太常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按照皆习雅乐的职能讲,太常职能之一有主管雅乐的演出、排练、乐工等。

内教坊作为教习雅乐的机构应该是隶属太常寺,唐初建立之始它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出现,从职能上讲隶属太常是必然,因而内教坊在唐初是太常下属的一个机构,担任雅乐的教习,具有教育功能。

唐太宗时,内教坊与太常寺一样同属音乐机构,与高祖时无多大变化。

武后云韶府

后来内教坊于“则天改为云韶府,神龙复为内教坊”,武后将其更名为云韶府,用以区别当时的翰林内教坊。关于翰林内教坊的情况如下唐初在宫内有内文学馆,也称习艺馆,有宫中通晓儒学的人在其内教习宫人,位置也在禁中,武后时改名为习艺馆,后又改为翰林内教坊。内教坊与翰林内教坊退职能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内教坊次要“掌教习宫人书、算、众艺。“众艺”也包括伎乐,除了音乐外还有文、算等。

中宗内教坊

到了中宗时,云韶府名称又改为内教坊。这时所谓的教坊和则天时期的云韶府皆不属于正式的政f官制编制,只是内廷教习雅乐的机构,用以表明战后新政f对雅乐的注重,以此来恢复战乱后的雅乐,对象也只是针对宫中的宫女。

综上所述,关于唐初教坊的设立,其名称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内教坊、云韶府、教坊。

盛唐时期的教坊

西京教坊

盛唐玄宗时期,西京长安的教坊发展,增多至五处内教坊、左教坊、右教坊、仗内教坊和东京洛阳的左右教坊。

初唐时期,教坊内教习过雅乐,但职能不只限于此,还出现过习艺馆性质的教坊,但是到了盛唐,为了顺应音乐方式的多样化和统治者对音乐的需求,教坊管理音乐的职能愈加精细化、专业化。

五处教坊名称不同,地理位置也不同,有宫庭内和宫庭外之分,既然如此必然存在着职能、分工的不同,设置如此多的教坊,其缘由、职能、地理位置需作详细考证。

1.内教坊是延续了高祖、武后、太宗时期的传统,仍置于禁中。封建社会除宦官外男子不允许随便出入宫城,因在宫禁之内,所以乐伎当全部是女乐。内教坊的职能是担任新声、散乐、倡优之伎,包括教习、排练、培训、管理乐工,这些皆是分离了太常的职能而来,改变了初唐时期内教坊教习雅乐的传统,将内教坊与太常分离,雅乐与俗乐分工明确。

玄宗除了于开元二年设置内教坊外,还于西京宫外设立了左右教坊,地点在大明宫外,“西京,右教坊在光宅坊,左教坊在延政坊。右多善歌,左多任务舞,盖相因成习。”

2.左右教坊的职能是管理俗乐,开元二年正月设立。左右教坊的设置时间与内教坊专管俗乐的时间都在开元二年,为何已将散乐、倡优等隶属内教坊管理外,却还要在宫外设立左右教坊呢?左右教坊次要管理俗乐,俗乐中本来就包含散乐、杂技等,左右教坊中除了内教坊的散乐外,另有其它音乐,左教坊善舞,右教坊善歌,而内教坊的任务则是以教习、演出散乐、倡优为主,由此可知。左右教坊的音乐内容和品种比内教坊多。

另就左右教坊与内教坊所在的地理位置分析,左右教坊在宫外,所以男女乐工俱全,乐种自然丰富多样,而内教坊地处宫禁,男乐工不能随意出入,因而以女乐工为主,演出内容自然不比左右教坊多,当然也不能排除左右教坊与内教坊乐工相互调用的可能,即内教坊中也会有男乐工排练演出,但住所肯定不在宫。

除此之外,西京还有一个教坊,即仗内教坊,属鼓吹署,在宣平坊。“鼓吹署”即卤簿、军乐的官署,是专门管理宫廷仪仗活动的鼓吹音乐机构。

教坊的乐官和乐工

教坊的乐官

文献中出现过记载教坊的乐官有“音声博士”、“曹博士”和“教坊使”、“教坊副使”。

“音声博士”出现于高祖时期,是大乐鼓吹的官僚,用在教坊里也该当属官僚一类。“曹博士”未见其它史料记载,更未见作何解释,不过根据“博士”一词在太乐署中的情况可以推测其意该当担任教授学生知识的乐师,博士既然可以教授技艺,其音乐才能必定不低,所以称之为“博士”。武后时期,“云韶府”由中官为使,“使”即担任云韶府的官名,是由中官担任的,这个传统不断延续到唐玄宗时期。

开元二年,教坊成为独立机构,不属于太常统领,由教坊使管理,此时的教坊使仍由中官担任,教坊使担任教坊内的事务,由皇帝直接任命,也不隶属太常管辖。玄宗委派中官太监担任教坊使,并不是仅仅因为承继武后时期“以中官为使”的现象,其中也有一定的政z因素,即在玄宗与韦后、太平公主的政z斗争中,有一小批中官为他抢夺政权立下过汗马功劳,为了安抚和补偿这些宦官,在登上皇位之后,玄宗将他们各自做了妥善的安置,教坊使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中官能为玄宗夺取政权出谋划策,必然是玄宗的心腹,深得皇帝的信任,玄宗又如此狂热的爱好音乐,委派本人信任的人管理俗乐这一机构他应该是最能感到放心的。当然宦官统领教坊,还因为内教坊女乐较多,利于管理。

