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中国古诗词可以翻译吗?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吴迪训诂的各位亲爱的朋友

大家好

欢迎来到《吟风赏月:古诗英译》

让我们一起走入古诗的世界

体会英译诗词的优美与精妙

诗词可谓古代文学的瑰宝

也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美好文字

无论是“举头望明月”的乡愁

或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悠远

数世纪以来

诗词永远在讲述着人间的悲欢离合

说起诗词

大家晓得吗?

自从19世纪开始

在国内和国外

都有一些翻译家

陆续将诗词翻译为英文

然而,对于诗词翻译

不断以来是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的

一种比较晚期的看法认为

诗词无法进行翻译

因为它们承载着特定的文化

所以在翻译的过程当中

一定会有某些意义丧失掉了

就是所谓的lost in translation

而另一种看法则认为

诗词的翻译

虽然不能完满的传达原诗的意义

但是,通过译者的转换与表达

仍然能够尽可能地趋近于原来的意思

当然了,现在的观点倾向于支持诗词翻译

因为只要如此

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到美好的文学作品

而这些诗词会也在不断的传颂中获得永久的生命

在我们这个专辑当中

就会选取不同的翻译家所翻译的一部分古诗进行赏析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古诗的意境如何用英语来体现

这些典雅优美的英译古诗

无论是作为闲暇时的消遣

三五好友聚会的谈资

或是写作时的金句

英语演讲中的点睛之笔

都能为我们带来诗意的美感

好的,今天我们要解析的

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的英译

原文是这样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要敬亭山。

史料中对李白创作独坐敬亭山的时间有所争议

一说此诗作于诗人仕途失意之后

因此寄情山水,抒发苦闷的心情

一说是李白花甲之年所作

诗中表达的是一种孤寂的情绪

当然,李白毕竟有诗仙之誉

因而即便是抒发并不愉快的感觉

这首诗仍然让我们感遭到诗人那一世逍遥的境界

那么在开始解析译本之前,我们要先引见一个翻译的准绳

翻译虽然是从一种言语到另一种言语的转换

但是,这种转换并不是简单的逐个对应

也就是说,翻译不是把源语的词汇简单对应到目标语的词汇

而是在最大程度上保持意义的对等

在意义对等的基础上,如果还能够保持方式的对等或者基本对等

就是比较好的翻译了

也就是所谓的“信达雅”

这是因为中英文两种言语在词语形状、句子结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差异

因而,在翻译中,一般认为,意思通达和忠实于源文为首要目标

风格文体符合源文是更高一层的要求

其实,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翻译家已经留意到了翻译的这种准绳

他就是著名的玄奘法师

他提出了“五不翻”

也就是说,在翻译经书的时候

有五种情况不能意译,甚至也不能直译

而是直接使用音译

比如一些偈语,或是目标语文化中比较少见的一些概念

玄奘的翻译理念与现代的翻译思路是不谋而合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种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并非逐个对应的关系

是如何影响诗词翻译的

好的

我们今天分享的《独坐敬亭山》的第一个英译的版本

来自英国汉学家弗莱彻(W. J. B. Fletcher)

他是一位翻译家和外交家

曾任英国驻华外交部门的翻译和驻上海、广州的领事

从 1908 年起,弗莱彻由于倾心中国文化

在中国工作生活了 25 年

潜心研究古诗词

甚至在卸任外交职务后

留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

直至1933年去世

也许我们并不是非常熟悉这位翻译家

但是弗莱彻的译作

却深得唐诗的精髓

作品不但遭到国外诗词爱好者的欢迎

文学评论界也是赞扬有加

弗莱彻翻译的《独坐敬亭山》是这样的

The Lover of Scenery

All the Birds had flown away.

One cloud its aimless circle ran.

Unwearied gazing on each other.

It and the Ching-ting Shan.

首先,标题独坐敬亭山

译为the lover of scenery

这是一个意译的典型例子

在这里根据诗中的意思

翻译为“爱风景的人”

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那么第一句

众鸟高飞尽

“高飞尽“,翻译为had flown away

“高“在这里做了减词翻译处理(omission)

这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技巧

因为鸟群飞走,肯定是包含有“高”的意思了

因而简约地翻译为all the birds had flown away

类似的减词翻译的例子还有:

把“金银财宝”译为treasures

把“富丽堂皇”译为magnificent

第二句

孤云独去闲

“孤”,在古文里可以表示单独的意思

也可以表示孤单的意思

就是对应英语中的alone, lonely, single等等

“孤云”在此处被处理为one cloud

说明译者想要体现的

是单独一片云的意思

让人不由联想到李白那种自在逍遥的人生态度

也就是说,当原文存在一词多义现象的时候

译者会根据本人对原文的理解

来合理选择合适的,对应的译文

类似的翻译还有:

“大学重生”翻译为freshman

但是“重生事物”要翻译为:new things

好的,孤云独去闲

“独去闲”我们要拆开来理解

独:单独,单单只要这一片云

去:离开,远去

闲:悠闲、悠然

翻译为:One cloud its aimless circle ran

这里用了一个倒装句

本来的顺序其实应该是

One cloud ran its aimless circle

就是一片云漫无目的地在空中飘来飘去,盘旋

而这里把ran放在句尾,进举动词和宾语的倒装

是诗歌中的一种常见的句式

因为会比正常语序更突出句尾的动作

而且这里也和原诗的倒装相映成趣

原诗的正常语序其实应该是

“孤云独闲去”

