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如何评价人皇帝辛?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作者:带月荷锄归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089291/answer/36756816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提起妲己,人们熟悉不过。种种传说、演义、电视,将她的故事讲得淋漓尽致、传奇无比。大体如此:因商纣对女娲娘娘不敬,“轩辕坟三妖”之一的狐狸精奉女娲之命灭商,便附着在冀州侯苏护之女妲己身上进宫,仗着美貌得宠,祸乱宫廷、摧残忠烈,还怂恿得纣王暴虐无道、尽失人心,以致亡国。我至今难忘傅艺伟扮演的妲己眼波妩媚流转,噙着一抹冷笑的样子,真真是艳若桃李,心如蛇蝎。

我们且不论妲己究竟如何,先来看看纵容她为非作歹的亡国之君——纣王。

“纣,残义损善也。”这个周人给予的蔑称可谓家喻户晓,臭名远扬。但是,他的另一个称号“帝辛”却不为人知好像“成汤”、“武丁”一样,“帝辛”,才是他作为煌煌大商一国之君的真正称号。

周人说来,他是荒淫无度、恶贯满盈的纣王。殷人眼里,他却是功在千秋、备受爱戴的帝辛。对同一个人,同一段历史,不同的族群有着迥然相异、两极分化的认知。帝辛、纣王,他究竟是暴君之尤,还是蒙冤千年?

帝辛在位时,日趋强大的东夷企图向中原扩张,时常来犯,严重要挟商朝边境。帝辛发起对东夷的大规模反击,经过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和平,打退了东夷,保卫了中原,并将商朝势力发展到如今的江淮一带,版图直扩充至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乃至福建沿海。此后,随着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的传播,东南因之开化,民族不断融合。商亡之后,很多遗民迁往东南,更是直接推动了东南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帝辛开发并运营东南,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却被后世史家完全抹煞。直至近年,随着对殷墟甲骨文的考古研究,才渐渐得以重见天日。

在用兵东夷的同时,帝辛注重农桑,发掘人才,强化王权,提升国力。《诗经•商颂•玄鸟》中有这样的句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这似乎是在歌颂武丁之后商朝一位武功极盛的雄主。但史书却并无记载。郭沫若先生通过对考古、甲骨等材料的研究,认为这位君主很有可能就是帝辛。

我们不由要问,既然帝辛文韬武略,国力强盛,那又为何得了个国灭身死的结局呢?一句话:内忧外患,积重难返。

先说外患。

东夷之战艰苦漫长,损耗巨大,“克东夷而殒其身”。和平还带来了新的负担,幅员辽阔的地盘需要经略,数目庞大的战俘亟待消化。一切都需要时间,才能慢慢平复和平的创伤。

西侧的诸侯国周自季历起,开始大肆扩张。帝文丁十二年,杀季历。其子文王姬昌野心勃勃,又身负血海深仇,于是表面做小伏低,实则加快征伐。文王死后,武王姬发承继遗志,欲图天下。恰逢东南战场消耗了帝辛的大部分精力和心血,于是周人趁机坐大,一边辟谣诋毁帝辛,发起言论攻势,一边四处联合诸侯,结成利益同盟,孟津观兵之后便虎视眈眈,伺机而动。

再说内忧。

帝辛的六世祖帝祖甲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措施涉及国政的方方面面,当时就引起守旧派的激烈反对。此后六代,革新派与守旧派一直争论不下,互相倾轧,留下了严重的政治后遗症。而至为要害的两个方面是:一,确立了嫡长承继制。此前商朝王位承继多为兄终弟及,自此嫡子拥有了优先权。二,废除了贵族公议制。彻底泯灭了酋邦制的最初残余,大大加强了王权。

