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宜振
第一节 两种不同的想象力
我们每个同学,生来就具有一种能力,那就是想象力。想象力很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既然想象力这么重要,我们就有必要对它进行一番研究。我们说,世界上的想象力有两种:一种是文学家、艺术家的想象力,我们简称为文学的想象力;一种是科学家、政治家、工程师的想象力,我们简称为科学的想象力。我们说,文学的想象力是审美的、不实用的;而科学的想象力是科学的、实用的。
那么,科学的想象力和文学的想象力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说,科学的想象力和文学的想象力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不同。
一、科学的想象力是可以证明的,而文学的想象力则不能证明。牛顿小时候有一个想象: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掉?你说它是文学的想象还是科学的想象,在当时是说不清的。后来,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使这一想象得到了科学的证明,那就使这一想象变成了科学的想象。而文学的想象则不同,文学的想象是无法得到科学证明的。
我们来看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要用科学去验证吗?银河系的星球都掉到地球上来,地球不灰飞烟灭才怪呢!
我们再来看蓝蓝的诗《豆豆的画》:
豆豆画了一张画,
海底的鱼儿围着一堆篝火取暖。
这可真是荒诞,
水里怎样有火?
豆豆说:海底很冷。
豆豆又说:这是一条红肚皮的鱼告诉我的,
它的肚子就是烤火烤红的。
——我想起来了!
这样的鱼还真不少,
黄河大鲤鱼也是红肚皮!
那么,是谁在水底生了一堆火呢?
水里能生火吗?红肚皮的鱼,它的肚子是烤火烤红的吗?如果不是,红肚皮的鱼为什么又这样说呢?如果是这样,那么,又是谁在海底生了一堆火呢?这一切,要用科学的想象去验证,又该怎样去验证呢?!我们说:它是无法去验证的。它只是诗人的一种想象,一种文学的想象。
我们再看里亚的诗《有个老头儿》:
有个老头儿,胡子好长,
他说:“我就怕事情是这样:
一只母鸡,两只猫头鹰,
三只鹪鹩,四只小百灵,
都在我的胡子里造楼房!”
这个老头儿,胡子究竟有多长,真的不好说!反正,一只母鸡,两只猫头鹰、三只鹪鹩、四只小百灵,都在老头儿的胡子里造楼房。读者可以想象,老头儿的胡子一定会很长很长。你要用科学去验证吗?去丈量吗?它是不可验证和丈量的。它是诗人的一种文学的想象。
我们再来看阿根廷作家荣凯的诗《我长大以后……》
妈妈,
当我长大了,
我要搭一个长长的梯子,
不断通到云端,
我要爬到天上去摘星星。
我要把所有的口袋,
都装满闪闪发光的星星,
然后带回来,
分给学校里的小朋友们。
对于您,
我的好妈妈,
我要给您带回那轮明月,
让它照亮我们家,
不再费一点儿电。
这首诗歌,想象本人长大了,要搭一个长长的梯子,去摘星星和月亮,让本人所有的口袋都装满闪闪发光的星星,然后再分给学校的小伙伴们,把那轮又大又明的月亮摘下来,送给妈妈,好照亮本人的家,不再用电去照明。这首诗,完全是诗人的想象,而且是文学的想象。至于有没有这么长的梯子,能不能摘下星星和月亮,能不能把星星装在口袋里,能不能把月亮带回来,这是不需要去验证的。
同学们,如果我提一个问题:黄河之水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有一个同学回答:黄河之水是从巴颜喀拉山麓流出来的。这个回答算不算对呢?当然算对啦!这种回答是科学的回答。如果还有一位同学回答:黄河之水天上来。那么,这个回答算不算对呢?我说,也是对的。这位同学的回答是文学的回答。文学是允许想象的。文学对这种想象是不需要验证的。
二、科学的想象表现的是理性,而文学的想象表现的是感情。我们去看一棵树。如果我们想象这棵树有多少枚叶子,每枚叶子都是一个加工厂,它能吞进多少二氧化碳,释放多少氧气;它的身高有多少,锯成木板,可以做几张桌子,这就是科学的想象,它的想象是理性的。如果我们说,这棵树像一个披散着长发的美女,那这种想象就是文学的想象了!为什么说她是一个美女?因为人的感情转移到这棵树上,使它变成了一个人。
我们来看王宜振的诗《父亲从乡下来》:
父亲从乡下来
乡下的父亲
伸开粗糙的双手
手心里握着四个季节
父亲从乡下来
乡下的父亲
用草帽煽风
扇出一串串鸟鸣
乡下的父亲
跟我睡在一起
夜深人静,父亲的骨节在舒展
从骨节里蹦出一片蛙声
乡下的父亲
用旱烟袋抽烟
把烟袋锅磕一磕
竟磕出一地的乡情
乡下的父亲
头颅是一颗太阳
无论头颅是黑是白
都能把一个个日子照亮
在这首诗里,手心里握住四个季节、用草帽扇出一串串鸟鸣、骨节在舒展中蹦出一片蛙声、烟袋锅磕出一地的乡情、头颅把一个个日子照亮,这些看似违反生活逻辑的想象,不是从科学上讲的,是从父亲对故乡、对土地、对生活的情感上讲的。文学的想象不要求符合生活逻辑,它只遵照本人的情感逻辑的规律。我们说,从科学上讲,不成立的想象,从感情上来讲,就成立了!
我们再来看著名诗人高洪波的《我想》: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呀,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
伸进湿软的土地,
汲取甜美的养分,
长呀,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软,
瞧太阳多明亮,
望呀,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本人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变小草,绿得生辉,
变小花,开得漂亮。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会飞呀,飞——
飞到遥远的地方。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在这首诗中,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本人,种在春天的土地上,这一系列想象,都是违反生活逻辑的想象。可它又是符合情感逻辑的,符合儿童的成长和心理逻辑的。我们说,在科学上不成立的想象,在文学上却是成立的。文学有它独有的特殊的逻辑规律。
三、文学的想象是特殊的,而科学的想象则是普遍的。为什么说科学的想象是普遍的,这是因为科学研究,得出的是普遍性的结论,是一种普遍性的规律。文学的想象就不一样了,文学的想象渗透了情感,使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异。
我们来看李白的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说,桃花潭水的深浅,是一种科学,但这里的“千尺”,只是用来比喻李白和汪伦的情感。它是一种文学的想象。何况情感怎能用尺子来衡量呢?
