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儿童文学创作的永久主题,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坚持儿童本位的创作观,在其所创作的校园小说系列中融入了许多关于教育及成长的思考,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指引。本文试图运用一些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和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杨红樱成长小说《淘气包马小跳》中马小跳的抽象以及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意义,并反思其中的不足之处,期待会有更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儿童提供心灵的滋养,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引路。
一、成长小说
“成长小说”意即讲述人的成长经历的小说,它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后半叶的德国,是德语文学中一种特殊的小说类型,也曾被译为“教育小说”、“修养小说”或“发展小说”等。虽然名称相异,但其实质是一样的,次要关注的是主人公的精神成长和心理成长,是围绕人的成长而展开的叙事,后来被统称为“成长小说”。源于西方的"成长小说"早已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在中国的发展则相对较为缓慢。“成长小说”这一术语于上世纪年代初才被引入中国,但冯至先生早在上世纪年代初就将德国的教育小说引见到了中国。
“成长小说”普遍具有三个特征:描写人物生理心理的成长、有较明显的年龄界限、对动态成长过程的描述。成长小说次要以描写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历经某些特别经历之后,其思想、心理发生质的变化,并逐步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为主题。进入新世纪以后,杨红樱在儿童小说创作方面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一位,她创作的以当代小学生为题材的儿童成长小说,遭到了小读者的普遍欢迎。本文所谈论的成长小说,指的是关注当代少年儿童的成长,描写当代少年儿童心理成长轨迹的校园小说作品。本文所写到的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正是这类成长小说的代表。
二、马小跳的"顽"童抽象
在中外儿童文学史上有一个风趣的现象,就是吸引小读者们的很多人物抽象中,大多是一些调皮捣蛋的顽童抽象。比如美国马克吐温作品中的汤姆索亚,瑞典林格伦笔下的长袜子皮皮、小飞侠卡尔松和淘气包埃米尔,英国巴里笔下的彼得潘,日本黑柳彻子笔下的小豆豆以及郑渊洁作品中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等。这些抽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玩”与“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校园小说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儿童抽象,但最突出的还是她笔下的顽童抽象——马小跳。
杨红樱笔下的马小跳是一个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发展心理学上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好动,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强烈的猎奇心,创造力极其丰富,乐于尝试、探索各种新奇的事物;喜欢幻想,脑子里永远会有无穷无尽的奇妙的想法。因而马小跳的顽皮淘气、大大咧咧、喜欢恶作剧,都是出自于儿童的自然天性。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渴望尽情地玩,这一来是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需要,二来他们可以在玩的过程中得到快乐。马小跳爱玩,也很会玩,还常常变着花样地玩。
马小跳爱玩的同时,他的顽皮淘气、恶作剧也让父母头痛不已。听了鬼故事之后扮鬼去吓喊老爸;为了抗拒妈妈让他学钢琴的要求,私自决定出售钢琴,未达目的后,又故意在晚上十二点开始练琴……侥幸的是,马小跳生活在一个现代、民主的家庭。父亲童心未泯,母亲温柔可爱,他们理解并尊重孩子的天性,包容孩子的缺点,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了极为宽松的条件,培养了孩子快乐、活拨、善良的性情。
三、马小跳对成长的启迪
什么是成长?怎样界定成长的含义?一般来说,成长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作为自然人的个体在生理层面上的生长发育过程,表现为身体外形的剧变,体内各种生理机能迅速加强并逐步趋于成熟,以及生殖器官的迅速发育。二则表现为心灵方面的转变,是指“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个体在精神与心理层面上趋于成熟,有较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协调个人意愿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二者相辅相成,身体的变化会促使个体心理的成长,而心理的转变也会对身体的发育程度产生影响。
杨红樱在接受记者釆访时说,“我是儿童文学作家,为儿童而写作,这是我坚持不懈的信心。在我写作的时候,我的眼里、心里只要孩子,我的书写完后,我也只在乎孩子们的评价。”总的来说,不管从小说的创作、阅读接受以及评价等方面,杨红樱都做到了全心全意地为儿童服务。杨红樱的校园成长小说以幽默风趣、生动感人的故事,既给孩子们提供了审美愉悦,而包含在故事底下的思想又为孩子们提供了成长的指引。
但是面对当前世俗功利的校园,马小跳的单纯、坦诚、率真,他的自然天性却与传统教育理念发生激烈碰撞,在他身上发生了许许多多让人忍俊不由但却引人深思的故事。马小跳对漂亮的异性没有免疫力,他喜欢漂亮的女老师,也喜欢漂亮女孩夏林果,但是持传统教育观的班主任秦老师却因而认为他“思想不健康”有早恋倾向。和好学生丁文涛对小动物的轻视与冷漠相比,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正是马小跳这样有悲泯情怀、懂得关爱异己的孩子!除此之外,马小跳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的才能也让那些好学生望尘莫及。