为何说这两方面至为要害呢?帝辛,正是帝乙的嫡长子。留意,而非长子。帝乙的长子,是后来被孔子称为“殷之三仁”之一的微子。而且,帝辛与微子乃同母所生!只是其母在微子出生时髦为妾,而到帝辛出生时已为正妻。故此,虽为同父同母兄弟,弟弟帝辛是“嫡长子”,哥哥微子却是“庶长子”。其时拥立微子的也大有人在,最终因为“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而败下阵来。微子当然是大大的不甘心。同样不甘心的可不止他一个。如果按照“兄终弟及”的老规矩,“三仁”的另外之二比干、箕子作为帝辛的叔父,极无机会得到王位,如今却也成了制度改革的牺牲品。再加上贵族公议制的废除,本来举足轻重的贵族大佬们通通得到了对国事的影响力,更是满腹牢骚,积怨已久。贵族内部构成了非常强大的离心力,特别是“三仁”所构成的反对阵营,势力盘根错节,态度强硬坚决,更是对帝辛的统治构成了极大要挟

帝辛处处掣肘,身边无才可用,可谓难之又难。他一边通过打压神权来树立威信,巩固统治,一边另辟蹊径,破格任用奴隶和外来人才,其中包括其他部落的逃臣费仲、飞廉、恶来等。这自然愈加冒犯了贵族们的利益,他们强烈不满,不断攻击帝辛。

国君与贵族、王权与神权、奴隶与奴隶主,国内矛盾重重,冲突尖锐。外部情势复杂,群强环伺。在这样的情况下,帝辛寸步难行,殚精竭虑。可最让他想不到,也是对商王朝构成致命一击的,是他的亲哥哥微子,为了颠覆政权竟然不惜一切代价,不只在内大力策反,还里通外国,与周人勾搭成奸。

商军主力尚远在东南、无法及时征调,且国力损耗、外强中干的情报被周人掌握,他们抓住机会,一举起兵。帝辛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一起应战。周军谋划已久、兵强马壮,而商军良莠不齐、心思各异。果然,在牧野之战中,俘虏们倒戈相向,带领周军攻进朝歌。这场内外勾结、弑君篡位的军事政变成功了。已经的铁桶江山霎时间改名易姓,帝辛英雄末路,无限悲愤,自焚而死。正是“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也!

江山更替,成王败寇。帝辛的辉煌已然逝去,周人的画卷徐徐展开。“帝辛”这个已经威震四海的名字也随之渐渐尘封,取而代之的,是无恶不作的暴君“纣王”。

根据著名史学家顾颉刚《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的考证与梳理,帝辛的罪恶在周人的《尚书》中只要六点,战国书中添加二十七事,西汉书中添加二十二事,东晋时添加十五事,众口铄金,几成定论。

让我们来看看《尚书•牧誓》里怎样说。《牧誓》是周武王姬发于牧野决战前对全军的总动员。这样的战前檄文里,自然该当是大书特书帝辛之恶,塑己替天行道的正义抽象,以激起军民同仇敌忾之心。文中帝辛之罪共四点:

一、“惟妇言是用”。妇为谁?作何言?皆语焉不详。商朝母系氏族遗风尚存,女性地位本来就颇高。最盛时期的君主武丁不只听信其妻妇好之言,甚至还把军权交到妻子手里呢,岂不更是罪恶滔天!

二、“昏弃厥肆祀,弗答”。即不好好祭祀。

三、“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即不用贵戚。

四、“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即任用外来逃臣。

在贵族反对集团与帝辛针锋相对,政治斗争殊为激烈的情况下,帝辛打压神权、不用贵戚、任用逃臣,都在情理之中,也都是无法之举。而且,后来的现实也着实证明了帝辛的慧眼独具。逃臣飞廉、恶来誓死效忠,征战沙场,最终以身殉国。而“三仁”之首的微子呢?周人夺下江山后,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身为贵戚,竟然持着王室宗庙礼器,袒露上身,反绑双手,跪着向前乞降。其面目何其可憎可鄙也!

除以上四罪以外,《尚书》其他篇目还痛斥了帝辛另外两罪,一为酗酒,一为信有命在天。这两条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酗酒乃殷人风俗,非帝辛独有。更何况,“文王饮酒千钟”,真不知是以何立场责备帝辛!再说信有命在天。如果这都算罪的话,那么后世代代以“天子”自居,顺“天命”治国的帝王,岂不皆是暴君!

