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现实世界之外,以瑰丽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文笔,架空出一个猫族的江湖世界。这里有擅长航海的海猫族,体型彪悍的山猫族,喜爱享乐的月猫族,他们各自居住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个小岛上,又各有分工。
珊瑚郎,是系列故事的配角,是海猫岛最棒的水手、马林号的船长——然而这本书不是一个讲述配角不断打怪升级的流俗小说,它每本采用不同的角色作为第一人称,代入感极强,随着海猫的旅程不断推进,读者可以在旅程中一个个或惊险离奇、或感人肺腑的故事中心灵遭到感化,逐步理解梦想、勇气、以及试着思考本人人生的答案。
02兼具故事性和人文情怀不同角色诠释不同人生关键词每本书都诠释了一种或多种人生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是由故事中的角色展示。孩子们可能先喜欢或代入了一个帅气的角色,或是被引人入胜的故事吸引,最初在潜移默化中被书中角色的人生态度打动、影响。
在第一册《海猫族的藏宝图》中,“我”是小剑,是喜欢独自旅行的男孩。
我与珊瑚郎共同寻找传说中的海猫族宝物,最初发现宝物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沓海猫船的设计图纸与海图,而我们的短暂寻宝也成为二人宝贵的经历。
“寻宝最重要的不是得到宝物,而是让你拥有梦想。”——风之助
“拥有梦想,大概就是一种又忐忑、又兴奋的感觉吧。”——小剑
孩子会明白,向着梦想出发,有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在第二册《穿越绮罗海》中,“我”是珊瑚郎,是海猫岛最厉害的水手。
受海猫岛医生风止所托,为了寻找可以医治海猫岛突发疫情的药品原料玻璃螺,我孤身前往令水手们闻风丧胆的绮罗海……
面对险恶的风浪,面对可怖的暗影猫魔,我却不测发现:
“我并不感到害怕,我也没有时间害怕。”是的,孤勇的船长珊瑚郎在告诉孩子:只需你直面恐惧,会发现它也没那么厉害。
在第三册《贝壳岛的奇怪族规》中,“我”是风止,海猫岛的医生。
我被珊瑚郎拉去岛外出诊,岛上的居民们对我们态度十分不敌对。
我后来才晓得,这些罹患传染病枯叶热、需要医治的,竟然是我们的世敌山猫族,珊瑚郎也在返程途中受感染倒下……我该怎样做呢?
面对病人,我选择放下一切疑惑与不安,开始诊治;我将本领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独一的医生胡桃,把所有的药品、药方都拿出来共渡难关;面对倒下的珊瑚郎,我人生第一次,试着当起了水手……
“只要把手从口袋里拿出来,才能捕到鸟。这是我们海猫岛的谚语,还没开始就放弃,这可不行。”
——风止
最后看起来普通,后来却迸发出巨大能量的风止让孩子明白:一切只要放手去做,才有成功的可能。
而明知祖上是仇敌、仍选择奔走相救的珊瑚郎,和甘愿冒全族之大不韪、选择登上岛屿高处点燃烽火向外界求助的胡桃更让读者感遭到人性的善良与担当。
▲风止努力操纵帆船归来在第四册《风与鱼的智慧》一书中,珊瑚郎和他的助手鱿鱼丸交替作为第一人称叙事,二人带着珊瑚工艺品前往月牙岛进行买卖,经历占卜师不详的告诫后,他们在返程遇到了海盗团伙……
珊瑚郎行走江湖的水手经验发挥了作用,他提前规划,行为缜密,面对海盗沉着冷静,利用风向、惯性等、机智的带领鱿鱼丸以小博大,击退海盗。
当鱿鱼丸提起那个占卜师婆婆的话时,珊瑚郎表示:“占卜什么的,我从来都不信。我的命运,由我本人决定。”
是的,相信本人,你可以可以把控全局,这是作者借珊瑚郎之口告诉孩子们的话。
《灯塔岛上的第十六个人》作为这一辑的最初
这本书回到了以珊瑚郎为第一人称,珊瑚郎在南海岛附近遭遇大雾,险些触礁,为灯塔守护者阿贝所救。没想到,看起来乐观开朗的阿贝,身上隐藏着一个巨大而悲伤的秘密。
原来,十余年前这附近发生过一场海难,阿贝因未能救下失事船上的所有水手心中自责,便年复一年地守着陈旧的灯塔,为迷雾中的船只指明方向。
他却不晓得,他其实已经救下了所有的人,第十六个人并不存在……
他们相遇时,阿贝问珊瑚郎:“你是为什么而活着?”珊瑚郎一时答不上来。而故事结束时,珊瑚郎心中已有了答案。
“无论你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一切都是你本人的选择,无须瞻后。”——阿贝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许读了这个故事的孩子们,每个人心中也有本人的答案吧。2022年江户川乱步文学奖的最年轻获奖者,生于1998年的小说家荒木茜就表示,她儿时遭到这部作品极大的影响,当时的她将本人代入到配角珊瑚郎的小跟班鱿鱼丸身上,虽然实力尚不足、又没有像马林号那么好的船,却有着崇拜的大哥,怀着总有一天一定可以像珊瑚郎一样独当一面、披荆斩棘的梦想,一步步的成长。
