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童话大王”郑渊洁认输,到底是难维权还是滥维权?丨快评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近日,“童话大王”郑渊洁宣布停止商标维权,但同时也不再公开发表任何作品。这引起了不少人关注。有人说,这反映了知识产权维权之难,也有人认为,郑渊洁的一些维权诉求不合理,知识产权也应有边界。

郑渊洁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告别书”说,他原创的“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等知名文学抽象,被“不法商家”在未获得其授权的情况下恶意注册了710个侵权商标,用于各种商品。他从2001年开始对侵权商标进行维权,21年来只成功了37个,平均每个商标维权成功需要6年,最长的花了19年,官司不断打到最高法才最终成功。

郑渊洁认输,在很多人看来,这反映了知识产权维权之难。连有着巨大影响力、有巨额财富的“童话大王”都如此艰难,普通人要维权,岂不是愈加难如上青天了?

但也有观点认为,郑渊洁的“维权”已经超过了限度,不应该遭到保护。以郑渊洁在告别书中提到的“直接让他对维权丧失决心”的案件为例:郑渊洁认为苏州市燃气设备阀门制造无限公司的“舒克”商标和舒克(上海)管道设备服务无限公司的商号,未经其授权,构成对他早已发表的作品中文学抽象“舒克”的侵权,但国家知识产权局竟驳回了郑渊洁的商标无效宣告申请。

郑渊洁1982年开始发表童话《舒克贝塔传》,配角之一是一只开飞机的小老鼠“舒克”,这一童话抽象在几十年时间里为相当一部分儿童所熟知和喜爱。在郑渊洁维权成功的案例中,最高法也裁定,“舒克”这一文学抽象具有较高知名度,江苏舒克服饰无限公司侵犯了郑的在先权益。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无论什么情况其他人都不能把“舒克”这个词用于商业?

要搞清楚这一点,首先要看“舒克”是不是原创。郑渊洁曾表示,“舒克”并非汉语常用词语搭配,而是他“臆造”出来的。但是,这个说法并不精确

舒克和贝塔虽不是汉语常用词语搭配,但在一些外文中很常见。Schuck在德国等国是很常见的姓氏,新华社译名室编制的《德语姓名译名手册》(1999年版)将其中文译名定为舒克。新华社译名室的外文名词中译本,一般被认为是外文名翻译的国家标准,在翻译外文名时一般应该恪守。而被郑认为侵权的“舒克(上海)管道设备服务无限公司”,正是一家德资企业,其母公司是德国人Franz Schuck于1972年在德国创立的Franz Schuck GmbH。

当这家公司2008年在中国投资设立公司时,用Schuck的中文标准译名,算侵犯郑渊洁的权益吗?郑渊洁曾举例说,如果一个叫做Schuck的人当选了德国总理,我们的官媒不会以“舒克当选德国总理”报道,会规避中国“著名的小老鼠舒克”。郑老师显然把本人笔下的舒克的地位想得太高了,中国官方媒体在旧事报道中,当然会使用新华社的标准译名。难道以后德国人在中国都不能叫舒克,只能叫雪克、许克吗?

郑渊洁所主张的侵权,与之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他认为一家干果公司的“舒克天昆百果”商标侵权。但实际上该公司的生产基地位于新疆图木舒克市,“舒克”一词在维吾尔语中是雄鹰的意思。难道以后维吾尔语的“鹰”也要避讳郑老师的小老鼠,改个名字吗?

其次,还要看使用“舒克”商标的商品所属的领域,能否容易让该商品的消费者误以为该商品获得了郑的授权。

“商标”的分类是非常详细的。因为商业中商品和服务品种繁多,商标的使用领域被分为45类,每一类又有不同的群组,准绳上商家可以在不同群组的商品和服务上使用相同的商标,也就是说,你在这个群组上申请了一个商标,我还可以在另一个群组上使用相同的商标。一般只要驰名商标才能得到跨类、跨群组的保护,而且也有很严格的认定标准。

郑渊洁的“舒克”是童话作品中的抽象,如果用在与儿童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上,确实容易让人误解。比如“舒克”牌儿童牙刷、童衣,“舒克”游乐场,消费者就可能认为这些商品与郑渊洁有关,在这些商品上禁止未经授权使用“舒克”作为商标、商号,是合情合理的。

但燃气阀门是一种专业的工业用品,跟童话风马牛不相及。一个燃气阀门的采购经理采购了“舒克”牌阀门,是因为小时候喜欢开飞机的舒克吗?还是因为“舒克”牌阀门外行业内的口碑和知名度呢?

郑渊洁的维权,对大众是一次知识产权保护的普法教育。知名文学抽象当然需要保护,但是也不能无限保护。权利总是有边界的。即便拥有号称“地表最强法务部”的迪士尼,也不能禁止别人使用“灰姑娘”或者“辛德瑞拉”作为商标,能保护的也只要电影中灰姑娘的抽象而已。

当然,这起事件的公共价值之一,也提示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比较常见的姓名来命名本人笔下的人物。郑渊洁童话作品中“皮皮鲁”“鲁西西”这样的名字,无论是在中文还是外文中,都不常见,具有更高的原创性,在维权中会更容易得到支持。

辛省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