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谈谈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一点认识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儿童文学创作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为儿童写作也就是为未来写作。儿童文学从来就不只仅是“文学”,它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刻、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关切。作为一个文学门类,儿童文学首先是由它的读者所界定的,它的对象是0岁到18岁的少年儿童,也就是法律意义上的未成年人,这就决定了儿童文学有着具体明确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功能,它内在地预设着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培养,也包含着社会对少年儿童的理解、认识和期待。令人遗憾的是,眼下竟然还有人认为在在一个权威的媒体上发表童话就是把“这里当成了幼儿园”,是对编辑、读者和媒体的莫大讽刺!可见我们对于儿童文学的认识确实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儿童文学总是在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比方说由威廉•汉纳、约瑟夫•巴伯拉编写,弗雷德•昆比制造的《猫和老鼠》(Tom and Jerry)1940年问世以来经久不衰,成为了美国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丹麦因为童话作家安徒生而被誉为“童话王国”。《海的女儿》、《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这些脍炙人口的童话历久弥新,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符号。一部《哈利•波特》一下子就大大提升了英国文学的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儿童文学起步是比较晚的。中国第一个提出儿童文学观念的是周作人先生。1914年他用文言文写了《童话研究》和《童话略论》两篇论文,最早使用了“儿童之文学”的词语。

中国第一批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家的有冰心、叶圣陶、高士其、张天翼、洪汛涛等,而在世界有影响力的作品并不多。经久不衰的有《宝葫芦的秘密》、《神笔马良》、《小马过河》等等。

中国动画片起步于上世纪20年代, 1922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动画《舒振东华文打字机》, 20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火焰山),风靡东南亚。新中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至80年代出现了一个动画片的辉煌时代,涌现出了《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鹬蚌相争》、《黑猫警长》、《葫芦兄弟》、《舒克和贝塔》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而目前的动画片就不尽人意了。次要问题是脱离了民族文化的传统而盲目跟随国外动画片中一些 “消极的倾向”。我说的“消极倾向”次要是指创作思想的倾向,就是把“成人的、商业化的价值观通过庸俗化的方式传达给孩子”。比方说最近热播的《疯狂小糖》就是典型的例子。

限于精力对此我无法作全面的批评,我只点到为止,请文学专门家及观众们本人去分析一下,这部影片究竟要传达什么?我只想说我们儿童文学要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基因,从儿童审美特点的立场上关照他们的成长,启迪他们的智慧,给他们带来成长的快乐、知识的养分以及价值观的引导。我们学习外国的长处并不是要亦步亦趋、邯郸学步而是要有所超越。在这方面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八公山视界特约撰稿:颂明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今日头条•八公山视界”,欢迎评论留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