我们再来看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本来只要一个人独自喝酒,怎样突然间成了三个人?原来,这个人把天上的月亮,也当成了“朋友”,邀他下俩一同饮酒,再加上这个人的“影子”,也当成了本人的“朋友”,这样就有三个人一同饮酒了。把月亮和影子都当成“朋友”,这自然是文学的想象了!我们说文学的想象是特殊的,三个抽象中就有两个是虚象,这就是文学的想象力。
我们来看辛令的诗《一声鸟鸣》:
一声鸟鸣
把阳光叫得灿烂了
一声鸟鸣
把云朵叫得柔软了
一声鸟鸣
把春天的腰肢叫细了
一声鸟鸣
把蝴蝶的舞步叫乱了
一声鸟鸣
把春天的脚印儿叫绿了
一声鸟鸣
把幸福的衬衫儿叫薄了
一声鸟鸣
把快活的词语叫香了
一声鸟鸣
把春天的纽扣叫亮了
一声鸟鸣
把小草叫得竖起耳朵
谛听春雷
谛听大地的心跳
在这首诗里,一声鸟鸣,可以把阳光叫得灿烂、云朵叫得柔软、春天的腰肢叫细、蝴蝶的舞步叫乱、春天的脚印儿叫绿、幸福的衬衫儿叫薄、快活的词语叫香、春天的纽扣叫亮,还可以把小草叫得竖起耳朵,谛听春雷和大地的心跳。一声鸟鸣,能有这么神奇的威力吗?这完全是诗人的一种想象,一种特殊的抽象。它只适用于一定的范畴,不像科学的结论,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结论。
有的同学会问:文学的想象和科学的想象有没有一定的联系呢?我们说:当然有。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里面有个孙悟空,拔下一撮毫毛就可以变成无数个小悟空。你说神不神呀?是真的很神!可克隆技术的出现,就把这种想象变成了现实。所以,我要说人们的文学想象,往往会成为科学发明的先导。也可以这样说,文学的想象力,常常为我们的发明创造奠定基础。一旦得到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成了科学。
思考与训练:
一 世界上的想象力有几种?科学的想象力和文学的想象力有什么不同?试举例说明。
二 读舒婷的小诗《思念》:
一幅色彩绚丽但缺乏线条的画,
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样遥遥地瞩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近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1.诗人选用了哪四个意象,抒写茫然、苦恼、难过、焦灼的情思?
2.诗的第二小节前两句,用了哪两个比喻来抒发思念的固执?又用了哪两个比喻的反差,强调思念的深沉、蕴蓄?
3.朗诵这首诗,体验它的情感,并说说情感逻辑在这首诗的作用。
三 用文学的想象写一首小诗,不少于10行。
第二节 诗歌与联想(上)
大家晓得,一只小鸟有两只翅膀就可以飞翔。诗歌也是这样。诗歌要想飞起来,也需要两只翅膀。这两只翅膀是什么呢?一只是联想,一只是想象。
联想和想象都是想象力的范畴。不过,联想是想象力的初级阶段,而想象是想象力的高级阶段。
那么,什么又是联想呢?用一句简单的话说:联想就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过程。
我们来看西班牙著名诗人洛加尔的诗《海螺》:
他们带给我一个海螺。
它里面在不停地唱着
一支大海的歌。
我的心儿
从此涨满了水波,
暗如影,亮似银,
小鱼儿游了许多。
他们带给我一个海螺。
看到一只海螺,诗人想到了什么呢?他首先联想到一支大海的歌;又从一支大海的歌,联想到心儿涨满水波,又从暗如影、亮似银的水波,联想到小鱼儿游了许多。这一切的联想都是由海螺引起的。联想像天马行空,纵横驰骋。它的范围可以不断扩充,也可以说:联想有着广泛的自在。
我们再来看金波的诗《星星和花》:
我喜欢夏天——
满地的鲜花:
这里一朵,
那里一朵,
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到了夜晚,
花儿睡了,
我数着满天的星星:
这里一颗,
那里一颗,
又比地上的花儿还多。
这首小诗,也只要11行。诗人运用了自在联想的手法,由地上数不清的花朵,联想到满天的星星;诗人又由满天数不清的星星,联想到地上数不清的花朵。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方式,是联想中常见的方式。
我们再来看刘丙均的诗《粽子节》:
孩子们有一个节日,
妈妈们有一个节日,
怎样?粽子
也有一个节日?
