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宋代词人杨佥判的一首讽喻词。
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至咸淳九年(1273),襄樊战役共一共打了六年,此时已经进行到了第四年,正处于鏖战阶段,和平异常惨烈,也是决定南宋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可是,反观当时的统治阶级,却日日笙歌,政治上极其黑暗腐败,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词人有感时政之衰,愤而提笔写下了这首讽喻词。
“襄樊四载弄干戈,不见渔歌,不见樵歌。”上阕这三句是说,襄阳樊城之战已进行四年多了,既不见百姓打鱼,又不见百姓砍柴,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写“百姓之艰难”。
“襄樊四载”,言战事胶着,时间之久。“干戈”二字,点出了时代背景,元军进攻襄樊之际。“不见渔歌,不见樵歌”,言百姓生活的艰难,无法正常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
“试问如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消磨。”这三句是说,试问如今的国事是怎样的呢?金银财宝,谷物粮食,大多缴纳给敌人。这是写“时政之软弱”。
一问一答之间,就将国力衰败的缘由指出来。朝廷不思进取,一味主和,投降软弱,用钱财换一时太平,可谓杀鸡取卵之举,最终必将导致国家进一步衰退,直至灭亡。
“柘枝不用舞婆娑,丑也能多,恶也能多!”下阕这三句是说,《柘枝舞》再不要婆娑起舞了,丑事太多,恶事太多,让人满腔愤怒!这是写“政治之腐败”。
《柘枝舞》,最后流行于唐代,有《双柘枝舞》,用女童两人,衣红紫罗衫,胡帽上缀以金铃,随蛮鼓节拍起舞,腰肢纤柔,铃声与舞步相应,林转有声。白居易诗句,“柘家美人尤多娇,公子王孙忽忘还。”说的正是这种艳丽的舞蹈。宋代,演变为队舞,官乐还成立了“柘枝队”。这里显然借用了林升讽喻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之诗境。陈后主时流行《玉树后庭花》,而陈国亡;唐明皇时流行《霓裳羽衣曲》,而大唐衰;今宋朝堂上下流行《柘枝舞》,皆靡靡之音,亡国之声,恐离亡国也不远了。其讽喻寓意极其明显,词人忧国忧民之心也呼之欲出。
“朱门日日买朱娥。军事如何?民事如何?”这三句是说,王公贵族,天天买歌舞美女,夜夜笙歌,尽情享乐。至于军事如何,国事如何,是一概不问了。这是写“权贵之奢靡”。
国事已经急迫,危难时辰,王公贵族不是想着如何退敌,而是“日日买朱娥”,只顾本人快活,置国事于不顾,颇有杜甫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悲愤。最初两句反问,让词人的悲愤上升到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进一步发出对统治阶级的无情控诉。
纵览全词,通过“襄樊四载”这个小切口,让我们看清了南宋晚期的政治与军事情况,从而了解了南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过程,可谓以小见大,一针见血,切中时弊,是为讽喻词中的绝妙佳作。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古代奇趣数字诗联集锦!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