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躲在童书的后面写了这么多好书?孩提时读书,光顾着看故事了,从来没有想到这些书也是“人”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的。当然是人了,他们是世界上最特殊的一个群体,叫儿童文学作家。他们异乎寻常,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不然,他们怎样能猜透孩子们的心思。秘密在于,他们的心中都躲着一个小孩,不,他们本人本身就是一个像彼得•潘那样永远也长不大的小孩。
有的作家是大名鼎鼎的学者
作家,可以是一种职业,也可以不是一种职业。有些人一辈子以写童书为生,他们就是职业作家。可还有些人,在不写童书的日子里,他们看上去一点儿也不奥秘,就是一个普通人,身份可能是教授、律师、图书馆馆员、小学老师,甚至……是一位家庭主妇。
《狮子、女巫和魔衣柜》封面Harper Collins
可千万别误会了,好书并不一定都出自职业作家之手,非职业作家照样能写出传世经典来。
比如,英国的大学者C.S.刘易斯有一天心血来潮,就写了一本名叫《狮子、女巫和魔衣柜》的童书,结果呢,一下子就风靡了世界,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心驰神往。你一定记得那个紧张而又让人向往的情节吧:小女孩露茜穿过那口大衣柜,走进了一片雪花飞舞的树林,紧接着就碰到了一个打着伞、脖子上围着一条红围巾的羊怪。对,露茜走进了一个名叫纳尼亚的魔法大陆。因为这本书太受欢迎了,于是,刘易斯响应读者的呼唤,花了六年的时间,又写了六本,构成了一部鸿篇巨制:“纳尼亚传奇”系列。
《狮子、女巫和魔衣柜》插图 保利娜·贝恩斯/画
不过,在这之前刘易斯可没有写过一本童书,他曾任教于牛津大学,是剑桥大学马格德林文学院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文学史的教授。他当然也不是心血来潮,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开始躲在阁楼上,边画边写,编一个幻想王国的故事了。
《霍比特人》封面Harper Collins
刘易斯有一个挚友叫J.R.R.托尔金,是牛津大学盎格鲁·撒克逊语教授,也是一个大学者。他在创作幻想史诗《魔戒》,也就是那厚厚三大本被狂热的崇拜者称为“这个世界只剩下两种人,读过《魔戒》和没有读过的人”的巨作之前,曾小试牛刀,写过一本名叫《霍比特人》的童书,说的是生活安逸的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在巫师甘道夫的鼓动下,血脉中流淌着的先祖的冒险精神被唤醒,加入了一个由十三个小矮人组成的远征队,前往恶龙守护的孤山,展开了一场旷世卓绝的寻宝之旅的故事。
后来,它成为《魔戒》的开篇序曲。
《霍比特人》其实还有一个副标题:or There and Back Again。如果直译过来,就是“去而复返”,这恰好与我们前面说过的儿童文学的基本故事模式吻合。儿童文学的故事总是这样,先是离家,然后再回家。《霍比特人》是一部幻想小说,它与《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一样,说的也是一段英雄的旅程,先是英雄在平凡的世界里听到了历险的呼唤,然后拒绝呼唤,最初在年长师父的激励下,英勇地跨越第一道门槛,踏上漫长的旅途……
《霍比特人》插图Alan Lee/画
可有的作家就是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妇
英国人伊迪丝•内斯比特是五个孩子的母亲,为了赚钱养家,她在四十一岁那年开始写起了童书。
可不要小瞧了这位家庭主妇,她出手不凡,既写现实题材的家庭小说,又写幻想小说,特别是她的幻想小说,甚至开辟出了一条前人不曾走过的路径--把幻想世界里的魔法人物,请到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来。