不,粽子节不是属于粽子的,
粽子节是留念一个诗人的,
他的名字叫屈原,
中国有许多诗人,
外国有许多诗人,
只要他,
才有一个遭到留念的节日。
他是不幸的,
常常为不幸的祖国流泪。
他流着泪,写了许多,
会让人流泪的诗。
他是坚强的,
坚强地走着本人的路,
他走着路,写出许多
让人寻找路的诗。
他的名字是有翅膀的,
带着他的诗飞到天上。
他的诗是有翅膀的,
带着他的名字飞到今天。
他是在一条叫汨罗的江边,
和人们告别的——
他把本人的生命交给江水了。
江水带着他的诗,
流进了大海。
大海是不会干的,
所以,他的诗是不会死的。
江水带着他的名字,
流进了人们的心里。
人们流着泪,
记住了他的名字,
人们记住了这个
流着泪的日子。
每年的这一天,
太阳为他升起来,
人们划龙舟——
为了留念他。
人们包粽子——
包进对他的留念。
每一个粽子里,
都包进了这个陈旧的故事,
送给每一个不晓得
这个动人的故事的孩子。
这首诗,运用了自在联想。它的联想方式次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此及彼。由孩子和妈妈都有一个节日,联想到粽子也有一个节日,由粽子的节日联想到它是留念诗人屈原的。一种是不断扩大范围。诗人写到屈原,写到他的爱国情怀和永远不死的诗,写到人们包粽子对他的留念,随着诗人联想的范围不断拓宽,联想的内容也越来越深刻和丰富。
同学们会问:联想又可以分为哪几品种型呢?我们说:联想次要有以下三品种型:
一、类似联想。什么是类似联想呢?类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类似点而展开的联想。类似有形状上的相似,有质量上的类似,品格上的类似等等。我们来看青年诗人吉葡乐的诗《石榴树》:
石榴树开着火柴厂
轰!着火了
这儿一朵那儿一朵
救都救不灭
石榴树真亮
四处分发着磷味
着吧
救不灭就着吧
越着花儿越多
一棵在身上长满火的树
救也救不灭
不过,很快花儿要熄了
说话的工夫就有熄的了
掉在地上
一层
花瓣灰
只要石榴悄然做成了灯笼
暗暗地把光芒收留住
这首诗,正是根据事物的类似点展开联想的。同学们看,怒放的石榴花,一朵一朵的,像燃烧的火焰,正是利用这一类似点,诗人联想到石榴树开着火柴厂,轰!着火了!这儿一朵哪儿一朵,救也救不灭;着火的石榴树,不只身上长满火,还分发着磷味。可这着火的石榴树,很快就要熄了,在它熄灭以前,做成了灯笼,暗暗地把光芒留住。诗人运用石榴花和火焰的类似点展开联想,不只十分自然、贴切,而且合情合理。
我们再来看诗人王宜振的诗《树想远行》:
树想远行
就一个劲地长翅膀
他想学鸟儿
飞起来
树试了一次又一次
可翅膀无法飞起
树想远行
就在心里画轮子
他想借轮子
去远方
树画了一个又一个轮子
可轮子无法滚动
树想远行
就拼命地攒力气
他索性把整个地球
拎在本人手上
树拎着
又大又重的旅行包
像一个出门的旅人
去远行
这首诗,是利用事物间形状上的类似点展开联想的。同学们看,树叶和鸟儿的翅膀、车轮和年轮、地球和旅行包,在形状上多么类似啊!诗人正是利用这一类似点,展开联想,写树想远行,就一个劲地长翅膀,长了许许多多的翅膀,却怎样也飞不起来;翅膀不行,树就在心里画轮子,可画了一个又一个轮子,也无法滚动;没有办法了,树就只好攒力气,最初,他终于把地球提在本人手上,拎着这个又大又重的旅行包,去远方旅行去了。利用类似联想,可以使诗更抽象、更生动、更优美、更具魅力。
二、相关联想。什么是相关联想呢?相关联想就是由事物之间的相关因素而展开的联想。如时间和空间相关,物体与事件相关,缘由与结果相关等等。我们来看慈琪的诗《所有人都有开心起来的办法》:
比目鱼哭泣的时候
用一只鱼鳍捂住两只眼睛
别的鱼都做不到
猴子难过的时候
用尾巴勾住树枝
倒挂着眼泪就流不出来了
鸵鸟伤心的时候
把脑袋埋进沙里
让沙子吸走所有的不快乐
你不快乐的时候呢?
捂住眼睛吗,倒立吗,躲进被窝吗
——我晓得你总有开心起来的办法
比目鱼、猴子、鸵鸟和一个孩子都与不开心、不快乐这个事情有关,诗人抓住他们之间的相关因素,展开联想,如比目鱼哭泣的时候,会用一只鱼鳍捂住两只眼睛;猴子难过的时候,会用尾巴勾住树枝; 鸵鸟难过的时候,会把脑袋埋进沙子里;孩子不快乐的时候,会怎样做呢?捂住眼睛吗?倒立吗?躲进被窝吗?原来,动物和人类都会有开心起来的办法。相关联想可以使联想的视野更宽阔、内容更丰富、更富有审美价值。
我们再来看土耳其诗人希克梅特的诗《无题》:
把地球交给孩子吧,哪怕仅只一天
好像一只色彩斑斓的气球
孩子和星星们边玩边唱
把地球交给孩子吧
好比一只大苹果,一团温暖的面包
哪怕就玩一天,让他们不再饥饿
把地球交给孩子吧
哪怕仅只一天,让世界学会友爱
孩子们将从我们手中接过地球
从此种上永生的树
在这首诗中,一个中心事件,就是把地球交给孩子。诗人正是围绕这个中心事件展开联想。把地球交给孩子,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孩子们像接过一只色彩斑斓的气球,他们和星星边玩边唱;孩子们像有了一只大苹果,一团温暖的面包,他们不再饥饿;孩子们会接过地球,种上永生的树。让世界学会爱。相关联想与事物之间的相关因素有关,这个相关 就是把地球交给孩子。这是因,由此产生的一切是果。
三、对比联想。何谓对比联想呢?对比联想就是相反的事物构成的联想。例如在外形方面,从长到短,从肥到瘦;在境况方面,从困难想到顺利,从贫穷想到富有;在品格方面,从美好想到丑恶,从善良想到凶残;在情景方面,从热闹想到安静,从明亮想到昏暗,等等。我们来看高洪波的诗《四季风》:
夏天的风很轻,
它踏在荷叶上,
连露珠都没碰落。
秋天的风很重,
它停在高梁上,
田野就被压红了。
冬天的风很硬,
它刚一踩上小河,
小河就结了冰。
春天的风很软,
它一触摸柳枝,
柳絮就满天飞了。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联想。用轻对重,硬对软,鲜明地进行了对比,写出了每个季节的风的鲜明特点。整首诗层次清晰、对比强烈、相映成趣。
我们再来看阳阳的诗《大脚和小脚》:
大脚大,
小脚小,
大脚是爸爸,
小脚是宝宝。
大脚小脚都走路,
大脚声音大,
小脚声音小。
小脚为啥声音小,
爸爸想想就晓得——
楼下阿姨上夜班,
白天要睡觉。
小脚大,
小脚小,
大脚小脚都走路,
大脚小脚静悄然……
两双脚,一双大,一双小,一双大的走路声音大,一双小的走路声音小。为什么小的声音小呢?原来楼下阿姨上夜班,白天要睡觉。接着,一双大脚和一双小脚,都不再有声音,都静悄然走路。小诗运用大和小的对比联想,写出了父亲和宝宝的关爱他人的高尚质量。一大一小对比强烈,极富生活情趣。
思考与训练:
一 什么是联想?联想可分为哪几种?举例说明。
二 说说类似联想和相关联想的特点。
三 读侯泽俊的诗《天空中的马》:
傍晚的时候
天空中跑来一匹马
高大又威武
它先亲了亲旁边的小猫
接着又跑上前去
和花母鸡说起悄然话
然后扬起蹄子
向着远方飞奔去
哼——
水乡有那么多的青草你不吃
跑到天空中去干什么
不一会儿
这匹金黄的大马
不知被哪一个放牧的人牵走了
1.说说这首小诗运用了怎样的联想?天空中的马、小猫和母鸡都是什么变的?
