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李白偷学卢藏用,白耗十年光阴,梦碎终南捷径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浮生有若一梦,逆旅怎堪遣怀。今天小屈想侃侃古人隐居的那些故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以这首《饮酒》诗作为开头,是因为古来第一隐士陶渊明,也曾去城里打工,目的就是为了赚些饮酒之资。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与归隐相反的则是出山,出山的缘由归根起来就是为了满足人性中对快意生活的欲求。

而“饮酒”其实是一种最简单,最廉价的欲求------喝醉了,梦里什么都有。

但陶渊明只当了个把月的差事工作,就把人的这种多余的欲求彻底看透了,就开始谋划酝酿着要远离城市生活,不得不说他是历史上少有的颖悟之人。80天后,陶渊明终于找到一个借口,自动请辞,归隐田园,返璞求真。一段时间后,就写下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令多少后世之人心生向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难过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田园生活的好处,当然也非止陶渊明一人看出,譬如诗人高适曾做归隐诗《还山吟》: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眠时忆同醒时意,梦魂可以相周旋。-------《还山吟》

但可惜的是,这首诗并非他用来描述本人的,而是为了赠别要归隐的友人,高适只是看开未看透。因而这首《还山吟》词句之间,客气话居多,田园意境差了陶渊明不止一点。

但此次高适送别的配角--------即将归隐的沈千运,他名气虽然不如高适,但他自作的无名归隐诗序却比高适更逼真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有薄田园,儿稼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

字词之间,表达的意愿都是:不愿迷失本心,因蝇头小利,为他人所驱驰。

栖隐无别事,

所愿离风尘,

不来城邑游,

礼乐拘束人。--------沈千运

沈千运还有一首诗,用来描述今天的打工人再合适不过了:

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族。

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

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

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讟。

打工打到五十多岁,一分钱都没存下,最初身体不太够用了,于是开始招人嫌弃。

翻看历史,但凡说是归隐的,其实基本就是在农村生活,弄个竹篱笆,弄个竹房子,然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对于文人士子的归隐,他们的农村生活可不止为了活性命这么简单,隐士不同于务农百姓的一点就是他们比百姓更有适意的心态。百姓们是看山是山,隐士们则看山还是山。

在元代,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隐士杜本,字伯原。他的故事也比较有特色:

杜本少年时也是博学多才,见高识远,有一次江浙行省正逢荒灾之年,杜本怜悯百姓疾苦,给管理江浙事务的丞相上了一篇《救荒策》,当时的丞相读了这篇文章后对杜本惊为天人,于是就把杜本推荐给武宗皇帝,皇帝于是就让杜本去救荒,并给了一个他官职,杜本把救荒的事情做完后,就挂冠而去,归隐到了武夷山。

但是他《救荒策》的成功,让他名声大扬,后来文宗皇帝上位,想要培植本人的势力,于是就派人找到了杜本,给他封了一堆头衔,比如什么翰林待制,谏议大夫,国史院编修等,派来宣圣旨的使者对他十分客气,杜本没得办法,于是勉强出山,但他见到皇帝后,就说了下面几句话,然后又归隐了。

以万事合为一理,以万民合为一心,以千载合为一日,以四海合为一家,则可言制礼作乐,而跻五帝三王之盛矣

农夫一般的田园隐居其实本上不得台面,不应该会被历史如此记住,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两个隐居的鼻祖-------许由和巢父,他们的故事一真隐,一假隐,这里再分享一下,权当承上启下。

许由是三皇五帝时尧帝时期的人,他隐居在山里,摘野果,住山洞,非常讨厌在人群聚集的城市里生活,有人见许由用双手掬水喝,于是送给他半边葫芦,许由用葫芦瓢喝完水后,挂在树上,风一来,葫芦喝树枝撞击的声音,烦得他受不了,他就摘下葫芦瓢一脚踩碎。

后来他的名声被尧帝听到,尧老了,对于管理天下有点力不从心,但本人的儿子丹朱又很不成器,脑袋瓜不那么聪明,于是尧造了围棋来开发丹朱的智力,但可惜得是,贤与愚都是天定,下围棋对丹朱变成可用之才没半点协助,于是尧听到许由很聪慧后,就立马决定把天下交给许由来管理

许由听到后,表示坚决不同意,并还说尧拿名利天下之事,污染了他的耳朵,于是找到一条河来清洗耳朵,正巧被巢父给牛饮水的时候撞见,巢父问他洗耳的缘由,许由据实说了,巢父于是把牛牵到许由洗耳处的上游,并说:你要真的归隐,尧就不会晓得你的存在了!

