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一个修鞋匠的40年:靠手艺赚钱,老早买了一套两室户房子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清晨6点半,73岁的陆中良从家中出发,搭乘公交,耗时1个半小时,来到黄渡老街,一个没有招牌的小铺面里,扎好围裙,坐在门口的矮凳上,修鞋、修包、修拉链、配钥匙……不断忙碌到晚上6点多才锁门回家。

40多年前,农民陆中良用两头猪的大价钱,买回了一台二手修鞋机,从此走上了靠手艺吃饭的小本运营之路,他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改变了本人的命运。

陆中良正在修鞋

两头猪换回来的“宝贝”

别人看来稀松的日常,在有心人眼里就是机遇。

40多年前,一个外地修鞋匠来到安亭镇星明村,刚从田里忙完回家吃中饭的陆中良听到呼喊,迎上前来。只见这位修鞋匠推着自行车,车后座侧面挂着一台老式手摇修鞋机,1个小时就修好了两双鞋,收费2元。

陆中良心中盘算,“我起早贪黑在田里干一天,才赚9角,不如试试修鞋这稀罕行当。”

磨了半天,鞋匠终于同意120元转卖这台修鞋机。

120元在当时可是大价钱,相当于两头猪的价钱,我当时只要50元,四处借钱,才把修鞋机买了下来。”

陆中良一想起这件事就大笑,“当时什么都不懂,这台破旧的机器用了3个月就坏了,我亏死了。”

陆中良修鞋的技术是靠本人摸索出来的

因为本人不会修鞋技术,陆中良到别人修鞋的地方,一看就是半天。手艺不过关,他在生产队打出广告,免费帮大家修鞋。等田里空闲时,他就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外岗、望新、安亭、马陆、南翔、江桥、封浜、黄渡……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个体运营得到政策鼓励,陆中良的辛勤付出迎来了巨大的正向激励,他不只将修鞋技术研究得很透,又陆续自学了修包、修拉杆箱、修拉链、配钥匙……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92年,小有积蓄的陆中良花8万元在嘉定买了一套两室户的房子,成了农村勤劳致富的代表。

陆中良正忙着给客人配钥匙

撞折8根肋骨不曾离开

做生意,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几年前,陆中良驾驶摩托上班途中,被一辆转弯的小轿车撞倒,折了8根肋骨。

住院期间,街坊邻居找不到陆中良,又有东西急需修理,就投奔了另一位外地师傅,但那边的价格高出许多,大家嘴上不说,内心却有诸多不满。

病床上的陆中良心中火急火燎,只住了4天就出院了,在家休息了2个月后,他便重返修鞋铺。

车祸之后骑不了摩托车,我就改乘公交车,刚出院拎不动重物,女儿陪我搭公交,送我过来。”

陆中良平静的语调中透着执拗。

老街坊们早已离不开这位老朋友

熟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为何不多休养几天呢?

陆中良说,他离不开修鞋铺,“在家太闷,这里有老主顾、老街坊、老朋友,大家每天聚在一道‘嘎讪胡’,多少开心啦”。

街坊邻居也离不开陆中良,他一回来,大家都来找他修修补补。

那么,陆中良留人、留心的生意经是啥呢?

他说:“鞋子修得牢、价格低、服务态度好,就是全部秘密。”

低价、实惠是陆中良坚守了40年的主旨

修一个包10元,配2把钥匙7元,贴一副鞋底20元,低价、实惠,是他坚持了40年的主旨

陆中良每月要到上海(市中心)补一次货,修鞋所用的皮料、胶水,他都挑选结实耐用的,绝不以次充好。

修过的鞋,如果穿两天又坏了,我都要把钱退给客人,不好意思收。”

他说,做生意一定要诚信,耍滑头做不长的。

遇到阿婆的钱包拉链坏了、大姐的鞋开胶了……这样的小活儿,陆中良从不收钱。

“都买新的了,修旧的少了”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陆中良的生意反而少了。

“大家都买新的了,修旧的少了。”他感慨,“上门的生意多数都是有点年纪的人,习惯了勤俭生活。年轻人相对少一些。”

生意逐步冷清,但成本却下不来。

铺面10平方米左右,一个月租金2100元,折合每天70元,今天还没赚到70元,还没回本。”

陆中良细数着,修鞋机300多一台,配钥匙机200多元一台,这些机器的寿命只要两三年,他已经用坏十多台了。如果不是这些成本支持着,他是不情愿涨修理费的。

陆中良说,现在干活不为赚钱只为开心

赚钱少了,为什么不回家享享清福呢?

陆中良也想过退休,他家中四世同堂,其乐融融。102岁的老母亲在弟兄二人家中轮番居住,现在正住在陆中良家里。

女儿结婚了,女儿、女婿工作也很稳定,孙子上大学了,家人都很好,我现在出来做不是为赚钱,只为开心。”

他笑眯眯地说,想趁身体硬朗,再干几年。

陆中良也曾想过收徒弟,但现在的年轻人估计没人吃得了这个苦。

“有一次,有个年轻人想学,我说好的,你就在这儿干,吃住我全包了。” 陆中良说,“结果,他后面再没来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