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豆瓣劝分小组:分手大师在线劝分,包您满意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每个深夜打开劝分小组的人都很难不被气到,伴随着失眠、脱发……因为这里的婚恋纠纷恐怕八点档肥皂剧也写不出来,出现在帖子里的痴男怨女、渣男渣女们可怜又可恨。

文 | 岑雅晴

转载自:社会学了没(ID:socialor)

在豆瓣,有一个叫做“豆瓣劝分小组”的神奇组织,这个创建于两年前的小组在疫情期间突然爆红,目前组里已有27万多名成员。他们的主旨是:劝分不劝和!目标是:让你下定决心分手!

这些人每天在干什么?来这里处理情感问题真的靠谱吗?

当代人五花八门的婚恋危机

每个深夜打开劝分小组的人都很难不被气到,伴随着失眠、脱发……因为这里的婚恋纠纷恐怕八点档肥皂剧也写不出来,出现在帖子里的痴男怨女、渣男渣女们可怜又可恨。

譬如:

女生A的男友向她坦白,人生只要一个伴侣是不够的,并问她能否会吃醋?

女生B的男友在交往期间跑去单身男女小组发帖征友,被发现后解释是为了调查婚恋市场,方便以后创业?

女生C的男友告诉她前女友怀了他的孩子,他说本人很痛苦?

女生D相爱相伴十年的老公最近在逼她生二胎,如果不答应就要离婚?

来诉苦吐槽的当然不只是女性。

一位男士在结婚前发现孩子不是本人的,驱车1700公里逃出前女友老家,而前女友告诉别人最爱的仍然是他……

还有一位男士在本人给女友买的最新款手机里发现了本人被绿了的铁证——女友在本人出差期间和已婚男同事暧昧并把对方带到了家里,声称只接吻过。该男士气得掰断了手机,结果:

当然,还有些帖子令人一时之间不知该骂谁:

劝分组以女性发帖为主,微信聊天截图是被使用最多的情景再现手段。这些帖子声情并茂地展示了当代年轻人婚恋中的各种危机,和以往被吐槽分手的第三者、异地恋、姐弟恋等传统问题相比,愈加复杂甚至奇葩。网友@金桔表示,她在劝分组每天都能见证物种多样性,见识男人能垃圾到什么程度,女人能傻到什么程度,逐步丧失了对谈恋爱的向往。

不过细心研究会发现,表面上看起来五花八门的问题本质上并不新鲜,甚至同质化严重,集中在:出轨第三者、代际矛盾、家境悬殊、信任危机、三观不合、经济利益纠纷……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具有新时代气味的问题,比如:怀疑男朋友是同性恋、被gay骗婚、性生活不和谐、女方不想生小孩男方不同意……

不分手来发帖的人到底在想什么?

劝分组的一大特色是设置了「已分」和「还未分」两个栏目,帖名前缀会随当事人的决策动态调整。这个“决定性霎时”对发帖者和分手大师们来说都意义严重,但在「还未分」区徘徊的人也不少。到底是什么缘由让这些人发帖?他们到底想不想分手?

不想分

这类人不以分手为诉求,只是为了吐槽、倾诉。他们把劝分组视作树洞,图文并茂的样子像极了在和闺蜜煲电话粥吐槽渣男。他们的情绪需要被看见、被理解,也期待有人和本人站在一起共同控诉对象。

对部分人而言,当情绪得到宣泄和释放,发帖目的就达到了,于是:

更有人在面对集体劝分的场面,会转而据理力争向大家描(炫)述(耀)男友平时对本人多么好,甚至和分手大师们吵起来。

这并非没有缘由。特别是在疫情时期,很多人无法在现实中相见,物理距离引发了心理隔阂,猜疑和矛盾得不到及时无效处理,并且,在后疫情时代,各种婚恋关系中的极端暴力社会旧事也加剧了恋人们的集体焦虑,上网吐槽、求助成为了最佳出口。正如有网友表示,发帖后,看到对象被骂得那么惨,本人就没那么气了,“好像生气的情绪被分担了。”