当今社会有很多被格式化了的孩子,他们成绩优良,乖巧听话,对成人表现出绝对地顺从,是成人心目中的好孩子。而杨红樱笔下的这些顽童们之所以遭到小读者的热捧,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淘气包"、坏小子"们是保持儿童常态的真正的孩子,是“既不早熟也不晚熟的正常儿童”。他们的淘气、恶作剧等都是出自于儿童真实的天性,是没有被后天的教育、被成人的教化所毁灭的天性的自然展示。在这些顽童的身上,优点与缺点并存,他们看似调皮搞蛋,经常犯错,但实际上很多是他们的无心之过,是孩童真实天性的表现,是他们的童心无忌带来的言行无忌。小读者们不只在这些真正的孩子身上找到了共鸣,而且他们善良、快乐的天性,面对各种冤枉、不公时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小读者们产生重要影响,让他们以愈加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成长中的各种难题,收获更多的快乐与幸福。
四、 从马小跳身上得来的反思
杨红樱的校园成长小说以幽默风趣、生动感人的故事,既给孩子们提供了审美愉悦,又为孩子们提供了成长的指引。马小跳和他的小伙伴为了往丁文涛办的“积善银行”多存点善,一天挖空心思地想着做好事,但总是弄巧成拙;马小跳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打算给妈妈洗脚,他一边洗一边用笔记下整个过程,后来发现洗脚水凉了之后,焦急之下直接将开水倒进了脚盆,妈妈美丽的脚被资得又红又肿;兔八哥战小欧跑得比兔子还快,运动会米比赛时,遥遥领先的他突然摔了一跤,爬起来再跑时却跑错了方向,后来在老师同学的提示下,及时地调整了方向,并努力获得了第一名……这些幽默风趣的故事透露着儿童的天真与稚气,看似轻松快乐的背后隐藏着作家的道德观:关爱、热情、善良、顽强、纯真……杨红樱运用童趣十足的故事,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让读者展开积极的思考,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接受文本所隐含的深刻内涵,引导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反观封建社会的儿童,他们并没有被当儿童看待,他们是缩小的成人。人们普遍认为儿童期只是为将来的成人生活做预备的一段时期而已。在我国,成人本位的传统文化是瞧不起儿童该当尊重儿童的精神生活。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儿童的认识和研究发展到今天,已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和深度。既然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心理世界,儿童期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作为成人,就该当尊重儿童独立的人格,小心呵护他们的天性。杨红樱的校园小说贴近现实,张扬儿童的个性,富有儿童情趣。不只大批的小读者在其作品中找到了共鸣,很多成人也从作品所传达的对童年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注与守护中获益匪浅,引起对孩子自然天性与独立人格的理解、尊重与呵护。
在成人掌控的社会中,成人总是认为本人比儿童有智慧,常常会用成人世界的规律来约束孩子,干涉孩子的自然发展,要求孩子按照他们设定的模式走向成长,因而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自在选择的权利。杜真子与马小跳的妈妈为了让孩子有一特长,一会儿让他们学小提琴,一会儿学琵琶,一会儿又学二胡和钢琴,全然不考虑孩子的兴味与情感诉求,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招致儿童的叛逆与反抗。
当今社会在功利主义教育观的驱动下,学校和家长都把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独一标准,成绩好意味着一切都好,而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独立生活能力等却很少考虑。三个成绩优良的女孩子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对待小猫,正是因为大人对其心理问题的忽视,对其情感诉求的冷漠而使她们的心理产生严重的扭曲。丁文涛、林子聪等这些"神童"成绩优良,却有着成人身上存在的虚伪、世故及老练,而一旦面临波折,就萎靡不振,很容易被困难打败。老师眼里的坏学生马小跳,虽然成绩一般,又经常调皮搞蛋,但他善良、诚实,富有爱心,总能以快乐的天性化解生活中的不快,在任何情况下都以内心的善良与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杨红樱用这样的事例提示成人们,每个儿童的成长轨迹是不一样的,我们大人该当做的就是走进他们的心灵,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培养他们的快乐性情。要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不只仅是在物质上满足们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注重孩子的精神需求、心灵成长,为他们营建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真正得到健康的精神上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杨红樱.淘气包马小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3]杜传坤.好"孩子和"坏"孩子[N].中华读书报,2005.
[4]胡志英.让杨红樱作品中的人物抽象引导孩子健康成长[J].班主任之友,2008.
[5]金菁.可以走得更远——《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浅谈[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
[6]张利芹.杨红樱校园成长主题探析[J].文教材料,2010.
[7]王飞.中国新时期成长小说主题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
上一篇:文学性,儿童文学不应丢掉的根本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