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京师故地之菜市口:旧日烟尘,已成隔世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胡同多,街口就多。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名气最响。

辽代,这里是安东门外的郊野,金代是施仁门里的丁字街,元代时为柴市口。明代,这里是京城最大的菜市场,称为“菜市街”。清代改称“菜市口”,不断沿用至今。

改革看i放初期的菜市口大街

菜市口名声大振的次要缘由,就是这儿曾是清代的刑场。评书、戏剧里有句常用词,“推出午门斩首”,其实就是拉到菜市口砍头!

由于菜市口终年人来人往,在此处决犯人,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显戮”-——既能昭示此人罪孽深重,又可以让人引以为戒。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在菜市口杀人,是泄私愤的好办法,因为统治者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

《商君书·定分》称:“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后世“三法司”之称即源于此。明清两代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为三法司,遇有严重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也称“三司会审。”

三司会审,鞠验无误,御笔勾决,等到第二年秋后问斩。

秋后问斩的意思最早来自《礼记·月令》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汉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刑为冬。”认为秋冬才可行刑。

行刑

每到冬至前夕,死刑犯在天亮前被推入囚车,有身份的坐站笼刑车,没有身份的则被戴枷上镣。经宣武门,经过宣外大街到菜市口大街北侧十字路口附近。

马芷庠编写的《北平旅行指南》记载:每逢秋后朝审,在京处决犯人众多之时,由东向西陈列,刽子手执刀由东向西顺序斩决。头被砍下来后,挂在或插在街中木桩子上示众。

说是砍,实际是切。刀贴于肘后,往前一推,人头可落地,亦可不落地。全凭刽子手的好恶或者被杀者家属馈赠的丰厚。

油画《菜市口·1898》,作者崔小东

听说在菜市口被害的第一个名人是文天祥,他大义凛然面不改色。戊戌“六君子”的被害,更让菜市口凭添了悲壮的色彩。听说,谭嗣同走向菜市口一路上在站笼中从容自如。杨锐头颅落地还双目圆睁,“血吼丈余”,后人评“冤愤之气,千秋尚凛然矣”。刘光第遇难时无首之躯竟不倒。

中国最初一个刽子手——邓海山,刽子手往往也是“世袭罔替”

清朝处决,俗称“出红差”。为什么叫“红差”?刽子头裹红巾刀披红布,红笔勾决,杀人时血流满地。整个过程均与红有关。还有一点,就是红色意味喜气,沾沾喜气去去晦气。

“出红差”时先张贴布告,临到“出红差”时临街的铺店都要挂红绸子贴红对子,门口放一张条案,上面摆着三碗白酒,有的还放着酒壶,壶嘴朝外,示意送行。讲究的铺店还要摆上几碗蒸菜。——黄泉路上不能做饿死鬼。在谁家门口喝了酒吃了菜,谁家就积德有报。

行刑之际,看客如堵

刑场就在鹤年堂药店的对面,刑场监斩官的高座位,常设于西鹤年堂店门口。每次处决犯人,鹤年堂都在头一天得到通知:搭席棚,备酒食。勿外传。日后付款。

行刑当日,高搭席棚,席蓬下放一长桌,上置朱墨、锡砚和锡制笔架。有几个犯人备几支新笔,因为杀一个人,监斩官照例要用朱笔在头上点一下。那支笔就会有人出许多钱买去,传说这种笔可以压邪驱魔;一个犯人用一支笔,也是差人们的生财之道。

鹤年堂建于明代,匾额听说是明代严嵩所题。听说,每次行完刑,夜里总有“人”拍门买刀伤药。所以老北京人要是说“到西鹤年堂去讨刀伤药”,就是咒你被砍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