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之事,有时不免太过蹊跷。隔着3000多年的光阴,让今人考据古人,无论是怎样的功力,面对同一个字,或同一个器,乃至同一个人名,都会生发出各种千奇百怪的奇葩答案也是自然。现实如此,想象如此,现实加想象当然也是如此。
无疑,从上世纪50年代地处江南的镇江“宜侯夨簋”问世 “宜侯夨”,到70年代地处陕西宝鸡的“~”(说明,此字为弓偏旁加鱼部)伯墓地里的“夨中”戈,这个频频出现的“夨”字令不断在苦苦探究“泰伯奔吴”的史学家们再度陷入“想入非非”之境。无论是殷商人的“甲乙丙丁”的天干起名习俗,还是周人“伯仲叔季”等之乎者也的起名习俗,这个“夨”字遭到追捧的狂热不亚于当下各种“小鲜肉”的名气。从人名,到族名,再到国名。当然,按照商周 “国以地名,氏族也依地名” 的惯例,现实上,人名,诸侯名,地名,很多时候,已经混为一谈。
“
“夨”字正是,“夨国” 也是。这个名不经传的关中小国,其活跃程度令人瞠目。从晚清年间出土的“夨人盘”,到70年代后期陕西陇县、宝鸡一带频频出现带“夨”字的青铜器系列,亮瞎了世人的眼球。听说,截至目前为止,有关“夨”器,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9件,还有文字不甚明确或者没有的10件,假如再加上牵涉到“夨”名的青铜器,林林总总,高达20多件。而且听说在晚清以及民国期间日本人入侵咱天朝的时候,还有无以计数被列强偷盗出境的文物。自此,这个大多数人原以为偏居一隅的小国已然超越了后期什么“霸”什么“雄”的名气而令世人注目。
“夨”主是谁?是姬姓夨周章?还是殷商留下的同是姬姓的另外古国君主?一时间,众说纷纭,扑朔迷离。至多,在50年代,史学界的大咖们是毫无疑问地认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夨”。但热闹的是,到了70年代,关于这两个“夨”,让很多人轰轰烈烈挣扎而不得自拔。
但很快,通过对“夨国”一系列动作分析,部分史学界大咖们又回到了当年的判断:这个“夨”不是“宜侯夨”,这个国也不是古吴国,而是一个伴随着西周王朝始末的一个殷商古国。只是,在“夨国”的姓氏上依旧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说是姬姓,有说是姜姓,也有说是“~”姓(说明,此字是女偏旁加云部)。
最先进入史学家们视线的是清朝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的“散氏盘”,也有人称之为“夨人盘”。这个盘命运多舛,在民间、宫廷之间来来往往,1949年又随着国民政府迁往台湾的散氏盘,今天还安置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个盘也因为其铭文内容的丰富和字体的审美特征之“拙”被列为“晚清四大国宝”。但遗憾的是,在百度条目上以及70年代后期很多人的解读上,都是说了一个关于陕西关中两个小国之间“争田还田并且盟誓”的故事。故事的配角是“夨国”和他的邻居“散国”。其中,王国维先生推究出这个“散”就是古诗词中常常是铁马秋风的“大散关”。
现实上,这完全不是“夨国”和“散国”争田的故事,而是“夨国”凭仗本人在当世诸侯国中的威望,秉公执法维护公道的一件美事。为此,我特别感动于已故史学家张筱衡治学的严谨态度。可惜,在我写作此文想收集更多关于张先生材料的时候,除了有学者引用他的《散盘考释》信息外,百度上面竟然没有找到先生的条目。正是源于先生的严谨细致,在考释“散氏盘”故事的时候,将西周早年关中的那些名不见经传的灿若星斗的小国有了一个清晰而详细的解读,包括后来被周文王断过公案的“古虞国”和“古芮国”。也正是在厘清这些小国的基础上,我们才得以清晰地了解了这段几乎被大多数误读经年几近消失的公案。
这个“夨国”,正是在殷商末年西周晚期活跃在关中大地上的一方小诸侯盟主。他的主人不是后来被武王分封的“宜侯夨”,而是一个有着本人“从弱小,到崛起,到衰亡”存亡历程的古代方国。巅峰时刻,那些四周小国纷纷依附,踌躇满志的“夨王”才得以从容而公平地断了这桩“争田还田”的公案。
当然,这还不是藉此判断《宜侯 “夨”不是<夨国>的“夨”》的全部理由。眼下,咱先宕开一笔,先听我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夨国”和“散国”故事。欲知后事,敬请期待下期----《“夨王”巧断争田案》。
文图/龚舒琴
>>>往期【闲说宜文化】<<<
编辑丨太阳雨 主编丨洪溪小子 审核丨红尘摆渡人
业务电话:15952873399(同微信)
爆料热线:18652800291(同微信)
长按、关注
Hello
我是你们的新伙伴!
大港微友圈
大港信息港旗下公众号
第一时间与您分享身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