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文史 第12辑 昆山习俗风情
打田财和阿婆茶
作者:刘冀
昆山市周庄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有的水乡佳境,并有繁多奇异独特的民俗风情,在历史上留下绚丽的色彩,为人们研究民俗学、文化史和开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宝贵的自创。
奇特的打田财
昔时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吴中农家有用稻草在田头焚烧之俗,谓之“烧田火”,唯周庄此俗殊有独特奇趣,称之“打田财”。
元宵节这天,在周庄沈万三故里东垞村牛郎庙的广场上,竖立一根桅杆,杆上横一根小竹竿,两端悬挂串串彩灯。桅杆顶端缚一圈圈稻草,内藏鞭炮,涂上薄薄一层易燃物体及烂泥,再糊上一层黄色纸张,呈元宝状,谓之“田财”。
入夜,人们从四面八方携带鞭炮、爆竹及名色焰花火筒,扶老携幼云集到广场上,欢度良宵。待桅杆上彩灯内蜡烛燃尽,人头攒动,兴致勃勃地鸣放鞭炮、爆竹,点燃焰花火筒,用月炮、九龙抢珠、“五百鞭”或“一千鞭”对着杆上的“田财”轮番射击。刹那间,观者喝采不绝,爆竹烟花在夜空呼啸,五彩焰火绚丽绚丽。有人使尽拿手绝招,将“田财”击中,鞭炮在空中鸣响,“田财”被点燃,观者为之欢动,广场沉浸在一片喜洋洋的氛围中,登时,农家力争上游拿着束束稻草到“田财”上去点火,当空挥舞,再去烧田角落,片刻,田野里火光似流星,祈声高吭悠长:“烧烧田角落,牵砻三石六……”希冀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周庄“打田财”渊源何时,无法查考。但清光绪《周庄镇志》载:“闹元宵,乡人于田中立竿木,用稻草夹爆竹缚其上,举火焚之,曰烧田财,即照田蚕之意也。”著名翻译家孙家平曾著文曰:“这是我童年时期在周庄看到的最灿烂、最响亮而又最欢乐的世界。"他又建议:在周庄建个“打田财”乐园,让来旅游的中外客人玩得开心,笑得真心,使用这旅游热点更热。
充满情趣的阿婆茶
周庄的“阿婆茶”在江南水乡颇有名气,相叙到周庄,未吃阿婆茶,不算真正到过周庄;在周庄,吃过阿婆茶的人,将会品出水乡古镇的味道来。
在周庄,无论在市镇或农村,经常可见男女老少围坐一席,杯杯清茶,碟碟茶点,悠然自由,边吃边谈,有说有笑,其乐无穷。这种习俗,自古迄今,称之为吃“阿婆茶”。
周庄人吃阿婆茶源远流长。如今深宅大院人家仍收藏着宋代图案优美的青花瓷盖茶碗、细巧小巧的茶盅,高雅古朴的茶壶和釉色光亮的茶盘。元代,陈去病的先祖由浙江迁居周庄,以锤薰炉为生,生产铜锡茶壶,目前,镇上明清建造的微帮茶叶栈房犹存,其中吴庆丰开设在清初,程义泰开设在清乾隆年间,徽帮茶庄从产地购进原件毛茶,为了投合茶客需求,进行筛选,复培和窨花,拼色出售,色香味具备。
周庄人十分讲究吃茶方式。年老长者至今仍保持着一种陈旧而又别具风韵的喝茶方式——炖茶。家中放置一只大龙水缸,积储天落水盛其中。吃茶时,即以此勺入陶瓦罐中,搁在风炉上,用树枝燃煮,沏茶用密封的盖碗或紫砂茶壶,放入茶叶,始用少量沸水先点“茶酿”,后将盖子捂上,待片刻,再冲入多量开水,其茶倍觉清香味郁,甘冽爽口。
现在,周庄吃“阿婆茶”之俗不但盛行,而且加深了内涵,连年青人在业余也常常出席而坐,其方式不同于在茶馆吃茶,程序有条,气氛热烈。东道主定于某日要请吃“阿婆茶",数天前就四出邀请,筹备茶点。当天洗涤茶具,摆设桌椅。到了商定时间,宾客情趣盎然从四面八方而来,宾主席互招呼,依次就座。东道主全家便热情款待,开始冲茶,剥糖果,抓蜜饯,削水果,于是大家使天南海北叙谈。东道主冲茶时,必先点茶酿,后冲满杯子,表示真诚待客。客人吃茶至多要喝“三开”(冲三次开水)方可离席。阿婆茶散后,大家拱手告别,临别时有人商定下次阿婆茶的东道主、时间、地点。
当年,“阿婆茶"用来消遣解闷,说邻里,道街坊,聊行情,通市面,促进睦邻相亲,增进邻舍友谊。如今,“阿婆茶"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社交公关、文化文娱的渠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的开发,周庄阿婆茶已推向市场,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来到周庄,对阿婆茶产生特殊感受,爱吃“阿婆茶”的茶点。周庄人为了留念她对周庄的恋情,开设了“三毛茶楼”,让众多的中外游客相聚一起,饮用阿婆茶,品尝阿婆茶的茶点,领略水乡古镇的神韵。
上一篇:腊月二十五|今天为什么要磨豆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