2.模仿这首诗,就傍晚云彩的变化,再写一首小诗,不少于10行。
第三节 诗歌与联想(下)
我们说,展开自在地联想,有哪些基本方式呢?常见的基本方式次要有两种:
一、连环式。那么,又何为连环式呢?连环式联想是一种纵向的垂直联想。即以A为起点,由A想到B,由B想到C,由C想到D,由D想到F......一环扣一环,连贯成一个全体。我们来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文学奖获得者罗大里的《需要什么》:
做一张桌子,
需要木头;
木头从哪里来?
需要大树;
大树从哪里来?
需要种子;
种子从哪里来?
需要果实;
果实从哪里来?
需要花朵;
做一张桌子,
需要花一朵。
罗大里这首小诗,运用了联环式联想的方法。从做一张桌子联想到需要木头,由木头又联想到大树,由大树联想到种子,由种子联想到果实,由果实联想到花朵。这种连环式的联想,即以A为起点,由A到B,由B到C,由C到D,由D到E,由E到F,由F到G,由G到H……一环接着一环,连贯成一个全体。这种联想,往往构成一系列画面,有着诱人的魅力。
我们再来看著名诗人樊发稼的《问银河》:
银河,银河,
请你告诉我:
为什么大伙
都管你叫“河”?
一阵风吹过,
你可起浪?你可生波?
那里可有长胡子的小虾?
可有爱钻洞的泥鳅?
可有摇头摆尾的小鲤鱼?
可有穿硬壳衣服的田螺?
你那里,能不能
一边划船,一边唱歌?
——银河,银河,
请你告诉我!
这首小诗,运用了联想的手法。从银河想到了河。既然是河,就应该有河所具备的特点。如风吹过,可起浪生波;河里有长胡子的小虾、爱钻洞的泥鳅、摇头摆尾的小鲤鱼、穿硬壳衣服的田螺。就应该可以一边划船,一边唱歌。全诗利用了连环式联想,这是一种纵向的垂直联想,是一种不断扩大范围的联想方式。
我们再来看赵恺的诗《树》:
矮小而又柔弱,
紧邻气宇轩昂的高楼一座。
紧邻,
但不依托:
不期望荫庇,
不祈求施舍。
虽然只要一棵,
但一棵也是生命:
有血肉,有骨骼,
更有魂魄。
为了倾听,
最先长出本人的耳朵。
听风,听雨,
倾听大地的深情嘱托。
懂得大地的期望,
你就把高楼的峡谷变成翠绿的湖泊。
阳光染绿了你,
你又染绿了生活。
你悄悄拍打我的窗户,
执着又羞涩。
踏上阳台,
偏又不肯进门做客,
腼腆,
什么时候成了过错?
你也不会开花?
甚至一年一度,
也只能结出几颗
既不能食用又不能赏玩的刺果?
只要落叶引起人们感叹:
一叶知秋,
不敢再让岁月蹉跎……
你本人却永不追悔:
年轮,
是你收藏在心中的收获。
狭小的上面,
便是辽阔,
天空当然不会总是有边有沿的初等几何。
时间终于把巍峨的高楼,
缩小成你身旁的积水一 座。
长风在你额头奔逐,
暴雨在你脚下滂沱。
你轻舒绿掌,
托起漫天的彩霞和云朵。
这首《树》的诗,采用联想的手法写成。诗从树联想开去,共写了五节。首节次要写树生长的环境和它的生长情况。这棵树邻近高楼,矮小而又柔弱。但它却有本人的远大理想和崇高的志向。它不依托别的树,也不期望荫庇和别人的施舍。它是一棵有生命、有血肉、有骨骼和有魂魄的树。就是这样一棵树,它最先长出耳朵,去听风、听雨、听大地深情的嘱托。就是这样一棵树,它懂得大地的期望,它把高楼的峡谷变成翠绿的湖泊,懂得让阳光染绿本人而又染绿生活;它不会开花,也只能结几粒刺果,独一能引起人们关注的是落叶的感叹:一叶知秋,不敢也不能再让岁月蹉跎;它永不追悔,年轮是藏在心中的收获;它长呀,长呀,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高楼逶迤在它的脚下,雷霆和风暴在它的额头奔逐,它不怕风暴和大雨滂沱,用本人嫩绿的手掌,托起霞光和云朵。诗用了连环式的展开方式,一层接着一层,不断扩大范围。在扩大范围中,又层层递进,直至最初托出诗所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二、辐射式。联想除连环式以外,常见的还有辐射式。何为辐射式呢?輻射式和连环式不同。幅射式是一种横向的并列联想。即以A为圆心,由A想到B,由A想到C,由A想到D,由A想到E……向四面八方发散,作为幅射式而构成一个全体。
我们来看金波的诗《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我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呢?
飘到小河里,
变成一滴水,
和小鱼小虾游戏?
飘到广场上,
去堆胖雪人,
望着你笑眯眯?