劝分组对这类人而言,就像一个可以容纳怨气和焦虑的容器,虽然无法直接介入现实,但能让他们尽情抒发无法在现实中表达的真实想法。

想分

这类人发帖是为了寻找“压死骆驼的最初一根稻草”。

他们的内心已经基本决定要分手,但通常要么精神还不够独立,无法确定本人的判断和选择能否正确;要么处理事情比较慎重,不想因一时冲动而产生无法估计的后果。希望见惯了大风大浪和鸡毛蒜皮的分手大师们帮本人最初的决心。不过,这种扭捏姿势经常令分手大师们感到心累。

但无论最后是想分还是不想分,只需进了分组求助,对自己的婚恋危机和情感形态就会多一层认知。令人分手大师们欣慰的是,很多本来不想分的人最终改变了想法。从不想分到想分,从「还未分」变成「已分」,正是发帖者的自我修炼之路,最终成功逃脱泥沼,走向新的人生,这正是上劝分组求助的终极意义。

24小时待命的分手大师们

是如何工作的?

每位分手大师都有本人的个性。

通常被顶到高赞的都是「简单粗暴派」。

在他们看来,劝分组不是情感调解节目,让人分手就是本人的至高使命,面对痴男怨女无需多言,一句“分”足矣。也许是经历了太多恨铁不成钢的例子,从他们简单粗暴的言语中能直接感遭到疲惫和气愤。

而大家也并不反感这样的分手大师,甚至还很欢迎:

劝分组也有不少「理智温和派」大师。

他们不以宣判“分手”为目标。在他们看来,“劝分”不是一种消极态度,本质是想让发帖者放过本人也放过对方,所以应该认真分析,慎重表态,尊重发帖者的决定权。

譬如,某30+的女生和男友恋爱相处融洽,无论外形还是家境都很相配,却在谈婚论嫁阶段遇到了各种心塞事,包括但不限于买房不顾及她的通勤时间并提出想让父母过来住。一位分手大师这样劝道:

虽然风格不同,但分手大师们坚守着共同的底线。

「零容忍」的还包括:聊骚(大师们反复强调聊骚和出轨一样严重)、和前任藕断丝连、缺乏平等的性别意识、妈宝、抠门和扶贫等。

这些都基于分手大师们的价值判断标准。他们认为,在情感关系中,爱情忠实度仍然排在最前面,个人质量也同样重要:责任心、同理心、独立(经济和精神),以及思想观念绝不能愚蠢落后。

在个人主义被号召的时代,分手大师们看重恋爱中的主体体验,分手就是行使自动权的方式。任何关系中的人、感情、金钱利益都不值得本人放弃自在与尊严。这也体现了当代年轻人最鲜明的个性。

个性不同的大师们每天聚在一起为痴男怨女操心劳累,像极了兢兢业业批改作业的老师。那么,除了人类天生的热爱八卦心理,为何大家那么热衷当分手大师?

网友@懒得吃饭给出了一个解释:虽然恋爱经验不多,却自认为很擅长分析男女关系,但现实中劝分成本太高,一不小心就会搞得里外不是人,网上劝分不用承担损害友谊的风险。

劝分组有最鲜活多样的婚恋危机和劝分过程,所以,除了发帖求助和努力劝分,也有不少人把它当做观察人类、积累经验的窗口,因为在这里能看到各种婚恋指南,如《网恋女性避雷指南》《反PUA手册》《恋爱求生手册》《骗婚gay鉴别指南》……

只需人类还在恋爱,情感问题和婚恋危机就不会消失,痴男怨女们依然会掉入一个个圈套或沼泽,挣扎呼救。即便内核不变,只是换了外衣,也足够吸引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相信「豆瓣劝分小组」 会继续霸占高流量地位。因为它同时满足了发帖者的倾诉欲、分手大师们的成就感和围观者的新鲜乐趣,构成了很多人一天中最期待的社交互动。

END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