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节日中最看重的节日,也是一年之中最大的内需拉动,无论从旅客、食品销售、礼品销售、祭祀用品、果蔬食品来看。由于遭到疫情的影响,近两年还略有下落的迹象,但依旧是最大的消费需求市场。
每年春节,我都前往我的家乡过年,但看见家人和村里的人的一些行为,着实令人隐晦,让你不得不感叹急需一场“新文化运动”,用科学的武装,来改变农村地区的一些劣性内卷行为。
一、村里人祭祀用品的内卷行为
祭祀活动的本意是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但现在俨然已经变了味道。祭祀用品层出不穷,鞭炮、烟花要买最大最贵的,而且销售人员会在旁边插话一句:他们大多买的是这种。购买者不得不超出预算,采购更大更贵的烟花鞭炮等祭祀用品。现实上,这种烧钱的行为真的很烧钱,据销售店人员透露,春节这几天他们店里的营业总额可以达到20万元,几乎占据了全年收入的80%。而反观对于子女教育、衣着,连字帖、绘画工具都舍不得为孩子购买,小孩的成绩甚至连及格线都达不到。
二、年夜饭铺张的内卷
记得小时候看过老舍的一篇文章,讲的就是过年吃饺子的事情,隔壁张大户家的饺子全是猪肉馅的,而老舍家的却是白菜多猪肉少。时至今日,年夜饭的内卷从饺子变成了菜品。某某人家过年杀了一头羊,某某人家又有多少道菜,某某人家鸡鸭鱼肉样样俱全。这样的话在大年初一的早上讨论得沸沸扬扬,而丰盛的年夜饭背后,既
是高脂肪高热量的菜品一堆,又是一大半的菜品作为剩菜浪费,要吃上好几天才能吃完,既浪费了时间和物质,又不利于健康。我不断倡导年夜饭应该小而精,荤素搭配,注重在菜品上的质量,而不是菜品的数量。
三、拜年礼品的内卷
拜年,原是一个走亲访友的一个活动,渐渐演变成了礼品的内卷行为,现在更注重拜年礼品要精致、昂贵,而忽略了情感之间的交流,很多人甚至过门不坐,直接将礼品放在客厅便撒腿而去,说是还有某某活动,这样的拜年行为我认为还不如不拜。
四、小孩压岁钱的内卷
压岁钱,原意为压祟之意,寄予小孩在一年中平平安安。现在各地除了广东之外,演变成了炫富的一种手段,孩子的红包越包越大,而红包最初又收归于家长,家长又包出去,孩子在两头成了一个媒介,什么也没得到,家长也什么也没得到。孩子多的家庭比较占优势,孩子少的家庭略有吃亏。完全得到了压岁钱的本意,变成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行为。为啥不给10元、20元大小的红包给孩子,让他们购买本人喜欢的东西,家长也不用担心孩子乱花钱或者会把红包丢失,孩子也能购买到喜欢的东西,何乐而不为。
内卷,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中性词,好像哲学的矛盾一样,良好的内卷行为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甚至迎来质的飞跃。劣性的内卷会障碍事物的发展,导致反作用。现在很多地区,至多我看到的是,农村人的收入确实在添加,但并不稳定,也没有足够的社会保障支撑。同时家庭生活压力大,份子钱收入大。一年的辛苦,就在过年这几天挥霍一通,然后又去挣钱,再挥霍,最初啥也没捞到,只听见烟花爆竹的几声响。
上一篇:交朋友不能看表象,在这些节点上,某些人的劣性必暴露无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