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曹魏头号谋士——荀彧:生前最后的体面,也是曹操给的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曹魏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当以荀彧为五子之首。

按功劳,论声望,荀彧都是曹操的“子房”。

无论是定鼎北方,还是多次守住曹操老巢,又或是举荐了郭嘉、戏志才、钟繇等名臣,都绝非是常人能做到的事。

更何况,荀彧还出身颍川荀氏。要晓得,两汉时期的颍川郡,算是天下最强大的士族集团。就连袁绍成事,也少不了他们的协助。而在众多颍川籍名士中,荀彧的地位,也相当于是“一把手”,代表整个集团的利益。

即便如此,荀彧还是死了,死于曹操之手。

01、荀彧只能“隐诛”,而无法“显诛”

曹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又加九锡之礼,如王莽旧事,可见他早有代汉之意;反观荀彧,在此期间的态度极为激烈,甚至与曹操唱起了反调。

按《三国志·荀彧传》:“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又按裴注《魏氏春秋》:“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虽然这里没有明确说明:是曹操杀死了荀彧;但从如此笔法来看,荀彧之死,实为“隐诛”,这一手段在两汉时期,已经十分流行。

简单来说,荀彧之死不可避免,但曹操只能选择“隐诛”这个方式。倘若他采取了“显诛”或“半隐”,都有可能引起朝廷的变动。

02、处决罪犯颇有讲究:显诛、隐诛与半隐

在不少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这一幕:某某官员在争斗中落败,然后被一个小太监宣告罪行,最终拉到刑场上处决。这个地方往往在闹市口,因而有不少市民都围在附近观看。

这种方式的原型,就是“显诛”,也叫作“显戮”。顾名思义,朝廷光明正大地诛杀某个罪犯。

秦汉时期的“显诛”,往往有三个步骤。其一,宣布罪行和判决,让世人晓得犯人因何而死;其二,公开行刑;其三,暴尸于众,或者是像吕布这样,被枭首示众。

显然,这种方法不只是杀人,还要诛心。因而蒙受“显诛”的罪犯,往往就是被杀掉的“鸡”,用来震慑下面的“猴”。

当然,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包括秦汉时期,朝廷诛杀犯人的方式,肯定不止有“显诛”,它还有“半隐”和“隐诛”。只不过,两汉时期的“隐诛”之风,是最为流行的。

所谓“隐诛”,就是不公开处决犯人。

无论是案情发展、亦或是犯人处决日期,都秘不示人。也就是说,官府在处决犯人之时,既不用进入应有的诉讼程序,也不用宣读其罪状,更不用向他人有所交代。

隐诛这个做法,其实在两汉时期非常流行,甚至能看做是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之一。

何至如此呢?

观察两汉时期蒙受“隐诛”的臣子,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这些人大多死于政治暗杀或朝堂争斗。

仔细想来,汉朝的党争的确是颇为频繁的。正所谓,神仙打架,凡人遭殃。朝堂上,有宦官集团、党人集团、外戚集团三方势力互相争斗,难免要牵连进大批无辜的臣子。

当然了,党争归党争,面子是一定要顾及到的。按照汉朝的传统,即便大家在私底下闹得再凶,也要给予对手充足的面子。

自两汉一来,朝廷奉行察举制选官,名气就成了衡量人物的重要尺度之一。当时的士族,向来“重名节而轻生死”,你可以处决掉他,但不能败坏其名声,否则的话,此人的老师、学生、同僚、宗族等人,都会抱团来反抗。

于是乎,隐诛越来越流行。博弈失败的一方,需要推出一个“替死鬼”,他们多是自行了断,然后对外宣传暴疾、忧愤、病死 …

最初一种处决犯人的方式——半隐,则介乎隐诛和显诛之间,是兼具前两者特点的。比如说,有公开审讯的步骤,但不公开处理的结果。

分析完这三种方式,不难发现,荀彧之死很符合隐诛这一特性。

03、曹操隐诛荀彧,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说:

“彧之死,操隐其诛。陈寿云忧卒,盖阙疑也。今宗族知旧,家无馀财。”

裴松之注引《荀彧别传》中有一句话,也颇耐人寻味:“太祖欲表彧为三公,彧使荀攸深让,至于十数,太祖乃止。”

曹操明知荀彧对汉室忠心耿耿,还多次要表奏他位列三公,显然,这是把荀彧放在火上烤,是故意在“钓鱼”。

荀彧一旦成为三公,就只能反抗得愈加激烈。毕竟身居高位者,如履薄冰,即便荀彧本人不反抗,他也会被动地成为反曹联盟的“头子”。

如果荀彧本人不问世事,曹操也有的是办法。当年的孔融名满天下,曹操对其生出杀心之后,照样用泼脏水的手段,将孔融满门诛杀。这就是显诛了,可怜孔融一世英名,反而带着污名而死,还连累一家老小。

曹操的想法,荀彧一清二楚。他之所以多次拒绝,便是不想走上孔融的老路。话虽如此,荀彧通过曹操的这些举动,也明白了他对本人的杀心。

长叹一声之后,荀彧只能选择自尽,这是他本人选择的方式。可见,曹操隐诛荀彧,也不过是给这位头号功臣的最初体面罢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资治通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