《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封面Dover
内斯比特最有名的书,就是《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了。在这个轻快滑稽的故事里,五个小主人公虽然也会听到历险的呼唤,也会跨越门槛,但没有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而是从白房子后面的沙坑里,挖出来了一个许愿精灵。这个法力所剩无几的怪物可以让人愿望成真,但有一个小小的限制,就是一到日落黄昏,魔法就会立刻消失。说内斯比特伟大,是因为她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发明,就是创造了一种让孩子们“离家”出走的方法,把他们送去过暑假,而且还要支开他们的父母。后来,好多的童书都竞相模仿,一上来,就先把孩子们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过暑假。
晓得大学者刘易斯最崇拜的童书作家是谁吗?就是内斯比特。他曾对一个朋友说,他是在“内斯比特的传统”中写童书;他在一封给小书迷的信中说:“我也喜欢内斯比特,我感到从她那里学到了许多怎样写这一类作品的方法。”
《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插图H.R.米勒/画
还有一位家庭主妇,如果说出名字来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对,她就是被人称为“魔法妈妈”的“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罗琳。
她写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还是一个靠领失业救济金养活本人和女儿的单身母亲。因为自家的屋子又小又冷,只能到住家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把“哈利·波特”的故事写在小纸片上。可今天,连她本人都成了一个民间童话,一个标准的灰姑娘式的童话。上天眷顾她,给了她讲故事的才华,她实在是太会讲故事了,竟然能把世界上那么多小孩和在心底里永远不愿长大的大人统统拉回到书桌前面。
有的作家六十多岁才开始写第一本书可有的十五岁就出版第一本书了
美国漫画家威廉·史代格六十一岁那年,在一位杂志编辑的建议下,开始尝试创作童书。他次要写图画书,如我们熟知的《驴小弟变石头》、《史瑞克》(没错,就是后来被改编成动画片的《史瑞克》),他也写文字书,比如《帅狗杜明尼克》,可谓是大器晚成。
《帅狗杜明尼克》插图 休·洛夫廷/画
故事说的是,一条名叫杜明尼克的狗,认定本人家的附近已经没啥新鲜事了,没法继续冒险,便锁上门,埋了钥匙,离家闯荡前程去了--你看,就连一个拟人化的狗的故事,都没有逃脱儿童文学的那个基本故事模式:听到历险的呼唤,离家,跨越第一道门槛,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那么接下来,就会有一个师父般的角色等在半路上,来为他指引前进的方向了。果然,杜明尼克在一个岔路口,看见一条鳄鱼站在那里,她“一手拄着拐杖,看来像是早就在那儿等着他了”。可千万不要以貌取人,这个披着披肩、一共有八十颗尖牙的鳄鱼其实是一个巫婆,就是师父。
《帅狗杜明尼克》封面 新蕾出版社
让我们来听听巫婆鳄鱼是怎样为我们的英雄指引方向的吧:
只需你顺着这条路不断往下走,走到别人都不想走的地方,只需你走下去,相信我,你绝不会有一分一秒的时间,去疑惑本人能否因为没有走另一条路而错过了什么。这条路一开始可能看起来很普通,其实却很特别,你会碰上猜也猜不到的事情--奇妙又难以相信的事情。这条路颇有冒险性。我十分肯定你会走哪条路。
《伊拉龙》封面 接力出版社
