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这是“大冯竹”还是“小冯竹”?到底有啥不一样?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明末,青州有着一位画竹高手,被董其昌、李日华称其“文与可后数百年所仅见”。这人便是冯起震。其善画竹。固以“冯竹”之名居青州三绝—冯竹、冀雁(冀旭芦雁)、王葡萄(王曰叟葡萄)之首。

冯起震竹画,流传颇丰,其中青州博物馆藏有8件:

图1 冯起震 竹园图

图1 冯起震 竹园图

竹园图(图1):纸本。由12幅组成,纵175.5、横650厘米。画面描绘一片生机勃勃的竹园。整个竹园尽潇洒之姿,富檀栾之秀,落款“北海冯起震,八十六岁笔”,下钤“冯起震印”、“青方”印二方。

冯起震 竹园图

雪竹图(图2):纸本。纵211、横78厘米,画面中四枝修竹的枝叶和顽石上堆满白雪,体现了宁折不弯的境界,为冯起震画竹的杰出佳作。上钤“冯起震印”、“青方”印二方。

图3 冯起震 晴竹图

晴竹图(图3):纸本。纵262、横101厘米。画中翠竹挺拔,顶天立地,竹节圆浑挺劲,枝繁叶茂,互相交叠,叠而不乱。下方顽石陪衬,巨大的石头用粗犷的淡黑勾勒,外型奇丽,坚硬而苍润,用焦墨点苔,充分表现出石与竹的不同质感。上钤“冯起震印”、“青方”印二方。

图4 冯起震、冯可宾竹石刻石

青州博物馆还藏有一件冯起震与其子可宾合作的竹石刻石(图4)。这件石刻横宽159、高102厘米,左侧刻冯起震翠竹数株,下方刻冯可宾从石苔草。画面右上方的落款是:“公孙世茂 北海冯起震笔,岁次崇祯庚午三年,时年七十有八。” 钤“胸有林”、“冯起震印”、“青方”印二方。顽石上刻“可宾写石”, 钤印“冯可宾印”、“青琐侍臣”。中部为董其昌写的题跋,钤印“宗伯学士”、“董氏玄宰”。董其昌将冯起震、冯可宾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做比拟,将冯氏父子二人的价值进一步提高。

世人往往习惯将青州博物馆所藏冯氏父子合作的竹石刻石称作“大冯竹”,将范公亭公园碑廊内所存称作“小冯竹”。尤为珍贵的是二者均有董其昌题写的诗文。

图5 董其昌题诗

“大冯竹”以竹为主体,以石填补空白,题刻分布在不同空间内,而“小冯竹”却是题诗过半,竹石在侧。两杆长竹,几根新竹,伴生石旁,趣意盎然。董其昌题诗(图5):

一派湖州画里诗,娟娟疏筑两三枝。

朝里邗水帆前雨,正是龙孙长箨时。

壬戍春,予北行过广陵(今扬州),时房侍御巡方至,视予竹枝一卷,嘱余题此绝句。知有青方居士擅长墨君法,不知其长公祯卿妙得家传,如米南宫父子也。顷韩太史以墨刻见贻,乃青方与祯卿使君所合作者。更得扇头石供,气韵萧闲,用墨清润,绝类李蓟丘父子。文苏之后,竹石一派,数东海矣。

竹,历来遭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也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朱万章在《明清花鸟画的嬗变与演进 》一文中提及冯起震乃明代画竹名家夏昶的衣钵传承人之一,而夏昶初师王绂,众研究者普遍把王绂的师承来源归结到宋元时代的文同和柯九思,由此可将冯起震画竹的师承追溯至文同。

图6 文同 墨竹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世称石室先生,他主张画竹“必得成竹于胸中”,其后画竹者多从其学,世有“湖州竹派”之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图》(图6),绢本,纵130.1、横104.4 厘米,画倒垂竹一枝,自画面左上方弯曲而下。竹叶浓淡相间,为文同风格的最佳体现。

图7 夏昶 湘江风雨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夏昶(1388~1470年),字仲昭,号自由居士,又号玉峰,江苏昆山人。夏昶写竹“烟姿雨色,偃直疏浓,各循矩度”, 故宫博物院藏《湘江风雨图卷》(图7),纸本,纵35、横1206厘米,墨竹生于顽石之间,有的竹节遒劲,枝叶挺拔似尖刀,有的稀疏一簇,但仍不失挺拔之气,这是他以书法笔法入画的真实写照。

图8 杨涵 风竹图

冯起震远追文同,近学夏昶,出于二者,又高于二者,冯起震将竹子的画法与书法结合,他的竹子不只在明代得到了董其昌等人的高度赞赏,更开创了青州本地画竹一派。清代的青州人杨涵善画竹子,青州博物馆藏其《风竹图》(图8),描绘了在风中摇曳的几株竹子。从构图模式到笔墨画法,乃至情感的表达皆与冯起震类似,表现画家的高尚时令

原文作者:王丽媛 周建磊

文章来源:《珍藏家》2016年11月刊《谦谦君子风 傲然于高节——冯起震和他的墨竹》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珍藏家》官方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汉代海昏侯国考古出土——古玉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珍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