而“孤云独去闲”

把“闲”字放到末尾,体现了白云的悠然、飘渺

这里的“闲”,是悠闲,悠然的意思

而这个字描述人和描述物也有不同

英语当中对应的可能有leisure, idle, aimless等等

用“闲”来描述白云

其实就是漫无目的地飘动的意思

因而用了aimless

所以译者也是在一词多义的情况下进行了合理的选择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一个意群

相看两不厌

只要敬亭山

一般都认为这里相看两不厌的双方

应该是诗人和敬亭山

但是在弗莱彻翻译的版本中

他把这里的双方理解为白云和山

Unwearied gazing on each other.

It and the Ching-ting Shan.

It这里指的是白云

“厌”这个字在古汉语里表示的是厌倦,而不是讨厌、厌恶,比如:兵不厌诈

所以“不厌”译为unwearied是非常贴切的

把“看”翻译为gaze也是神来之笔

因为“看”这个词对应的英文单词非常之多

只要gaze体现出云和山都静静地凝视着彼此的景致

只要敬亭山

在很多版本中都喜欢把“只要”翻译为only等等

但是弗莱彻在这里做了减词处理

并没有翻译这个“只要

这种处理也是为了凸显原诗的简约风格

这两句诗的译文里还用到了一个增词的技巧(addition)

我们的汉语是一种高度依赖上下文的言语:high-context language

所以经常会有很多无主句

古文尤其如此

相看两不厌,只要敬亭山

并没有主语

但是我们都晓得主语是谁

但是翻译为英语的时候

我们晓得英语的句子必须有主语

所以要补译出来

It and the Ching-Ting Shan (此处为威妥玛式拼音法)

好的,接下来我们再看另一个版本的译文

这个版本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老师的作品

相信很多朋友都非常熟悉许老师了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后来不断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许老

六十多年来努力于文学翻译

被誉为“诗译英法独一人“

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译著六十本

其中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等古诗英译作品

许老师今年100岁了,仍然笔耕不缀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许老翻译的版本是这样的

Sitting Alone in Face of Peak Jingting

All birds have flown away, so high;

A lonely cloud drifts on, so free.

Gazing on Mount Jingting, nor I

Am tired of him, nor he of me.

标题用了直译

Sitting Alone in Face of the Peak Jingting

而且非常精确地用了Peak Jingting来翻译敬亭山

确实,只要在登顶的时候才能看到鸟群高飞,白云悠悠

这里的直译也是一种风格

能够原汁原味地体现汉语诗词常常用时间、地点、人名等为题的特点

第一句,众鸟高飞尽

翻译为All birds have flown away, so high

后面加了一个副词短语so high

也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和源文保持一致

而且用了增词法,加了一个so,来表示飞得高

第二句 孤云独去闲

翻译为A lonely cloud drifts on, so free.

在这个版本当中,译者选用了lonely来表示“孤”

在景物的描写中带入了诗人的情感

同时也将原文的“孤”和“独”作了词义融合的翻译处理(merge)

共同翻译为lonely

类似的例子还有:

身心窘迫:feel stuck

目不暇接:bewildered

这里的“闲”

译者选择了free这个词

非常精当,体现一种自在自由、不羁的感觉

那么后两句

相看两不厌

只要敬亭山

Gazing on Mount Jingting, nor I

am tired of him, nor he of me.

译者也是用了补译的方法补出了主语

只是这里两不厌的双方是诗人和敬亭山

而且敬亭山译者用了人称代词he, him来指称

用拟人的手法体现出诗人寄情山水的沉醉感

好的,如果我们把弗莱彻和许老的两个版本进行对比的话

不难发现

弗莱彻更多地是体会到了原诗的空寂、空灵的意境

以及诗人性情中逍遥飘逸的一面

所以他的译文给人一种淡泊明志、悠然见南山的清新感

像是一幅水墨山水,让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而许老则更了解李白那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狂放性情

因而他的译文也体现了诗人性情中享受人生、快意抒情的积极面向

特别是拟人化的翻译

更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

所以,对于古诗词的翻译

既然昔人已做古

那么在翻译中难免会根据译者的理解进行部分的再创作

而这种创作,有时候也不失为佳作

好的,在今天分享的古诗英译版本中

我们学到了几个重要而且常用的翻译技巧

一个就是中译英的减词(omission)和词义融合(merge)

在中文当中

有时会用多个词进行反复性的、同义的表达

在翻译为英语的时候可以做适当的省略

另一个是中译英的增词(addition)

中文当中省略的一些元素,特别是主语等

在翻译为英语时,为了保持英语的语法结构

就要进行适当的补译

同时,对于一词多义的现象

我们要根据对原文的理解

选择合适的词译出

这些翻译的技巧

非常有协助

大家也可以学着在本人的翻译当中灵活运用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关注吴迪训诂,获得更多有关言语的新鲜知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