巫婆鳄鱼的这番话,当然就是史代格的人生经验了。我们只能“十分肯定”地说,一个人,如果不是阅尽了人间沧桑,如果不是有太多的历练,是说不出这样的话来的。
既然是画家,史代格当然要为本人的书配上插图了,他所有的书都是自写自画。这位在别人退休的年龄转行当童书作家的可亲可敬的老人,九十六岁时出版了最初一本书。
而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鲍里尼,写出畅销书《伊拉龙》时,还只要十五岁。据他本人在后记里说,他还需要在母亲的协助下,才“制伏了逗号、冒号、分号和其他小捣蛋”。
伊拉龙不是一条龙,是个十五岁的小男孩。他在森林里找到了一块蓝石头,想不到竟从里面孵化出一条幼龙。一夜之间,他的平凡生活被彻底粉碎,他突然就闯入了一个由命运、魔法和力量组成的危险的全新世界……这样的故事,也只要从小读着托尔金的《魔戒》长大的孩子才能写得出来。连他本人都不否认,他自幼就是一个幻想小说迷。
作家的灵感是从哪里来的
写童书,当然就要构思一个好故事了,而灵感,就是这个好故事的源泉。不过灵感这东西,没人说得清楚它们是怎样冒出来的,据作家们事后本人描述,它们往往出现得十分突然,相当奥秘,而且没有任何的征兆。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托尔金。
有一天他正在批改学生们的考卷,有人交了白卷,于是因为闷热而百般无聊的他,就拿起笔,信手涂鸦,在白纸上写下了一行字:In a hole on the ground there lived a hobbit(在地底洞穴中住着一名霍比特人)。就是这么一句一时衰亡的涂写,犹如电光石火般地照亮了他的脑海,他开始想:霍比特人是什么人?他为什么住在地底的洞穴中呢?他开始往上回溯故事,没多久,就开始写作《霍比特人》了。不过,当他写完了大部分手稿,却把它锁在了抽屉里。后来,他的一个学生读了这部手稿,把它推荐给出版商,不到一个星期,出版商就回函表示情愿出版这本书。
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罗琳。
罗琳说她在二十四岁那年,乘火车从曼彻斯特前往伦敦。旅途中,一个瘦弱的、戴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不断在车窗外对着她浅笑。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哈利·波特。七年后,她把那个映在车窗上的男孩写成了一本书的配角,于是,我们就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再一次近距离地看清了他的外貌:瘦小的个子,乱蓬蓬的黑色头发,明亮的绿色眼睛,戴着圆形眼镜,前额上有一道细长的、闪电状的伤疤……
作家们偶尔也会互相自创一两个情节
来了灵感,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看的童书。童书作家(给大人写书的作家也是一样)一般都酷爱读书,如果让他们给你开一个阅读书单,每个人都会推荐长长的一列,比如罗琳就说她从小就喜欢看《古堡里的月亮公主》、《秘密花园》……他们本人在写书的时候,也会从别人的书中寻求滋养,获得启发,甚至是盲目不盲目地自创某一个情节。
《半个魔法》封面Harcourt
这一点儿都不奇怪,在今天,一个再灵感四溢的作家也不可能创作出一本包括情节、文类在内前人从未写过的书来。没有人能够例外。
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说:“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佩里·诺德曼和梅维丝·雷默在《儿童文学的乐趣》里说得更清楚:“任何既定的文本总有许多别的文本在背后支撑,并跟别的文本有许多共同特点:除明显的引用之外,还包括观念、意象,以及基本的故事模式。”
这就解释了我们的一个困惑:为什么会在两本书中看到同样的情节呢?