03文字精妙,是语文写作摘抄绝佳范本更适合作为打开长篇阅读之门的敲门砖这部作品想象力丰富,文字优雅,注重细节,很适合培养孩子对文字的审美。
海水里晶莹的玻璃螺,路灯下分发香气的月见草,芦苇丛中扑簌簌飞过的凤头长脚鹬……明明是奇幻的世界,却构筑的真实而美丽。
海猫族的每个人姓名都是带着海味儿的,珊瑚郎、鱿鱼丸、贝次郎、波子、浅蜊……
而山猫族的名字,细一看都自创了陆生植物:胡桃、花梨、小榆、菊太郎……作者的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同时,《海猫的旅程》中景物描写、对话描写、人物描写、心理描写等,多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既生动好理解,又细腻传神,非常适合作为大语文的延伸阅读与写作摘抄素材。
① 妙用比喻描述配角珊瑚郎的登场▼
“顶风鼓起的白帆如同张开的羽翼,在船上投下一片阴影。那条船晃晃悠悠地向我所在的码头靠近,悄无声息。此情此景看起来就像一幅精美的剪影画,金色的夕阳是背景,船上的水手就在画的正地方。”
描述被吸引的感觉▼“我感到身上的每一寸皮肤、每一根血管、每一个细胞都在燃烧,就像铁屑被磁铁吸住一般。我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视线一秒也舍不得从船上移开。” ② 巧用拟人描述船的航行▼
“马林号好像对我这个新手驾驶员并没有任何怨言。起初,它可能是因为主人缺席,稍显茫然无措,摇摆不定。不一会儿,马林号就意识到它已经别无选择了,只能乖乖听我号令,于是飞速向前驶去。”
描述海的声音▼
“这声音有时像在诉说,有时像在吟唱,有时又像在反复呢喃;有时连续又清晰,有时断断续续,有时又戛然而止。”③ 通过多种描写方式塑造人物描写江湖气的退休老水手(言语描写/肖像描写)▼
“被叫到名字后,黑青花老伯朝这边瞪过来,他耳朵上有一道很明显的伤疤。
“谁差点儿被淹死了?少说这么不吉利的话。”
描写威严的山猫族族长(肖像描写/侧面描写)▼
“一只神情严肃的老猫正朝医院走来。他浑身长着黑色的毛,目光犀利。
孩子们四散而逃,一眨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族长慢慢走了过来,他身材虽然不算高大,但是肩膀很宽,看起来健壮无力,额头上有一道旧伤疤。”
描写处于迷茫的珊瑚郎(运用了比喻的心理描写)▼
“我也不清楚到底为什么,总感觉本人不断在寻找某样缺失的东西。那种感觉,怎样说呢,就像我弄丢了一颗螺丝,抑或是一把螺丝刀,我四处探寻,但一无所获。我究竟在寻找什么呢?我本人也不晓得。
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我今后要往何处去?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总是揣摩这些问题,是在自寻烦恼吗?”
此外,“海猫的旅程”系列故事暗线伏笔、与前后呼应都很多,每个分册在讲述本人的故事之外,以珊瑚郎的身世作为最大悬念和主线剧情,可以吸引孩子向后看,向后看。
比如,第一本书中珊瑚郎获得了海猫族的船只设计图与海图,第二本书中他出现在海猫岛,就是利用设计图制造出了初代马林号,一路寻到海猫岛,而第四本书中山猫与海猫的纠葛又让人对珊瑚郎的身世产生了新的猜测……海猫的旅程,也是配角珊瑚郎的自我追随之旅。
同时,每个分册故事的完整性很高,读者不会有很强的“未完待续”感,也不会有“大部头”的阅读负担。因而,如果孩子还没有读过长篇文学,这套作品非常适合作为一块儿“敲门砖”,帮孩子敲开长篇阅读的大门。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既具有文学价值,又三观超正的经典奇幻作品。希望读到这部作品的小读者们,都能像珊瑚郎一样,有着丰盈的心灵,和自在强大的意志,可以在生活中做本人的英雄。
很多大人不理解小朋友对于《孤勇者》这首歌的热爱,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将这套书的主人公珊瑚朗视为一位孤勇者——他孤身一人生活在海岛上,只靠着一艘设备简陋的迷你帆船相伴,去面对一片片广袤又莫测的海域。他在一步步冒险之旅中逐渐接近本人身世的真相,也曾孤单彷徨,却归于英勇坚定。
就像罗曼·罗兰的那句名言说的“世界上只要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上一篇:为何孩子独爱她的绘本?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她真正了解儿童的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