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品读庄子齐物论之八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八,昭氏鼓琴

上一节借朝三暮四的故事,指出了名家之流混淆概念捉弄民众的本质,并指出修道者并不以世俗之用为用,而是以世俗以为无用的为有用,并把这种无用之用称作寓诸庸。得道者不是挑起是非也不是分别是非,而是通过调和是非来达到天地自然均衡,调和是非的过程叫做两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至,极。未始,不曾。尽,终结。封,原指土地的边界,这里是事物之间的区分。

古代的人,他们的智慧有能达到极高的境界。什么样的很高境界呢?有认为不曾有物质存在的,这是最高的最终的境界,不可以再添加的境界。其次认为有物质存在,但是事物之间没有区别。再次认为事物之间有区别,但是没有是与非的观念。

道家修行的三种境界,最低一级的也是没有是非观念的。这首先把当时社会上的各家学派都排除出去了。稍高一级的认识道事物之间是没有区别的,最高一级认为万事万物根本就不存在。道家认为,道生于无,无生万物。万物作为物质是一类的,都是没有是非的,也都是没有区别的。道家所谓没有区别,是指客观上没有区别,不是客观的没有区别。至于是非本来就是客观的判断,没有客观的是非这一说。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彰,彰显。亏,毁损。爱,偏爱。成,构成,成功。果且,设问,真的如何如何吗?昭氏,指昭文,古之善琴者。

是非彰显了,大道就会亏损。大道亏损了,偏爱就构成了。果真有成功和毁损吗?果真没有成功和亏损吗?有成功和毁损,是昭氏鼓琴的情况。没有成功和毁损,是昭氏没有鼓琴的情况。

是非和偏爱,是世俗之人的客观判断,是修行大道的次要妨碍。成功和毁坏,也是世俗之人的客观认识。在昭氏鼓琴时,就有了成功和毁损了。昭氏鼓得好就是成功,鼓得不好就是失败。如果昭氏不鼓琴。就无所谓成功和失败了。因为成功与失败只是人的客观判断,所以本来也没有成功与失败的。

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

师旷,古代著名乐师。枝,通执。策,打节拍的器具。枝策,就是演奏时击打节拍。惠子,指惠施,名家学派除公孙龙外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庄子的朋友,爱好与人辩论。据,靠着。几,几乎。盛,最高境界。末,末年。异,与常人不同。彼,其他人。明,理解。坚白之昧,指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诡辩论题,触觉能感知坚而不能感知白,视觉能感知白尔不能感知坚,所以坚白不能被同一个感官感知。但是公孙龙却混淆概念说坚白不能同时为人所感知。纶,琴弦,这里指奏琴的技艺。

昭文擅长鼓琴,师旷擅长奏乐,惠施靠着梧桐树和人辩论。这三个人的智慧几乎达到那个领域最高水平了,所以他们可以在这个领域做到老。因为他们擅长这个,所以能够在这个领域异于常人。他们擅长这个,所以就想让其他人理解他们的技艺。常人不理解他们而他们又要让人理解,所以惠施就用坚白不能同时感知的诡辩理论来愚蠢别人,其实也是掩耳盗铃本人捉弄本人。昭文的儿子也承继他的鼓琴技艺,但终生也没有什么成就。

每个人都有本人擅长的领域,也有本人不擅长的领域。你的擅长,你的追求,不一定就是别人的擅长,别人的追求。你不能强求别人和你一样擅长,和你一样的追求喜爱。别人就是勉强接受你的技艺,也会像昭文的儿子一样,没有成就。

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滑疑,混乱诡异。耀,炫耀。图,割除。以明,就是以之明。以不用而寓诸庸来通晓大道。

像昭文师旷惠子这样的人可以算是成功吗?如果是这样那我也算是成功了。像这样的人不算是成功吗?那么万物和我都没有成功。因而用诡辩的方法来炫耀本人的成就,是圣人所努力摈弃的。因而,要以不用之用来藏在平庸之中,这就是道家所主张的“以明”,就是以不用之用来通晓大道。

这里的成功是成功的人生。庄子认为,在世俗的某一个或几个领域的成功不叫成功,能够修身养性求得大道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