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用青春与生命守卫国土的英雄诗篇——读儿童文学作品《金珠玛米小扎西》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作者:汪守德(原总政治部宣传部艺术局局长、文艺评论家)

无情的儿童文学作品《金珠玛米小扎西》(希望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是这样开篇的:在一次高原雪崩中,藏族少年小扎西和父母及家中的马羊遭到掩埋,班果哨所的巡查官兵们只救出了小扎西,并把他带回了哨所。父母双亡的悲伤处境,心怀对救命之恩的感激,天然纯真的少年秉性,以及在他眼中十分风趣的哨所生活,使十二三岁的小扎西迷恋上了班果哨所,并萌发成为一名“金

《金珠玛米小扎西》是一部表现人物成长转变的小说。有三十多个官兵的班果哨所,是个相对封闭却趣味横生的环境,小扎西的到来更平添了许多纠葛与故事。大家本以为小扎西只是个临时的过客,没料到心有所想的他,却成为一个搬不走的“钉子户”。虽然小扎西梦寐以求想成为哨所的一员,但小小年纪的他与一个兵之间的距离无疑是巨大的,似乎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横亘在他的面前。不过高原的生活经历已经使他掌握了一定的生活与生存经验,而天生的聪明伶俐更使他在哨所有了各种古灵精怪的独特表现。比如,想方设法在谁也找不到的地方躲起来,不让向哨所运送物资的车子将本人带下山,从而在此后大雪封山的五个多月时间里,成为哨所中一个与大伙朝夕相处的编外“兵”。之后他更是以一颗少年猎奇的心与老练举动处处模仿官兵,在他的意识与行为中逐步向目标靠近。

《金珠玛米小扎西》插图,小扎西在山间牧羊。何毅画

他与新兵赵照是同住一屋的两个杠头,但在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眼馋哨所的队列训练,无意中练出了比赵照还要像模像样的军姿;“偷艺”使被戏称为“蒸馒头”的军被变为标准的“豆腐块”;奋力捕捉与潇洒地放生“偷渡”越境的老鼠;因再度担忧被送下山而在牧民毡房喝多了酒倒在雪地上,官兵们循着他的呼噜声将他找到;巡查中遭遇山体滑坡时,情急之中拉着两位哨所兄弟向安全的方向跑,使得两位兄弟得救;由于此次举动立功而被破例特招入伍,兴奋异常的他穿上军装后在小镇上转悠,遇人便引见本人是“金珠玛米小扎西”,那份荣耀与可爱可谓溢于言表;当作为只要一个人的兵站站长时,他饱尝单调味道,通过堆雪人消磨孤寂的时光;班长刘大强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酷寒中壮烈牺牲,给他形成了强烈的内心冲击,他当上班长后带领全班战士铿锵无力地宣誓:“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界碑。”小说以令人信服的文学描写,刻画出了人物发展变化的轨迹。

作品中的小扎西是个孤儿,但在哨所里他不只孤单,反而感遭到了官兵们的关切与温暖。哨长林海平,战士赵照、刘大强、侯东宝等军人,都像家人一样协助他、呵护他,使他的希望之花在此得以绚丽绽放。在哨所官兵的接纳下,在一种近乎人生喜剧式的氛围中,他从一个外来者一步步融入哨所,遭到大伙的普遍认可和热情鼓励,并奇观般地成了一名真正的军人。哨所仿佛是一座人生的熔炉和一道成长的阶梯,又是他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他耳濡目染军旅生活的一切,哨长的宽容与信任,战友的团结与友爱,点燃蜡烛的神圣与渴望,危险来临时的英勇与坚定,像一条河在他心中流淌,其精神与性情的塑造和提升就是性情底色,这一点与军人的潜质不谋而合。

作品在文学上的成功与作者的经历密切相关。他曾长期在西藏部队服役,对雪域高原的军旅生活极为熟悉,同时他持之以恒的写作实践和丰富的文学经验,使之对这一题材有独到的发现和开辟,而且外行文走笔上也反映出驾轻就熟、行止自若的从容和洒脱。他把从高原生活获得的切身感受和深刻思考,灌注于作品的字里行间,使这样一部篇幅并不算很长的作品,充满了属于边疆哨所特有的细节描写、主人公独特的心理刻画和高原生活情致的生动展现。值得称颂之处还在于,作品并不只仅只赞誉小扎西,而且表现了哨所官兵艰苦卓绝的奋斗画面,如赵照患病时以哨所与后方医生拍电报的交互方式诊病医治。对这些真实戍边情形的描写,以及军人用青春与生命守卫国土的震撼性格节叙述,更张扬出边防军人默默无闻却感天动地的牺牲、奉献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不只是以儿童文学这一体裁方式传达某种别样的童趣,还是一部有着厚重承载的可歌可泣、激动人心的英雄诗篇。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1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