我飘落在妈妈的脸上,
亲亲她,
然后就快乐地融化。
这首11行的小诗,运用了幅射式的联想手法。小诗以雪花为圆心,展开了三个层次的并列联想。先是飘到小河,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游戏;或是飘到广场上,变成胖雪人,望着你笑眯眯;最初,选择飘到妈妈脸上,亲亲她,再快乐地融化。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方式。这种联想条理分明,也使小诗变得鲜明,抽象,丰富。
我们再来看米斯特拉尔的诗《我不希望》:
不,我不希望
我的女儿成为一只春燕。
她一旦飞上天空,
就不会回到我的身边;
她把巢筑在屋檐下,
我还怎样给她梳小辫……
不,我不希望
我的女儿成为一只春燕。
不,我不希望
我的女儿长成一个公主。
她穿上华贵的金丝鞋,
还怎样在草地上尽情嬉戏?
到了晚上,
她不能再在我身旁安睡……
不,我不希望
我的女儿长成一个公主。
不,我不希望
我的女儿将来当上女皇。
她在鼓乐声中被拥上宝座,
可宫殿却不是我能去的地方,
夜晚她睡觉时,
我也不能把她悄悄地摇晃……
不,我不希望
我的女儿将来当上女皇。
这首诗,运用了辐射式的联想手法。小诗以“我不希望”为圆心,展开了三个层次的并列联想。第一层联想是我不希望我的女儿成为一只春燕;第二层联想是我不希望我的女儿长成一个公主;第三层联想是我不希望我的女儿将来当上女皇。三层联想相互并列,互不隶属。不过,三层联想有递进的趋势。
我们来看金波的诗《不该当只记得》:
不该当只记得,
牛奶是从奶瓶里
倒出来的,
还该当晓得,
牛奶是从奶牛身上
挤出来的——
牛从大草原上走来,
草原很辽阔、很遥远。
不该当只记得,
苹果是从奶奶的
菜篮子里取出来的,
还该当晓得,
苹果是从树上
摘下来的——
苹果树长在土地上,
土地很肥,很肥,
泥土里还有人们的汗水。
不该当只记得,
你是你爸爸妈妈的孩子,
还该当晓得
人人都有本人的爸爸妈妈——
这世界很大很大,
有许多许多人,
共同生活在一个太阳下。
你不但只记得别人的给予,
更要晓得该怎样报答大家!
这首诗,同样运用了辐射式的联想手法。小诗以“不该当只记得”为圆心,展开了三个层次的并列联想。第一小节写牛奶和它的来源;第二小节写苹果和它的来源;第三小节写孩子与自然和世界的关系。三层联想相互并列,互不从属。最初一小节只要两句,是对前三小节的总结和升华。我们说,不管是连环式也好,辐射式也好,联想可以使诗的内容更丰富、主题更深刻、思路更宽阔、言语更富有文采。
展开与训练:
一、展开自在地联想,有哪些基本方式?试举例说明。
二、读著名诗人圣野的小诗《小河骑过小平原》:
小猫咪骑在
小妹妹的手上
小妹妹骑在
妈妈的背上
妈妈骑在
一座小桥上
小桥骑在
小河上
小河像一匹
快活的马
一路唱着歌
骑过绿色的小平原
1、这首小诗,用什么方式展开联想的?这种方式有什么特点?
2、请用一环套一环的联想方式,写一首10行小诗。
三、读金波的小诗《撑伞的日子》:
撑伞的日子
便举起了另一片天空
头上跳响着雨的叮咛
辽远又亲近
撑伞的日子
便铺起了另一片土地
脚下的小草仰起了头
睁着亮眼睛
撑伞的日子
每一滴雨都是音乐
我变成小小的音符
融进雨的世界
1、这首小诗,用什么方式展开联想的?这种方式有什么特点?
2、请用幅射的联想方式,写一首小诗,要求内容有递进的趋势,不少于10行。
第四节 诗歌与想象(上)
同学们,前面我们讲了联想。可写诗光有联想还不行,联想只是想象力的低级阶段,而想象,才是想象力的高级阶段。如果说联想是诗歌的一只翅膀,那么,想象则是诗歌的另一只翅膀。那么,什么又是想象呢?我们说,想象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过程。它是指人对头脑中已有的印象进行艺术加工,进而创造出的新抽象。这种新抽象不再是原抽象,而且跟原抽象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们来看诗人林焕彰的诗《花和蝴蝶》
花是不会飞的
蝴蝶,蝴蝶是
会飞的花。
蝴蝶是会飞的
花,花是
不会飞的蝴蝶。
花是蝴蝶,
蝴蝶也是花。
在这首小诗中,诗人把花想象成不会飞的蝴蝶,而又把蝴蝶想象成会飞的花朵,这不再是联想,而是一种想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诗人首先对花朵这种已有的印象在头脑中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创造出一种新抽象——蝴蝶。蝴蝶虽然和花朵有某些类似之处,但它毕竟不再是原抽象——花朵,而且和花朵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们再来看诗人涂彪的小诗《笑的种子》:
妈妈,天天
哈哈哈
哈哈哈
笑,也是种子
播在日子里
日子,便泛绿
日子,便飘香
在这首小诗中,诗人把笑声想象成一粒种子。这同样不再是联想了,而是一种想象。为什么呢?因为种子和原抽象笑声相比,已完全不同,甚至没有任何类似之处。它和原抽象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
那么,联想和想象又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联想不产生新抽象,而想象产生了新抽象。联想和想象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新抽象产生。
我们来看柯岩的诗《初雪》:
昨天,我做梦了
梦见漫天飞雪
那么急,那么密
可我怎样也抓不到手里……
今天,你真的来了
可我一点也不敢碰你
那么你,你——
比梦更美丽!
这首写《初雪》的诗,可谓抽象、生动。第一小节共4行,写梦中的雪。梦中的雪是什么样儿呢?那么急,那么密,像暮春里飘摇的落英,伸出小手儿去抓,却怎样也抓不住……第二小节,也是4行,写现实中的雪。现实中的雪又是什么样儿呢?现实中的雪很美,美到竟不敢用手去碰触。梦中的雪也好,现实中的雪也好,它们只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其间并没有产生新抽象,我们说:这首诗只是用了联想。
我们再来看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的诗《如果白昼落进……》:
每个白昼
都要落进黑沉沉的夜
像有那么一口井
锁住了光明。
必须坐在
黑洞洞的井口
要很有耐心
打捞掉落下去的光明
光明没有了,变成了黑沉沉的夜。光明哪里去了?诗人想象光明掉进一口井中。怎样办?必须坐在黑洞洞的井口,要很有耐心地去打捞掉下去的光明。诗人把黑沉沉的夜想象成一口井。井和夜有类似之处,但它毕竟不再是夜,而是一种新抽象。我们说,它不再是联想;而是一种想象。
我们再来看捷克斯洛伐克著名诗人切普提科娃的诗《蒲公英》:
太阳真阔气
大把的金币,
撒满一草地。
蒲公英呀遍地黄,
我采了一把握手上。
你瞧见了吗?
