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文化和工艺美学
与中国春节相碰撞时
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思考?
正值农历壬寅虎年
嘉人将以不同以往的、沉静的姿势
在为期七天的春节假期中
每天分享生活中的文化与设计价值
用思考承袭中国年的精神和艺术
春节第一期内容,我们借虎年初一的今天,回顾部分历史中虎年诞生的设计,以此了解现代世界的设计本质,探究设计言语之轨迹。当我们真正和美的事物交流时,才能反映出我们情感和文化价值。
Thomas Heatherwick(托马斯·赫斯维克)出生于1971年,在曼彻斯特工艺学校学习三维设计后进入皇家艺术学校,1994年毕业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托马斯·赫斯维克曾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英国当代最具创意奇才”的建筑师,36岁时就获得具有“工程技术界奥斯卡”之称的“菲利普亲王设计奖”,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皇家工业设计师。2010年荣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莱伯金建筑奖(Lubetkin Prize)。
“我想孩子们总是很有创意,只是我比较侥幸,从来没有人让我停止,从来没有人对我说现在你应该变成一个成年人了。”——Thomas Heatherwick
2010年,托马斯·赫斯维克的著名作品——上海世博会英国馆标志性建筑“种子圣殿”正式向人们展现。展馆外形由约6万只纤细的通明亚克力‘触须’组成,向外伸展,随风摇曳。
“我希望人们在看外表的时候就开始猎奇,那是什么?值得我排队去看吗?当你白天走进去时,是全然没有人造光源的,也没有喧闹的电影,很安静,6万颗种子的效果一定也是震撼人心、引人思考的。”
6万根通明的亚克力杆,每根底部都装有不同的种子,当风吹过的时候,种子会随风摇曳,组成光影间神奇的变幻。
出生于意大利设计师、建筑师 Gaetano Pesce,在威尼斯建筑大学学习建筑学,并进入了威尼斯工业设计学院。他次要从事活动和系列艺术领域的研究,设计范围包括剧院电影院中作为表现手段的照明、运动和音响。自1962年起,他不断从事设计、新材料和特殊空间实验工作。1971年,他与BracciodiFerro合作(Cassina集团),创作了很多实验性作品(如Moloch台灯(1971年),可吹胀显示内涵和雕饰内容)。
1986年为 Cassina 设计的 Feltri 椅是 Pesce 对合成材质的细致思考,也阐释了生活偶然对艺术创作的哺育。他采用树脂渗透方法,将精确剪裁的厚毛毡以不同的时长浸泡于液体树脂中。因浸泡时间不同,座椅也不再单调成形:上部好似打开的衣领,下部则是坚实的基座。
作品的灵感源于多年前中国香港一个寻常的雨天街头——“我看到地上有一块浸在水里的毡子,产生了用环氧树脂代替水的想法。环氧树脂被毛毡吸收后,变得坚硬,构成了一个潜在的物体框架,这就是后来的 Feltri。”
Gaetano Pesce,Feltri Chair,1986 © Gaetano Pesce
Gianfranco Frattin于1926年5月15日出世在意大利帕多瓦。1953年他毕业于米兰理工学院建筑系并加入Gio Ponti工作室。1954年初,他开始为Cesare Cassina工作,并遭到青睐成为领军人物。
意大利设计黄金时代的先驱——Gianfranco Frattini
Gianfranco Frattin的作品 Kyoto正是设计构思与精深工艺之间交汇的完满表达。70年代初,在前往日本研究当地手工艺大师作品的一次旅行中,Gianfranco Frattini与木匠大师Pierluigi Ghianda共同拜访京都的工艺店铺,二人随即成为朋友与合作伙伴。遭到当地加工技术与美学的启发,他设计出一种榫接工艺,之后发展出同名桌子Kyoto,并于1974年开始投产。
全新黑色饰面取自Frattini与橱柜制造商一起设计的原始版本,在榉木实木结构上涂刷黑色开孔漆,黑色令作品呈现出愈加图形化和现代化的设计,线条构成方形编织,交错式支柱腿可随意定位,顶部被漆成哑光红色,突出了珍贵榫接工艺的完满。