唐代的第一任教坊使是范安及。担任教坊使的宦官不一定必须具备音乐才能,柏红秀、王定勇《唐代第一任教坊使考》中引用范安及的墓志,可以发现其中未记叙他有任何音乐才能。德宗时彭献忠做教坊使,是因为他“言必有章,动皆有礼”,而并非因为他有音乐才能。这一官职任命的特点与“太常寺”一章中太常卿的任命性质类似

当然,教坊中也有具备音乐才能的乐官,如教坊副使云朝霞,官位在教坊使之下。另外还有教坊都判官和教坊判官职务,因不属于国家正式编制,所以野史里均未有记载。教坊乐官有许多曾担任过武官。

教坊的乐工

教坊乐工由女乐工和男乐工构成,以女乐工居多。女乐工可分为几等,即内人、工人、捣弹家、杂妇女,这个等级是按照乐工技艺高低划分的。

宜春院的j女称之内人

宜春,本名汉苑名,指曲江,汉代宜春宫,在上林苑中,宜春下院在京城的东南隅。而唐代的宜春院在宫城东面的东宫内,与承恩殿、宜秋院并列。“内人”又称“内伎”,内人一词并非盛唐才有,在初唐时就指内庭的宫女,有唐诗也说内人出自宜春院。

内人地位和待遇在教坊里是最高的,既具备高超的技艺,又有娇美的容貌,因常在皇帝或大臣前演出,所以称其为“前头人”,宜春院j女所以称为“内人”,黎国韬在《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中论述“据以推测,j女当是外教坊乐伎的称号,进入宜春院,当即入内教坊,于是改称内人。”笔者认为,j女的来源有一部分来自外教坊,另有一部分是在设立教坊之初由太常分流出来的,太常原来管理雅、俗之乐,其内乐工众多,俗乐从中分离,俗乐乐工必定会随之抽入教坊。

内人的待遇最高,表现在四季给米,得幸的称为“十家”。“十家”指最后受皇帝恩宠的有十家,后来受宠的待遇与十家一样,数目虽超过了十家,但也以“十家”称之,他们能够获宅第,骨肉可以居教坊,每月有固定的日期可以与家人团聚,允许她们的女亲属到教坊中探望,因为内教坊设置在内庭,所以不许男亲属进入。

技艺、地位仅次于内人的是宫人

宫人来源于云韶,并不一定每次演出都参加,而是在宜春院内人不够时才会用宫人补充。在演出时宫人与内人有明显的区别,一方面看姿色、相貌的区别便可以分辨,另一方面内人带鱼,而宫人没有。“鱼”是一种外形像鱼的装饰品,是身份等级的意味只要内人才可以佩带。

“云韶”,初唐时武后将内教坊更名为“云韶府”,盛唐玄宗将俗乐分由内教坊管理,并设立左右教坊,这之后云韶仍然存在。开元间,内教坊、宜春院、云韶府在宫中皆存在,宜春院和云韶府是宫内的小部音声机构,宜春院乐伎比云韶府乐人技艺精深,地位也相对高贵,此时云韶府宫人己沦为贱隶。中唐时期也有云韶院。与云韶一词相关的还有云韶乐,盛唐开元年间有云韶乐舞,场面宏大,舞容华丽。

云韶乐舞的表演者不一定全部是云韶府之人。对表演云韶的乐人,文献并未明确记载,但从其舞姿、舞容判断能舞云韶之人技艺绝不低下,也自然不会是《教坊记》中提及的“贱隶”,加之云韶乐是雅乐,应由太常乐工表演,由此推断,宫人来源该当是云韶府,而不是表演云韶乐舞的乐工。

还有云韶乐部,开始于文宗时期,历来“用玉磐四架。乐即有琴、瑟、筑、箫、境、钥、跋膝、笙、竿、登歌、拍板。乐分堂上、堂下。登歌四人,在堂下坐。舞童五人,衣绣衣,各执金莲花引舞者。金莲,如仙家行道者也。舞在阶下,设锦筵。宫中有云韶院。”

搊弹家

搊弹家技艺比内人和宫人逊色,进宫前没有接受过训练,无技艺可谈,唯以容貌较好入选,进教坊后才开始学习,“平人女以容色入选内者,教习琵琶、五弦、笙摸、筝等者,谓之‘搊弹家’。”搊弹家入宫以后学习内容以弹奏丝弦乐器为主,所以称为“搊弹”,在乐舞方面的技艺略差。在表演圣寿乐舞时,宜春院内人教习一天便可表演,而搊弹家数月都学不会,所以只让她们在队伍中做最简单的动作,或模仿内人做手部动作,以凑人数,搊弹家在教坊里一边学习技艺,一边用作大型乐舞的候补队员。

杂妇女

原是在两院中做事的宫女,也略通音乐技艺,在内人被召赐食不唱歌的时候,杂妇人便与其它歌人更替上台,宜春院和内教坊,她们的地位在教坊最低,演出的机会也最少,只要内人被皇帝召赐时才能顶替她们参加演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