我还编了个花环
戴头上。
等我一进咱家门,
妈妈几乎不敢相信,
原来我戴着一圈金灿灿的蒲公英。
她抬头朝天看了看,
还以为是暖和的太阳
笑眯眯地来到了
我们家。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蒲公英想象成太阳的金币,把蒲公英编成的花环,想象成暖和的笑眯眯的太阳。大把的金币也好,温暖的、笑眯眯的太阳也好,都不再是原抽象蒲公英,而和蒲公英有了本质的区别。我们说:诗人在这首诗里运用了想象。
我们说:想象力又可以分为几品种型呢?想象力次要有以下三品种型:
一、象形想象。何为象形想象呢?象形想象就是抓住所描写事物的独特之处,通过想象创造出和它类似的新抽象。
我们来看高洪波的《月牙儿》:
月牙儿像什么?
妈妈说:
像收割秋天的镰刀。
爸爸不同意,
说是引人发馋的香蕉。
月牙儿像什么?
我说:像夜妈妈
轻轻翘起的嘴角。
夜妈妈一笑,
眨眼的小星星们,
就哼起了歌谣……
我们来看这首小诗,原抽象是月牙儿。由月牙儿经过想象产生的新抽象是镰刀,香蕉和嘴角。无论镰刀也好,香蕉也好,嘴角也好,都和月牙儿在形体上相近和类似,但它又不是原来的抽象,而是在月牙儿这个抽象的基础上,经过脑海的加工,创造出的新抽象。我们还应留意,象形想象的关键在象形上,象形的特点是相近和类似,有了这个渠道的畅通,月牙儿自然就会变异为镰刀,香蕉和嘴角。把握这一想象特征,关键在于把握相近和类似两个渠道能否畅通。有了畅通的渠道,变异自然水到渠成。
我们再来看高帆的小诗《小河与小桥》:
草地是一块
漂亮的绿绸段,
可惜被小河
分成两半。
小桥,
紧扯着两半绿绸,
要把它们
重新缝在一起,
便让小鱼儿
做它的银针,
一闪一闪,
从这岸连到那岸……
我们来看这首小诗,有两个重要的想象。一个是草地是绿绸段,一个是小鱼儿是银针。这两个想象都属于象形想象。为什么呢?因为草地和绿绸缎也好,小鱼儿和银针也好,都有相近类似之处,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象形想象。
我们再来看著名诗人王立春的《花纽扣》:
这些野花
这遍地黄的红的蓝的野花
是草甸子的纽扣呢
这些花朵纽扣
系住了草地上的绿草衣衫
再没有哪一片草甸子
离开地面乱跑
没有扣子怎样行呢
草也要系扣子
你看那敞着怀的干草
跑得四处都是
草甸子上系了一朵一朵的
花纽扣
真好看
在这里,诗人把花朵想象成草甸子上的纽扣,纽扣和花朵像不像呢?自然很像,诗人自然抓住了它们之间的相近类似之处,用了一个象形想象,使诗更抽象、更生动,使比喻的本体——花朵,更富有内涵,更具文学魅力
二、变形想象。何为变形想象呢?变形想象着眼事物的神韵,据此想象出与之相通的新抽象。这种新抽象与被表现事物相比,状貌已完全不同,可以说已完全变形,但仍能传导出它的神韵。变形想象和象形想象有相同的地方,两者都创造新抽象,但两者也有明显的不同。象形想象创造的新抽象虽不同于原抽象,但仍有相近、类似之处。变形想象则不同,变形想象与原抽象,已无相近、类似之处,呈现的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面孔。那么,它同原抽象有没有联系呢?有。它们在神韵上同原抽象是相通的。我们把这种想象称之为变形想象。
我们来看著名诗人雪兵的一首小诗《小宝宝》:
小宝宝,
像只鸟,
奶奶的襟怀啊,
是鸟儿温暖的巢……
在这首4行的小诗中,前两句:小宝宝,像只鸟。宝宝再小也是个小人儿啊,怎样能是鸟啊!人和鸟绝无相近类似之处。因为最初一句:奶奶的怀抱是鸟儿温暖的巢,那么,小宝宝是只鸟就在神韵上相通。这就是变形想象。
我们再来看牧笛的诗《家》
我的家
是一棵春天的花树
爸爸妈妈是干和枝
我和妹妹是花朵
在款款地怒放
我的家
是一株夏天的小草
爸爸妈妈是茎和叶
我和妹妹是露珠
在亮亮地闪耀
这首只要10 行的小诗,却用了多个变形想象。首先把家想象成花树和小草,接着把爸爸妈妈想象成干和枝,茎和叶;继而把我和妹妹想象成花朵和露珠。这些想象,既不同于原想象,又同原抽象无任何相近类似之处,完全给人一种陌生化的感觉,它们只是在神韵上同原抽象相通。这一系列想象,都属于变形想象,诗的变形想象,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我们再看王国江的诗《亲情》
童年时看父亲
父亲是一座山
而我是一只林中鸟
鸟永远离不开山的熏陶
童年时看母亲
母亲是一片蓝色的湖
而我则是一尾鱼
鱼永远离不开湖的怀抱
山给我坚强的品格
湖给我水的欢笑
山进化我飞翔的羽毛
湖蜕尽我游弋的鳞屑
成年时再看父亲
父亲变成山中一片林
而我却挺拔成一座山
山总报答不完林的恩情
成年时再看母亲
母亲则变成湖中一片水草
而我却坦荡成一片湖
水草永远屁护湖的波涛
这是一首赞誉亲情的诗。“我”从童年长到了成年,“我”眼中的父母也发生了角色的转变,即由“呵护我”到“被我呵护”。诗人把童年时的父亲想象成一座山,把本人想象成一只林中鸟;童年时的母亲想象成一片蓝色的湖,把本人想象成一尾鱼;成年时父亲被想象成一片林,而本人却成为一座挺拔的山,成年时母亲被想象成湖中的一片水草,而本人却坦荡成一片湖。诗中变形想象的运用,使诗表达的情感更强烈,把诗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以及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逼真地表达出来。
象形想象和变形想象往往不是单独使用,而是在一首诗里,往往两种想象都有。
我们来看台湾诗人林武宪的《鞋》:
我回家,把鞋脱下
姐姐回家,把鞋脱下
哥哥、爸爸回家
也都把鞋脱下
大大小小的鞋
是一家人
依偎在一起
说着一天的见闻
大大小小的鞋
就像大大小小的船
回到安静的港湾
享受家的温暖