作品Kyoto是米兰三年展设计博物馆的永世馆藏。
弗兰克·奥尔巴赫(Frank Auerbach),英国当代艺术领军人物,1931年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弗兰克·奥尔巴赫的作品深受巴黎画派表现主义大师苏丁的影响,无形的机理、无形的力量深沉地相互交错,使画面色彩、机理愈加饱和丰富,既有凝重的稳固感又有笔触之间揉搓拉起的运动感,视觉效果极其强烈。
“艺术就是忘记自我,根据天性举动,人们不断地变化与老去,记录正在进行中的事物是一件动人的事情”——Frank Auerbach
传统是艺术源头的活水,它既是老师又是榜样。奥尔巴赫就是不断地从传统和当代画家作品中去汲取养分,逐步地构成并丰富了本人的绘画风格和技巧。在他的作品中,画面颜料厚积,呈现出滴淌、拖拽、扫抹的或柔和或尖锐之效果,把颜料本身的色彩美、肌理美和可塑性发挥到了极致。
奥尔巴赫1962年的作品《E.O.W.窥入焰心II》,颜色层层堆积,色彩流转使画面构成近乎雕塑的质感。画面没无情节,没有写实,没有表现自我,而只要传达出人物的本真之“美”。正是这种本真之美,使他能够在1986年威尼斯双年展上,获得了金狮奖,骄傲地站上了当代艺术家之最前列。
《E.O.W.窥入焰心II》
(E.O.W looking into the Fire II,1962)
木板油画,45.7 x 40.6cm
1922年,皮埃尔·让那雷(Pierre Jeanneret)正式开始在巴黎塞夫勒街35号的工作室与勒·柯布西耶合作。从那时起,这两个名字将永远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上。
时至今日,当我们说起他们的经典设计——昌迪加尔椅时,仍然绕不过把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而皮埃尔·让那雷虽然共同和柯布西耶执行过许多项目,但总是位居幕后,极为谦逊。在许多建筑师或珍藏家的空间内,很常看到其家具作品。
皮埃尔·让那雷和柯布西耶在探讨昌迪加尔项目
1950年,Chandigarh Chair与昌迪加尔城市一同被创造出来。在那时,印度人向来有席地而坐的习惯,当年设计昌迪加尔椅系列家具出发点便是“让昌迪加尔的市民有椅子可坐”。
几十年后,时间还原了匠心设计的价值,昌迪加尔椅回到当代的空间,利于防潮防虫的缅甸柚木、透气性良好的藤编、结实耐用的 V 型腿,温暖的外型,在众多设计师、建筑师的作品中出现。
现代设计师们所设计的昌迪加尔椅
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年在瑞士出生,于1922年移居法国巴黎,初次接触到现代派,此后并不断在巴黎生活、创作,直至1966年辞世。
“人们通常把分离的事物整合在一起同时观察。但是如果我观察你,需要你不断的退后,将我们之间拉开一段空间。直到相隔一条街道的距离,我终于能够将完整的你纳入我的画框之中,但是同时我也感遭到你四周的空间持续涌入我的视线将你无情的压缩。这种思想从未离开过我,这不是思考如何去创作雕塑,而是通过观察雕塑般的去思考空间。”
——阿尔伯特·贾科梅蒂
摄影师 Henri Cartier-Bresson 镜头下的贾科梅蒂
1926-1927年,贾科梅蒂创作《匙形女人》,积极回应着立体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匙形女人》是一件正面化了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其艺术特征显然是受原始图腾的影响,它反映了对原始艺术和史前艺术的认识与深化。这件作品体现了画家对创造方式的尝试,这是一种人形容貌的完全笼统的形体,并具有一种强烈的幽默色彩。
它几乎没有细部的刻画,但依然汇入了迷惘的冷漠的气氛。由于其鲜明的个性与特点,把作品的内蕴指向了某种空虚,在特定的条件下留下的只是孤单。
《匙形女人》的外部外型是一位形体颇似钥匙的女人的意味性抽象。
最初
让我们在壬寅虎年
再次回望已经诞生于黄金年代
历久弥新的设计
以虎之力
感受设计史上“传达”与“记录”之道
上一篇:陈昂诗歌中那些半句封神的诗句1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