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52岁的叶嘉莹接到小女儿的电话:“妈,大姐和姐夫在车祸中遇难了。”一霎时,叶嘉莹被彻底击垮,犹如晴天霹雳。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让她有了轻生的念头。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书香门第。
3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
1937年,北平沦陷。
她的父亲因公职而随政府转移。
为此,母亲忧伤患病。
母亲的离世,让叶嘉莹初次尝到了悲苦。
这一年,叶嘉莹17岁。
作为长女,她既要读书又要照顾两个弟弟。
1948年,24岁的她与国民党海军赵钟荪[sn]相识。
赵钟荪的出现,让叶嘉莹有了庇护。
很快,他们就结为了夫妻。
而婚后不久,她就随丈夫迁居到了台湾。
可台湾当局实行高压政策,丈夫不幸被抓。
无法之下,叶嘉莹只好带着四个月的女儿,到亲戚家避难。
可亲戚家人多,她和女儿只能在走廊上打地铺睡觉。
她每天趁着天不亮就起床,又小心翼翼地把席子收好。
后来,她带着女儿到了台南,靠教书维持生计。
等了三年,丈夫终于被无罪释放了。
然而,她却没有等来团聚的喜悦。
牢狱的生活,已经摧毁了赵钟荪,使得他性格暴躁。
1953年,29岁的叶嘉莹生下二女儿。
而丈夫仍然没有出去工作,全靠她的收入维持生活。
一日,叶嘉莹读到王安石的诗:“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
犹如当头棒喝一般,让她登时清醒。
世间万物都有本人的恶,就像瓦虽然砸到你了。
但是,不要责怪它,它本人也碎了,它不是本人想掉下来的。
那么,不如原谅丈夫,过好本人的人生。
此后,她醉心研究诗词,而丈夫的无理取闹,已经无足轻重了。
讲课时,她不看课本,全凭记忆,信手捏来。
她讲诗词,常常是“唱”出来的。
在吟唱中,学生听得十分入迷。
渐渐地,她越讲越出名,台湾大学也邀请她去讲课。
1966年,台大校长决定把叶嘉莹,交换到密歇根大学,教授古典文学。
随即,叶嘉莹带着家人去了美国。
可是,用英语讲述中国古典诗词,实在太难了。
为了能顺利教学,叶嘉莹不分昼夜地恶补英语。
她每天上课、开讲座,终于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
这一晃,就是十年。
1976年,52岁的叶嘉莹飞往多伦多做讲座。
当时,她的大女儿在多伦多生活。
可是,她刚下飞机,就接到小女儿的电话:“大姐和姐夫在车祸中遇难。”
一霎时,叶嘉莹被彻底击垮,犹如晴天霹雳。
处理完丧事后,她把本人关在家里,谁也不见。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让她有了轻生的念头,含泪写下十首《哭女诗》。
十天后,叶嘉莹强撑着站在讲台。
期间,她讲到杜甫的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读完,她沉默了一会儿,突然啜泣起来。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场回归故乡的长途跋涉。
叶嘉莹不断在外漂泊,故乡难回。
1979年,55岁的她,终于坐上了前往祖国的飞机。
31年的阔别,让她百感交集。
这年的年初,南开大学邀请她讲课。
讲台上,叶嘉莹仿照古法念诗,把入声读成仄声,有韵律之美。
从声音到手势,再到体态,让学生耳目一新。
课后,学生称赞道:“这就是一次纯粹的享受啊。”
之后,叶嘉莹还去全国各地,四处讲学。
一年中,她一半时间在中国教书,一半时间在加拿大做研究。
直到2013年,她正式回国,定居南开大学。
而之前,她都是公费回国教学,完全是尽义务。
教书73年来,她每天凌晨2点半睡觉,6点半起床看书。
92岁时,她讲起诗词来,仍然神采飞扬,语调铿锵无力。
2018年,叶嘉莹先生94岁。
她拿出积蓄1857万元,在南开大学设立奖学金,建立研究所。
次年,她再次捐赠1711万元,两次累计捐赠3568万元。
她想尽本人的全部力量,让中国诗词能不断传承下去。
在节目访谈中,掌管人一上来,就问捐款的事情。
闻言,叶嘉莹失望地说道:“我本来要跟你讲学问,看样子你对学问没有兴味。”
如今,叶嘉莹先生已是98岁高龄,儒雅端庄。
【观心铭史】
她这一生,充满了艰苦和磨练。
少年父亲失联;青年母亲离世;盛年婚姻不幸;晚年爱女遇难。
命运不止一次玩弄她,可她从来没有胆怯过。
她用诗词来疗愈本人。
叶嘉莹只身一人,各地的辗转授课。
在国内外,她桃李满天下,学生中大师辈出。
在她身上,看到了古诗词的力量。
后来,有人问叶嘉莹:“您体会过爱情的味道吗?”
叶嘉莹摇头回答说:“从没有过。”
而她的女儿赵言慧却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古诗词谈恋爱。”
董卿评价她:
“叶先生的一生,就像一首慢声低吟的长诗,充满着聚散离合各种悲欢,但是我们感遭到的,依然是爱与希望。”
那么,可曾有一句诗,入了你的内心呢?
感激点赞,欢迎关注@观心铭史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