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桐树的叶子越来越浓。树深叶茂之间,传出夏日的蝉鸣。拨开缠绕的心事,在树荫下倾听鸣声。“四月秀蔓,五月鸣蜩”,想必这声音是从遥远的《诗经》传袭而来。
“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在我听来,这滚烫的蝉蜩,相比纷纭世俗,反而令人心清、心静。等车间隙,一对老年夫妇推着三轮车经过。车上划一码放着矿泉水、薄荷糖、糕饼等零食。
这么早就出来做买卖,令我不由想起前段时间被动走红的“网红奶奶”。96岁高龄,摆夜摊卖菜馍。她通透的人生观,感染了无数网友。
看到类似情景,我就会被吸引。只因他们身上分发的那道光辉,真实质朴、勤劳善良,以及那颗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清净之心。
独处久了,便感到人与人的区别,实质上不过是清与浊而已。有的人横眉冷对、不善言辞、布衣素履,但掩盖不了灵魂深处分发的清洁之光;有的人春笑满面、花言巧语、华服美裳,骨子里却透显露人性的贪婪丑陋。
古今背道而驰的现象,不知是社会的进步抑或倒退。比如,女子的着装开放程度。
相比于现代,我更向往古人那种简单干净的生活氛围。人与人的交往,次要通过书信往来。社会文化在冷静中积淀,在精耕中细作。
美与丑在不同时空,评判标准也不一样。那些古朴的智慧,凝结着先人经验,并不会随着时代褪色。只是现如今无人教授而已。
日本古典文学中,经常看到书中人物出家或到寺庙参拜简居的情节。那个时代,皈依佛门是一种生活常态,或者说是灵魂的专注净修。
正如古人遇到重要事情,要事先沐浴斋戒一样。心灵得以净化,灵魂注满清泉,生命才能以饱满的姿势赓续传承。这种陈旧的典礼感,恰是现代人需要拾起的文化。
灵魂的修行净化,是对生命和生活的自我保护和他我尊重,也是对现实和苦难的接受正视。
我不赞同那种驱赶着人们“正能量”的氛围。选择比努力重要,真实永远高于伪装。在生活的某个阶段,请允许生命得以短暂地喘息、哀叹、悲伤,这也是为了更好地再出发。
一味地要求、责备、敦促,有时候会适得其反,甚至导致抑郁情绪产生。
给生活一些缓冲,让心灵得以解脱。安隐、怜悯、饶益,禅修、度脱、梵行,不失为净化、重塑、滋养灵魂的转轮之城。
身心清净,离苦得乐,欢喜遍洒。世间的一动一静,一食一息,天知地知。展现给他人的表象,与内心深处的念想,这种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区别,就是灵魂的清澈之鉴。
有道是:“不怕吃亏不吃亏,不避愚笨不愚笨;不弃寻常不寻常,不耍聪明最聪明;不求道时已在道,平凡之中出奇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古典诗词里巧笑倩兮,美目眇兮的女孩佳名,个个一眼沦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