说得许由羞愧不已,感觉本人隐得还不够深。

除却这些真正的隐士之外,很多隐士之所以归隐,都是因为有类似许由一样,越隐越现的规律存在,到了唐朝时,因为一个隐士的成功,这种方式被确定了名号-------终南捷径。

唐代有个人叫卢藏用,科举中了进士之后,不断没得到任用。而当时,因为上古有姜太公隐居终南,三国时期的司马徽,诸葛孔明,庞统,等人,隐士的名声在野野间流传,给人的印象都是既博学,又有智慧谋略的人,因而人们对隐士都非常崇拜,于是,卢藏用想模仿姜太公,钓个王侯,就跑到终南山假装修炼起来,并把本人在修炼的消息广而告之,好让大家都晓得他去做隐士了。没成想,卢藏用的计策还真成功了,皇帝很快就发下命令,任命他为左拾遗。--------终南捷径

大诗人李白也曾在终南山隐居十年,他也像卢藏用一样,隐居起来之后,就交友写诗,广而告之,但可惜的是,朝堂没人搭理他,最初李白一生气,就离开了终南山。

其实我觉得李白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李白做得太明显,太急功近利了。他隐居的地方竟然是当朝公主在终南山的别馆,这也太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了。

但像李白这样失败的终南归隐,历史上还是少数的,多数人都成功了的。

比如在明朝时,就有一个名叫陈遇的,也是科举进士,就是因为隐士的名声远扬,而被朱元璋招为供奉,后为翰林学士,很受荣宠。

大名鼎鼎的左宗棠,中了进士举人后也是一心归隐的,但“终南捷径”的路子是真的好走,湖南巡抚终于光顾了左宗棠归隐的梓木洞。

在清代的嘉庆朝,也有一个隐士,名叫张廷济,科举乡试第一名,但是在应试礼部考试的时候,因为才华太横溢,招来妒忌,被人刷了下来,于是心中一凉,就开始了用终南捷径的法子归隐起来,虽然正在进行所谓的归隐,但是他喜好图书,富藏古玩的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虽然最终没被重用,但最初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达官显贵盈门庭。

说到这里,小屈总结出一个规律,你看从卢藏用开始,到陈遇,到张廷济,看这三个人的名字就晓得,他们打心里都不是如陶渊明一样的归隐之辈,都盼着藏起来用,被帝相所遇,然后匡济皇廷。

终南捷径之所以这么吃得开,是因为你越是归隐,皇廷对你越是放心,历史上最成功的归隐就要输中唐时期的李泌了,归隐了无数次,但是每次一出山,几乎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历经四朝皇帝,无一不对他礼遇有加,没有别的缘由,因为他既有才华,又无野心,又体恤百姓。

《庄子》在杂篇中对这种归隐总结为四个字:待公阅休。这四个字我还没弄明白它的意思,友友们有晓得的吗?

但归隐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大的问题是清贫,耐得住贫穷的人,方可谈归隐,归隐田园也只属于真正安贫乐道的人,不然就会出现“有令可干难闭户,无人堪访懒移舟”的生活困境

最后分享几首我收集到的归隐诗:

其一:

雪苑东山寺,山深少往还;

红尘无梦想,白日自安闲。

杖履苔痕上,香灯树影间;

何须更飞锡,归隐沃洲山。

其二:

地近得频到,相携向野亭;

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

望久人收钓,吟余鹤振翎;

不愁归路晚,明月上前汀。

其三:

扫苔人迹外,渐老喜深藏;

路僻闲行远,春晴昼睡长。

余花留暮蝶,幽草恋残阳;

静日空林下,孤禅念石霜。

其四:

静室帘孤卷,幽光坠露多;

径寒杉影转,窗晚雪声过。

茗味沙泉合,炉香竹霭和;

遥怀起深夕,旧寺隔沧波。

其五:

常思晚秋醉,

未与故人疏。

白发当归隐,

青山可结庐。

其六:

镜湖归隐老黄冠,布褐萧然一室宽。 

灯影青荧人未睡,雨声点滴夜将阑。

四朝出处朋侪尽,半世漂流骨相寒。

青史无名端可耻,著书留与後人看。

其七:

难得归来赋考槃,高情都付画图看。

可能白首更干禄,纵有黄金难买闲。

酒舫载春携二客,巾车乘醉从双鬟。

陶山地接东西眺,谢傅风流或可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