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初为父母者,亦或童年时经常在老图书馆里东翻西阅的成年人,都能很快意识到,大部分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疯狂的。
当你4岁、5岁或10岁的时候,它们能带给你一种神圣感;但对一个阅读《爱丽丝梦游仙境》或《戴帽子的猫》的成年人来说,最能引起他们留意的是作品的奇思妙想和作家旺盛的创造力。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儿童作家——包括他们中最好的作家,无论如何都不会真正成长起来。
比如著名的儿童作家刘易斯·卡罗尔更喜欢和孩子们玩游戏,和他们进行成人世界的对话;肯尼斯·格雷厄姆在他20多岁的时候仍然收集了大量的玩具;因小说《第101条花斑狗》闻名的道迪·史密斯,说她感觉本人从来没有长大。
一颗孩子的心
毫无疑问,在儿童作家本身行为的对照下,他们笔下的人物显得无比美好。以《小姑娘艾罗伊》的作者凯·汤普森为例,她是一个非常难以共事的人。
她的插画师希拉里.·奈特在被其夺去铅笔指点插画后,也只好选择放弃。由于讨厌演出服装,她放弃了粉红豹的角色,去参加一个关于蒂芙尼香水的演出,令制片公司的高管非常失望。
按照流行的观点,她书中的角色艾罗伊是在生活中偶然产生的。
有次她在与威廉兄弟的排练中迟到了,一贯准时的汤普森在敲门时便用了孩子的声音说话。“小女孩,你是谁?”有人问。而汤普森回答道:“我是艾罗伊,我6岁了。”
就这样,艾罗伊这个角色从彩排游戏走向了曼哈顿广场的一场女子表演,最终在1955年成为了书中的角色。
但传记作家萨姆·埃尔文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汤普森自童年起就得到了艾罗伊的陪伴,这位想象中的朋友声音不断伴随着汤普森的生活。
当他们拍摄自制电影时,汤普森会躲在桌子下,让演员用一本书盖住她的嘴,本人给艾罗伊配音。
如果她不是作家,可能这些举动都会引起精神病医生的留意,后来她沉浸于安非他明以及暴瘦等现象都是这类黑暗症状的表现。
但在这个看起来成熟乏味的女人背后,却藏着一个任性、反复无常的小女孩。为什么艾罗伊是如此的可爱,当问到汤普森其女主人公的灵感时,想都不用想,她的回答一定是:“艾罗伊就是我!完全就是我!”
古怪亦或疯狂
儿童文学世界中充满了古怪作家。
作家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希望能有个女儿,所以给本人的儿子穿上褶边的衣服。
罗素·霍本晚期的职业生涯是整理被埋没的法国著作,房间里满是齐腰高的书堆和发条玩具,在其中工作的他看起来几乎像个偷窃狂。
而爱德华·利尔更被传记作家珍妮·阿格罗描述为疯子。
然而正如古希腊人所崇尚的那样,创作灵感必须是一种神圣的疯狂。关于精神疾病与创造力、诗歌创造技巧的联系已经非常多,然而这仍然存在争议。
不过,不少作家也在对抗疾病的过程中创造出了生动的文学抽象,比如罗琳将本人抑郁症的经历,化为具象的摄魂怪。
有着童年阴影的儿童作家并不少。李尔在童年晚期被诊断为癫痫儿童,莫里斯·森达克在大屠杀得到了家人。
与上一类不成熟的儿童作家相反,他们中的许多人一开始就没无机会成为无忧无虑的孩子。童年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孤单并且不那么安全的地方。即便他们能在日后的生活中予以弥补,但童年作为他们人生的重要阶段,依然给他们的人生奠定了黑暗的基调,这种生活的明暗对比,激发他们创造出美好的故事结局。
上一篇:儿童文学大师曹文轩:确定写作风格,灌注创意灵感,故事才生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