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的各种教辅材料里面,你会发现赏析题有所谓的答题套路,或者说公式。举个例子:
初一语文第一单元朱自清的“春”,根据提示赏析下面的句子: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请说一下“闹”字在该句中的表达效果。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该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来春雨的哪些特点?)某辅导机构的答题公式是这样的:
翻译一下就是:要先说明手法,然后解释运用,最初写出表达效果,表达内容和表达情感,简称为三表。
我个人认为,这个答题公式对于初中生还是有协助的,让孩子初步掌握语文作为工具来看的话,是有一些标准的,这样孩子可以尽快顺应如何赏析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对文学鉴赏有初步概念。
手法包括:1.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愈加生动抽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修辞手法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还多了顶真、起兴等。
2.表现手法
凡是能使文章全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次要着眼于使文章的全体或部分产生效果。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意味、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联想和想象,等等。
3.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言语表达方式,属于文章的全体的言语运用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其它还包括描写手法和言语特点等等。
所以,当我们阅读一段文字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一个思路,这是一段记叙、描写,还是一段说明、是夹叙夹议,还是描写结合抒情,就有了一个判断,然后再看表现手法,比如“春”当中就用了很多的联想,让我们能够感遭到作者描绘的春天景象,然后我们在落实到具体的句子和词,研究其修辞手法,发掘文字之美。
思路虽然有了,但还不能代表你就掌握了赏析,更无法靠刷题来提高,因为赏析需要用心的理解和感悟,归根到底,还是要认真阅读加上认真理解。
比如上文中的题目,春雨像牛毛,细心理解和想象,就会发现这是在描绘春雨的密和多,银针则点出了春雨的亮(因为春雨的云层薄,有阳光的渗透)、细丝则表明了春雨的细,所以结合起来,这些比喻说明了春雨的密、多、亮、细的特点。闹这个字不只让我们联想蜜蜂嗡嗡的声音,愈加描绘了蜜蜂的热闹,有声音无情态,也衬托了春花的苦涩、繁盛和艳丽。随着我们的赏析深入就能体会到作者文字背后的情感,他对春天的喜爱和急切盼望春天的心情就能有所共鸣。
家长朋友,以后和孩子一起阅读的时候,你就可以了解赏析的结构,这是骨架,而认真讨论后的理解和分析就是血肉,有血肉有骨架,孩子就能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了。以下面这道题为例,就可以愈加明白: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