比如,内斯比特的《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的续篇《四个孩子和一个护身符》是这样开头的:“话说有一回,四个小朋友到乡下过暑假,住在一座白房子里……”于是,她的两个最忠实的崇拜者刘易斯和美国作家爱德华·伊格便紧随其后,一个在《狮子、女巫和魔衣柜》里这样开头:“从前有四个孩子,名字叫彼得、苏珊、爱德蒙和露茜。这个故事说的是大战期间他们躲避空袭,离开伦敦,被送走时发生的事情……”另一个在《半个魔法》里这样开头:“这个故事开始于大约三十年前的一个夏天,发生在一户人家的四个孩子身上……”刘易斯和伊格是故意这样写的,为的是表达他们对内斯比特的一种敬意。
《半个魔法》插图N.M.Bodecker/画
这样公开承认我就是自创了前辈作家的例子,可不多见。一般的情况下,即便是情节“撞车”了,后面的作家也不会站出来声明,说我悄然地借用了前面一位作家的情节。不会,因为这可能完全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或者真的就是作家的原创。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封面Scho lastic
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哈利·波特是在国王十字车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上的火车,去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这个站台,一般的正常人,也就是麻瓜们根本就看不见,只要像哈利·波特这样具有巫师血统的人才进得去。你看,当他按照别人教的,推着手推车,照直朝第9和第10站台之间的检票口冲去时,他成功了。他以为会撞上票亭,但没有,他睁开眼睛时看到:
一辆深红色蒸汽机车停靠在挤满旅客的站台旁。列车上挂的标牌写着:霍格沃茨特快,11时。哈利回头一看,原来检票口的地方现在竟成了一条锻铁拱道,上边写着九又四分之三站台。
《13号站台的秘密》插图Sue Porter/画
可是,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好几年前,同样是英国童书作家的艾娃·伊宝森出版了一本名叫《13号站台的秘密》的幻想小说。故事说的是,在一座没有名字的岛上,生活着国王、王后和各种各样的人类以及雾兽、魔女、巫师、仙女等稀奇古怪的生物。这个奇妙的小岛,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下方,要是他们想到我们这个世界来,必须首先穿过“高普”的一扇暗门。这个高普,每隔九年才打开一次,一次只开九天。这一回,为了救回九年前失踪的小王子,国王派出了一支由一个弱不由风的老巫师、一个头脑有点奇怪的仙女、一个住在深山里的独眼巨人外加一个乳臭未干、一颗牙齿是蓝色的小魔女组成的救援队,来到了高普的暗门前面。
《13号站台的秘密》封面Puffin Books
不过,你晓得这个高普在哪里吗?你绝对想不到,它就在伦敦的国王十字车站的第13号站台下面,那道暗门就在老旧男衣帽间的墙壁后面。
车站大厅正面墙上的大钟--不是13号站台的那个,那个钟早就停了--慢慢地移动着分针。11点30分……11点45分……终于,午夜了。
开始了!男衣帽间的墙壁无声无息地滑动,显露了一个洞。那个洞又深又黑,轻轻的雾气从里面飘出来,带来若有似无的海水气味……
一些人影出现了。三个人形,加上空中的一只蓝眼睛。
你看,不要说站台了,连车站的名字都是一样的。但是这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或许罗琳从没读过《13号站台的秘密》,这仅仅是一个偶然的巧合。
所以,有的作家写完一本书,特别害怕本人不过是在反复一个别人早已写过的故事。美国作家E.B.怀特写完《夏洛的网》之后,就已经给他的编辑写信询问:“我早想问你,可是却忘了,你能否读到过与《夏洛的网》类似的情节?即能否在小说中读到过任何有关蜘蛛在网上写字的情节?我对青少年文学或类似的作品读得不多,不断很担心本人无意中创作了一些早就被别人写过的东西。”
有时作家还会从本人的书里蹦出来善意地批评一下别的作家哪
《玛蒂尔达》封面 明天出版社
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就干过这样的事。
在他写的《玛蒂尔达》那本书里,小主人公玛蒂尔达和她的老师亨尼小姐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喜欢《狮子、女巫和魔衣柜》,”玛蒂尔达说,“我觉得C.S.刘易斯先生是位很好的作家。但是他有一个缺点,他的那些书一点滑稽的东西都没有。”
“你说得对。”亨尼小姐说。
“托尔金先生的书里滑稽的东西也不多。”玛蒂尔达说。
“你认为所有儿童书都应该有滑稽的东西吗?”亨尼小姐问道。
“我认为是的,”玛蒂尔达说,“儿童不像大人那么严肃,他们爱笑。”
《玛蒂尔达》插图 昆廷·布莱克/画
发现你的阅读!关注天鹅阅读网微信公众号:swanreads,精彩继续!本文来源于天鹅阅读平台http://www.swanreads.com/,版权及最终解释权归天鹅阅读平台http://www.swanreads.com/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登陆天鹅阅读平台http://www.swanreads.com/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