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感悟经典点滴分享天天见(177)《孟子·公孙丑下第三章》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jìn,送行者赠给别离者的礼物);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译文:陈臻问道:“过去在齐国,齐王馈赠上等金一百镒,您不接受;后来在宋国,宋君馈赠七十镒,您受了;在薛,馈赠您五十镒,您也受了。如果过去不接受是对的,那今天接受就错了;如果今天接受是对的,那过去不接受就错了。在此,老师必居其一。”

孟子说:“都是对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正要远行,对远行之人一定要送些盘缠,他说:‘奉上些盘缠。’我为什么不受?在薛的时候,我听说路上有危险要戒备,他说:‘听说您要戒备,奉上些钱买兵器吧。’我为什么不受?至于在齐国,却没什么理由。没什么理由却奉送钱财,这是贿赂我。哪里有正人君子会被贿赂收买呢?”

这一章文字浅显,内容也好理解。也是重点刻画孟子的性情的。

从上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这个人,真的是非常耿介、梗直,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他是儒家思想忠实的承继者,一生都在尽心竭力地宣传“仁德”,尽心竭力地劝导君王施行“仁政”。他人格上的魅力,也是光耀千古,带给后人无尽的榜样力量。尤其是他坚守正义的崇高质量,更是给予后人深刻的启示,这一章也在诠释着孟子对“义”的理解。

人在远行时,别人赠送一些礼物,这是人之常情,孟子也是常人,也有常人的情感需求和物质需求。宋国国君在孟子远行时,送给孟子70镒上等金,孟子安然接受,因为这是接济读书人的路费;薛国国君,在赠送孟子50镒上等金的时候,很贴心地告诉孟子买些兵器来防身,他晓得孟子有这个需求,孟子很感激地接受了,因为孟子感激他了解本人的急需。

如果说,一个人尤其是一国国君,什么理由也不说,就要送给你一大笔钱,你会想到什么?我们一般人可能会想到这个国君看重本人,厚待本人而已。但是,孟子却想到了,“是货之也”就是要收买我的意思。是啊!齐国国君的行为着实让人疑惑,平白无故地给人送了一大笔钱,怀疑是收买人也是有道理的。况且,孟子是什么样的人呢?孟子是一个君子啊!君子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正义。所以,孟子坚定地认为,“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君子怎样可以被收买呢?君子只能接受有合理理由的馈赠。

这个小故事,孟子的“富贵不能淫”的耿介君子之风,呼之欲出,生动抽象地刻画了孟子独特的人格魅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