以上便是帝辛最后的六条罪行即便周人再恶意丑化,帝辛的“暴君”之名也实在难站住脚。更讽刺的是,世人皆骂纣王淫乱,赞文王德高,殊不知,纣王只要两子,而文王百子!另外,流毒数千年、祸乱数朝代的太监制度正是文王所创!世人皆说纣王千夫所指,周朝乃人心所向。殊不知,商亡周替之后没几年,商朝遗民便奋起反抗,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动乱。执政的周公大规模杀戮殷人,又将大批“殷顽民”迁至洛邑严密监视,并强制分散其余殷人于各诸侯国,耗时数年,方才勉强压住。

几百年后,百家争鸣的战国诸子为了证明本人的观点、推销政治主张,不断把千奇百怪的罪名加诸帝辛。先是模仿夏桀,酒池肉林,耽于享乐,“凡桀的罪,就是纣的罪”。后来觉得这样还不够,便发挥无穷的想象力,不断加工演绎,“设炮烙”、“脯鬼侯”、“杀比干而观其心”、“剖孕妇而观其化”、“戳涉者胫而视其髓”……无所不用其极。至西汉、东晋,罪行继续叠加,“使男女倮相逐其间”、“焚炙忠良”、“杀人以食虎”……一盆又一盆脏水不由分说地扣在帝辛头上。及至小说《封神演义》问世,纣王之凶残暴虐更是街知巷闻,深入人心。《淮南子》说得好,“桀纣之谤,千古之积毁也!”

历代皆有有识之士提出质疑与反驳,深为帝辛鸣不平。早在春秋末期,孔子委屈与悲哀。毛泽东曾明确地说:“把纣王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不要听。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老百姓很反对他。”更有郭沫若在亲临殷商故地之时,感慨不已,大声疾呼“殷辛之功迈周武,殷辛之罪有莫须。殷辛之名当恢复,殷辛之冤当解除”!

与帝辛共同背负这千古奇冤的,是所谓“红颜祸水”的妲己。我之所以欲写妲己,却花费如此多笔墨气力先写帝辛,是因为唯有澄清帝辛“暴君”之冤,方能洗净妲己“祸水”之名;唯有了解商亡的因果始末,方能明白妲己的微不足道。

在帝辛被“千年积毁”的过程中,妲己同样在所难免,而且似乎吸引了史家与文人们更凶猛的火力。最后只不过从一句“惟妇言是用”起,面目模糊,不知姓甚名谁,所言为何。然后被具体化、明确化,成了《史记》中的“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此后罪孽层层加码,不断升级。随着帝辛被诬以“设炮烙、做虿盆、剖比干……”,她更是被口诛笔伐,直指为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最初,她竟被妖魔化成心狠手辣、祸国殃民的狐狸精!

在恃宠乱政之外尚另有一种说法,出自《国语•晋语》,妲己“与胶鬲比而亡殷”。依据《竹书纪年》、《吕氏春秋》等书,胶鬲是周人派往朝歌的“卧底”,亦是微子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除《国语》这一句外,找不到他与妲己有半点交集。这种说法凭空而来,无任何旁证。只怕又是男人做下龌龊事,却让女人背黑锅的无耻言论而已!

刨去这些异想天开的无稽之谈,关于妲己的史料少之又少,乏善可陈。现实上,就连她能否真实存在也尚存争议。妲己其人,出身、姓氏皆不详,一说姓苏,是帝辛伐有苏部落时的战利品。在至今出土的甲骨文里,并未发现任何她的恶行记载。充其量,她不过是个于帝辛晚年陪伴在侧、年轻貌美的妃子罢了!

一代妖姬其实平凡无奇,千古暴君却是居功至伟。历史的讽刺与悲怆莫此为甚。数千年后的我们,只能于青铜甲骨的零星符号之间,探寻那奥秘狞厉的殷文化,畅想曾无比辉煌的商王朝;于故址废墟的沧桑土地之上,感慨那些被岁月洗劫得可悲可叹的人物,叹息那些被历史淘换得面目全非的故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