一家人回家相聚,一家人的鞋也相聚,也像一家人一样“说着一天的见闻”。诗人还把鞋比做“大大小小的船/回到家的港湾/享受家的温暖”,这让我们体会到家的情趣,自然亲切。小诗为什么有这样强烈的情感呢?原来诗中用了两个想象。一个是把鞋想象成船。鞋和船自然有相近类似的地方,这就是象形想象;还有一个想象,就是把鞋想象成人。鞋和人没有任何相近类似之处,只是在神韵上相通,这就是变形想象。一首小诗有了两个想象,这就使小诗表达的亲情十分浓郁 ,从而使诗产生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思考与训练:
一、说说象形想象和变形想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读诗人涂彪的小诗《色彩斑斓的发卡》:
一只花蝴蝶
乘着东风飞来
落在一片绿莹莹的草地上
大地稠密的头发
变得愈加美丽了
秀发上
戴着
色彩斑斓的发卡
1、说说这首小诗用了什么想象?把它从诗中找出来,并画上曲线。
2、写一首8行小诗,并在诗中用上象形想象。
三、读诗人任钰的诗《黎明被一群鸟儿啄出》:
夜晚的天空,
是一只温暖的鸟巢。
这只巢很大很大,
栖息着许多只鸟。
月亮是大点儿的鸟,
星星是小点儿的鸟。
大点儿和小点儿的鸟儿,
一起把嘴伸进黑夜。
啄呀,啄呀,
把偌大的一个黑夜啄破。
黎明,竟被一群小小的鸟儿
一点一点地啄出!
1、这首小诗用了什么想象?说说这种想象有些什么特点?
2、写一首12行的小诗,在小诗中用上变形想象。
第五节 诗歌与想象(下)
三、意味想象。何谓意味想象呢?意味想象就是托义于物的想象。它常常把笼统的意义变成具体可感的抽象。
我们来看台湾诗人纪炫的《一片槐树叶》: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异、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陈旧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悄悄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故园之恋、怀乡情愁不断是台湾一代诗人笔下挥之不去的主题。《一片槐树叶》也正是言此主题。诗人的歌咏直抒胸臆,毫不掩饰热切的心绪:“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异、最可宝贵的一片”。全诗托义于物,借物抒情,物于情之间互为生发,使干而未枯的这片槐树叶凝聚着动的情感和生命。这不只仅是来自卑陆的一片叶子,而是来自卑树母亲的一个孩子,它是一个意味:台湾也不是一片离开大陆母亲的槐树叶吗?而每一个身居台湾的异乡人不也是一片离开故乡的槐树叶吗?诗人把要表达的内涵全部寄托在一片槐树叶上。著名诗人艾略特说过:“诗要回避感情,诗要节制。”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乡愁和乡思。我们说:这不只是一首游子吟,更是一支思乡曲。这意绪,这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全部疑结在这片小小的槐树叶上,完满永世地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我们再来看诗人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那是十多年前,
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
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
后来
我的钥匙丢了。
心灵,苦难的心灵。
不愿再流浪了,
我想回家,
打开抽屉,翻一翻我儿童时代的画片,
还看一看那夹在书页里的
翠绿的三叶草。
而且,
我还想打开书橱,
取出一本《海涅歌谣》
我要去约会,
我向她举起这本书,
作为我向蓝天发出的
爱情的信号。
这一切,
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办到,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天,又开始下雨,
我的钥匙啊,
你躺在哪里?
我想风雨腐蚀了你,
你已经锈迹斑斑了。
不,我不那样认为,
我要顽强地寻找,
希望能把你重新找到。
太阳啊,
你看见了我的钥匙了吗?
愿你的光芒
为它热烈地照射。
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
我沿着心灵的脚印寻找,
那一切丢失了的,
我都在认真思考。
在这首诗里,诗人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鈅匙,并将这一生活用品意象化、精神化,使它的物质功能得到延伸和扩展到精神世界。用它打开的不只是抽屉和书橱,找出儿童时代的画片和夹在书页里的三叶草,找出那本《海涅歌谣》,而是要用它打开孩子纯洁的心灵之门,打开步入晴朗、宽阔的历史之门,而现在,这一切都得到了,需要寻找。诗人正是在“寻找”和“思考”在中国丢失了的“钥匙”,表现了十年动乱期间,青年一代的处境和心态,他们的迷惘和失落,但又不失却信心,并在历经劫难中学会追求和思考,诗人全体的意味想象,正是对精神蒙昧、心灵野蛮的历史控诉,对纯洁心灵,文明精神的寻找,对人的心灵回归的呼唤。诗人梁小斌曾说:“单纯是诗的灵魂,不管多么了不起的发现,我都希望通过孩子的言语来说出”。他的理想告诉我们:这一复杂的社会历史主题用以单纯的意象和方式来表现,使作品增添了一种特殊的情感魅力。
我们再来看著名诗人牛汉的《悼念一棵枫树》:
我想写几篇小诗,把你最初的绿叶保留下几片来。
——摘自日记
湖边的山丘上
那棵最高大的枫树
被代倒了……
在秋天的一个晚上
几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
都听到了,感觉到了
枫树倒下的声响
家家的门窗和屋瓦
每棵树,每棵草
每一朵野花
树上的鸟,花上的蜂
湖边停靠的小船
都颤颤地哆嗦起来……
是由于悲哀吗?
