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业。汉朝的开国君主刘邦,论计谋他比不上张良,论用兵不如韩信。论理政比不上萧何,但刘邦却依然能让这三个人臣服,并且最终坐上了天下之主的位置。他靠的不是计谋、用兵、理政,而是识人用人,揽天下能人为己用。王者不必事必躬亲,也不需样样通晓,却必须具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
此能力即帝王之术,而刘邦十分通晓帝王之术,至多比项羽不知高上多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中,刘邦的帝王之术都是名列前茅的高,他的很多难以理解的反常举动都是精心的规划。就好比说两件事,刘邦在登基之后赏仇人季布,却反而杀了恩人丁公。很多人都会疑惑这是为什么,实际上这便是刘邦的帝王之术,大恩有时是大仇。
先说仇人季布,他是楚地人,因着为人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作为一个楚地人,在天下混乱不已的时候自然是选择了效忠西楚霸王项羽。或许是出于老乡,季布对项羽十分效忠,让他干啥都说一不二。《史记》记载: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意思是说项羽让他率领军队,去攻打刘邦,他便屡次令刘邦遭到穷困。
从这个角度来讲,季布可以说是刘邦的仇人,《史记》的下半段又记载: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意思是等到项羽身亡后,刘邦便出千金来捉拿季布,并且下令谁敢窝藏季布便是灭三族的大罪。但季布最初不光没死,还被刘邦封了官,给了赏赐。事情是这样的,虽然说刘邦下了这么个令,可季布的人缘太好。
还是有人私藏了他,并想尽办法为他脱罪,且不止一户人家。季布先是躲在濮阳的一个姓周的人家,接着剃掉头发穿上粗布衣服,跟周家的几十个奴仆卖给了鲁地的朱家。这朱家晓得季布的身份,还让儿子跟他一同吃饭,听他的吩咐。接着朱家悄悄找了汝阴侯夏侯婴,说出的一番话,这才挽救了季布的命
这里挑出最关键的一段,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陛下刚夺得天下,仅凭个人的仇恨去抓捕,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本人的器量狭小呢?再说季布的才能,陛下如此急迫,岂不是令他出逃去匈奴去越地。这种忌恨懦夫而去赞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缘由了。
刘邦听到这番话后,立即宣布赦免季布,并且任命他做了郎中。有仇但赦免季布的缘由很简单,此时的刘邦是天下的王,是不能轻易谈个人喜怒哀乐的。释放了他可以得到民心,何乐而不为去,且刘邦本身便是靠着民心登基的。再来说丁公,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之战中大败。
当时丁公担任追捕,听到刘邦所言,两条好汉难道要互相逼迫吗?丁公想了想,便释放了他,刘邦因而突围。但项羽失败后,丁公来找刘邦,刘邦给的却是斩立决的命令。《史记》关于这段记载十分简短,不过也给出了答案,那便是刘邦亲口所言。《史记》中记载: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给丁公按一个导致项羽失败的罪名,他还是承受不起的,其实缘由无非是他不忠。当初丁公放了刘邦,为的是今后多一条出路,也可以说为项羽的覆亡埋下炸药。要晓得当时的天下,能与项羽对抗的只要刘邦,留下他便是留下项羽最大的敌人。可当时丁公的身份是项羽的臣子,这岂不是不忠?
所以虽然他是刘邦的恩人,刘邦还是杀了他,这能起到个杀鸡儆猴的作用。刘邦可不想将来他背叛本人,也不想将来底下的臣子都学丁公,当个不忠之人。这也是当时局势所形成的,毕竟接下来,刘邦还得以造反之名除去英布、彭越、韩信等人。
参考材料:《史记》
上一篇:明清时期书法鉴藏中的作伪现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