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靠套路得来的财富,实现不了自在,天价彩礼,给和收的人都该想想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888万天价彩礼事件”虽然是假的、小作文的作者也承认了事情是杜撰的,但之所以引发言论超过15桌。这能阻止天价彩礼现象吗?我觉得大概率是止不住的,天价彩礼背后的价值观和社会问题仍然存在。

天价彩礼,男女双方的矛盾在哪儿?我常逛虎扑,在这个青年男性占大多数的论坛里,抱怨天价彩礼的人不少,诉说本人因为高价彩礼搞得家庭关系不睦,甚至结不了婚,以分手告终的帖子也不少,全国各地都有。综合来看,因为高价彩礼而引发矛盾,大概就是两类。

第一类是打肿脸充胖子。相对于男方的家庭财富,女方家庭要求的彩礼数额过高了;作为对等公平,男方也要求女方家庭给与同等的嫁妆。俩孩子结婚,双方父母的身上都省不了多少钱。彩礼多,有面子;嫁妆多,有面子,所谓的“面子”是什么呢?用财富多寡作为最大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价值而已。

第二类是彩礼嫁妆对等公平问题引发的矛盾。这也是高价彩礼矛盾中比例最高的一类。女方的嫁妆小于,或者远小于男方的彩礼,男方家庭认为不对等、不公平,认为女方是“卖女儿”。女方家庭认为,这是养育女儿长大成人的补偿,甚至很多人都拿古代彩礼来说事儿,说这是传统习俗。

彩礼多,嫁妆少,真是传统习俗吗?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方的娶妻过程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亲迎。

过程中和彩礼有关的,是第一步:纳采、第四步:纳币。“纳采”指的是:男方家庭先要拿着礼仪性的求娶礼物、彩礼礼单、婚书去女方家庭求亲。“纳币”指的是:男方家庭将彩礼实物、作为彩礼的不动产产权证明,送去女方家庭。收多少彩礼,男女双方家庭是要去古代相关政府部门登记记录的。

女方家庭也要给与出嫁女儿嫁妆。嫁妆多少也要去政府部门登记记录。嫁妆,在古代理论上是女性婚后的私人财产,丈夫和夫家都没有支配权和管理权。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女方家庭给的嫁妆多少也有不同。

《新唐书》、《唐会要》都记载过大唐皇帝的相关敕令:女方收取的聘礼,必须作为嫁妆。女方家庭扣留一部分或者全部扣留男方聘礼,不给女儿嫁妆的,《新唐书》称之为“卖婚”,这是大唐官方不允许的。“卖婚”翻译一下,就是说女方家庭是在卖女儿。

唐朝官方要求也就是聘礼作为嫁妆,到宋代就是超级加倍了。宋代的《宗法条目》规定的很清楚:“嫁女费用一百贯,娶妇五十贯,嫁资倍于娶费”。也就是男方聘礼多少,女方也拿出一样多的财产,两份财产合并,作为女儿的嫁妆。

到明清时期,嫁妆就更多了。《红楼梦》第55回:“凤姐儿笑道:“我也虑到这里,倒也够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体己拿出来。二姑娘是大老爷那边的,也不算。剩下三四个,满破着每人花上七八千银子。环哥娶亲无限,花上三千银子,若不够,那里省一抿子也就够了””。

探春等三四个女孩儿,出嫁预算每人一万两,这是纯嫁妆;探春的弟弟贾环,娶妻预算3千两,这里面一部分才是彩礼。所以,现在很多女方家庭要求的“高额彩礼”、“彩礼多,嫁妆少”,真的和传统习俗没关系。中国古代的富有家庭,才有“豪娶豪嫁”的事情。女方家庭爱护女儿、女方家庭让女儿出嫁后在夫家实现“财富自在”,会给很高额的嫁妆。

凤姐儿说:“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体己拿出来。”说的是贾母会拿本人的嫁妆,领取宝玉和林妹妹的嫁娶费用。高门大户的女性出嫁了不用劳动,运营好作为私有财产的嫁妆,就足以满足本人的生活需求甚至可以积累财富作为“体己钱”。

古代富有家庭的“高彩礼、高嫁妆”是源自于封建时代的社会现状,我们如今这个时代,女性都是本人赚钱的,高额彩礼和高额嫁妆,是真的有必要吗?

我们中国老龄化和低生育率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男多女少的社会现实、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等问题已经给了人们很大的压力,“高彩礼、高嫁妆”这样的事情还是能免则免吧,给孩子一个相对轻松的大环境,能更多的促进结婚生子。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