这一天
整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上
飘忽着浓郁的清香
清香
落在人的心灵上
比秋雨还要阴冷
想不到
一棵枫树
表皮灰暗而粗犷
发着苦涩气息
但它的生命内部
却储存了这么多的芬芳
芬芳
使人悲伤
枫树直挺挺的
躺在草丛和荆棘上
那么庞大,那么青翠
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时候
还要雄伟和美丽
代倒三天以后
枝叶还在微风中
簌簌地摇动
叶片上还挂着明亮的露水
仿佛亿万只含泪的眼睛
向大自然告别
哦,湖边的白鹤
哦,远方来的老鹰
还朝着枫树这里飞翔呢
枫树
被解成宽阔的木板
一圈圈年轮
涌出了一圈圈的
凝固的泪珠
泪珠
也发着芬芳
不是泪珠吧
它是枫树的生命
还没有死亡的血球
村边山丘
缩小了许多
仿佛低下了头颅
代倒了
一棵枫树
代倒了
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这首诗写于1973年,正值“文革”期间。在“文革”中,无数耿直的知识分子蒙受迫害,他们中有些人就像诗中所写的枫树,正值壮年,在枝叶青翠之时倒下。诗人笔下的枫树,已经不是单纯的一棵树。它是一个意味想象。它意味了一类人——坚持真理却遭到迫害的人。枫树被伐倒了,实际上意味着生命被扼杀和践踏。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亲眼目睹了许多知识分子以无辜的罪名入狱、在狱中冤死的情景。看到这些,诗人有许多感触。可以说,枫树的抽象,就是诗人在传达内心情感时所找到的一个对应抽象。这首诗是一首悼亡诗,可悼念对象不是人而是一棵树,一棵被伐倒的枫树。它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诚挚,含蕾而又藴籍,诗人对邪恶力量虽十分憎恶,但通篇又找不到谴责的字眼,而是把满腔悲愤融入字里行间,由此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联想,学过了想象,可联想和想象往往不单独使用,而是一起使用。我们来看著名儿童诗诗人李德民的诗《树叶是一幅地图》:
真的,树叶
是一幅地图
纵纵横横的脉络
是纵纵横横的道路、河流
喜欢旅行的风
天天都来看
看过正面看背面
一遍又一遍
直到看熟了,记住了
风才放心地吹向远处
同样喜欢旅行的鸟
也天天来看
看过这叶看那叶
好像还在比对着
鸟要把每条道路都记清
要不然,它就没法飞回来了
枫叶的地图
太阳也看
月亮也看
从天空落下的雨点也看
看了,它们才不会
落错地方
这首诗,运用了想象,把树叶想象成一幅地图。树叶犬牙交错的脉胳,很像一幅地图,这是象形想象。同样,在这首诗里,诗人又运用了联想。风、鸟、太阳、月亮和雨点,都天天会看这张地图,看了地图,它们才会记清本人走的路,才不会落错地方。想象和联想的综合运用,使诗歌具有了很强的“造形”能力。诗歌的想象可以使我们“对无知自然界如对亲人”使我们听见群星的欢歌,听见花草的笑语;使我们感觉日月的光辉好像爱人的接吻,窥察得岩石的秘密如看通明的水晶。一切平面都变成立体,一切无情都变成无情(郭沫若语)。英国诗人济慈说,想象力使他“同时生存在一千个世界里。”我们说,情感和感受是想象的动力,记忆是想象起飞的跑道,理解则是想象的助推器。
我们来看著名诗人舒婷的诗《双桅船》: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呀,亲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野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这首诗,运用了意味想象,借“双桅船”这一具体抽象,把诗人内在的复杂的心态与细腻的情感,完满地表达出来。诗不只运用了想象,还运用了联想,联想和想象的交相使用,更精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双重心态和复杂的情感。诗人十分注重意象的选取和运用,善于把本人的客观感情巧妙地移注到客观事物上,用本人独特的感受来凝聚意象。“岸意味归宿,“风”意味一种社会动力 ,“灯”是本人追求的信心,“风暴”为不寻常的经历,这些完整的、动态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本来是一个“双桅船”,与人的世界似乎没有多大关系,但诗歌赋予了它越来越深厚的人的感情,变成了一个人性的存在,成为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使这艘船不断地与人的心灵发生关系,使外在世界的船变成心灵世界的“船”,把一个独立于人外的自然变成一个人化的自然,从而建立起一个人和自然和谐交融的新世界。我们说:这就是意味想象的魅力。那么,想象又是如何得来的呢?它来自精心观察和敏锐的感受力。一个诗人,要住意观察,保持事物的敏感形态,久而久之,就成为想象起飞的平台,这个积累越深厚,越丰富,想象的翅膀就会强劲无力,它的飞翔就会高远而自在。
思考与训练:
一、什么是意味想象?以一首诗为例,具体说明。
二、有人说:“想象是诗歌创造的基础,想象力是诗歌创造力的源泉。诗歌的想象次要体现在诗人的“造形”能力,也就是根据已知的抽象创造出新抽象的能力。”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可以分组讨论,各自发表本人不同的见解。
三、读诗人叶文福的诗《火柴》:
可怜一家子——
百十口,挤一间没有窗门的斗室
个个都渺小,渺小得全家一个名字
但是,个个都耿直——
站着是擎天柱的缩影
躺下,是一行待燃的诗
每人都有一颗本人的头颅
每人,一生
只发言一次
光的发言,火的发言
燃烧的生命
高举鲜艳的旗帜
明知言罢即死,却前赴后继
谁都懂得,一次发言
是一生的主旨,是神圣的天职
呵,火柴
伟大的家族,英雄一家子
莫说渺小,个个都是战士
1、这首诗用了什么想象?说说这种想象有什么特点?
2、仿照这首小诗,以“鞭炮”为题,写一首小诗,不少于12行。
上一篇:童话故事怎样写?从统编教材三上三单元的童话单元找创作思路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