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编成于春秋时代,听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起点,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分为大雅小雅。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对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学史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方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言语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逃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原文宾之初筵1,左右秩秩2。
笾豆有楚3,肴核维旅4。
酒既和旨5,饮酒孔偕6。
钟鼓既设,举醻逸逸7。
大侯既抗8,弓矢斯张。
射夫既同9,献尔发功10。
发彼有的11,以祈尔爵12。
籥舞笙鼓13,乐既和奏。
烝衎烈祖14,以洽百礼15。
百礼既至,有壬有林16。
锡尔纯嘏17,子孙其湛18。
其湛曰乐,各奏尔能19。
宾载手仇20,室人入又21。
酌彼康爵22,以奏尔时23。
宾之初筵,温温其恭。
其未醉止24,威仪反反25。
曰既醉止26,威仪幡幡27。
舍其坐迁28,屡舞僊僊29。
其未醉止,威仪抑抑30。
曰既醉止,威仪怭怭31。
是曰既醉,不知其秩32。
宾既醉止,载号载呶33。
乱我笾豆,屡舞僛僛34。
是曰既醉,不知其邮35。
侧弁之俄36,屡舞傞傞37。
既醉而出,并受其福。
醉而不出,是谓伐德38。
饮酒孔嘉,维其令仪39。
凡此饮酒,或醉或否。
既立之监40,或佐之史41。
彼醉不臧42,不醉反耻。
式勿从谓43,无俾大怠44。
匪言勿言45,匪由勿语46。
由醉之言,俾出童羖47。
三爵不识48,矧敢多又49。
词语解释1.初筵:宾客初入席时。筵,铺在地上的竹席。
2.左右:席位东西,主人在东,客人在西。秩秩:有序之貌。
3.笾(biān)豆:古代食器礼器。笾,竹制,盛瓜果干脯等;豆,木制或陶制,也有铜制的,盛鱼肉虀酱等,供宴会祭祀用。有楚:即"楚楚",陈列之貌。
4.肴核:肴为豆中所装的食品,核为笾中所装的食品。旅:陈放。
5.和旨:醇和甜美。
6.孔:很。偕:通"皆",遍。
7.醻(chóu):同"酬"。举醻,举杯。逸逸:义同"绎绎",连续不断。
8.大侯:射箭用的大靶子,用虎、熊、豹三种皮制成。一般的侯也有用布制的。抗:高挂。
9.射夫:射手。
10.发功:发箭射击的功夫。
11.有:语助词。的:侯的中心,即靶心,也常指靶子。
是求射中而让别人饮罚酒之意。
13.籥(yuè)舞:执籥而舞。籥是一种竹制管乐器,据考形如排箫。
14.烝:进。衎(kàn):文娱。
15.洽:使和洽,指配合。
16.有壬:即"壬壬",礼大之貌。有林:即"林林",礼多之貌。
17.锡:赐。纯嘏(ɡǔ):大福。
18.湛(dān):和乐。
19.奏:进献。
20.载:则,便。手:取,择。仇:匹,指对手。
21.室人:主人。入又:又入,指主人亦随宾客入射以耦宾,即耦射。
22.康爵:空杯。
23.时:射中的宾客。
24.止:语气助词。
25.反反:谨慎凝重。
26.曰:语助词。
27.幡幡:轻浮无威仪之貌。
28.舍:放弃。坐:同"座",座位。
29.僊(qiān)僊:同"跹跹",飞舞貌。
30.抑抑:意思与前文"反反"大致相同而有所递进,见注25。
31.怭(bì)怭:意思与前文"幡幡"大致相同而有所递进,见注27。
32.秩:常规。
33.号:大声乱叫。呶(náo):喧哗不止。
34.僛(qī)僛:身体歪斜倾倒之貌。
35.邮:通"尤",过失。
36.弁(biàn):皮帽。俄:倾斜不正。
37.傞(suō)傞:醉舞不止貌。
38.伐德:败德。
39.令仪:美好的仪表礼节。
40.监:酒监,宴会上监督礼仪的官。
41.史:酒史,记录饮酒时言行的官员。燕饮之礼必设监,不一定设史。
42.臧:好。
43.式:发语词。勿从谓: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尔雅·释诂》:‘渭,勤也。’勤为勤劳之勤,亦为相劝勉之勤。‘勿从谓’者,勿从而劝勤之,使更饮也。"
44.俾:使。大怠:太轻慢失礼。
45.匪言:指不该问话。
46.匪由:指不合法道的话。
47.童羖(ɡǔ):没角的公山羊。
48.三爵:《礼记·玉藻》:"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孔颖达疏引《春秋传》:"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49.矧(shěn):何况。又:"侑"之假借,劝酒。
译文宾客来到初入席,主客列坐分东西。
食器放置很划一,鱼肉瓜果摆那里。
既然好酒甘又醇,满座宾客快喝起。
钟鼓已经架设好,举杯敬酒不停息。
大靶已经张挂好,整理弓箭尽射礼。
射手已经集合好,请献你们妙射技。
发箭射中那靶心,你饮罚酒我暗喜。
持籥欢舞笙鼓奏,音乐和谐声调柔。
进献乐舞娱祖宗,礼数周到情意厚。
各种礼节都已尽,盛大丰富说不够。
神灵爱你赐洪福,子孙安享乐悠悠。
和乐愉快喜气扬,各显本领莫保守。
宾客选人互较量,主人又入陪在后。
斟酒装满那空杯,献给中的那射手。
宾客来齐初开宴,温良恭谨堪赞赏。
他们还没喝醉时,威严严肃自非凡。
他们都已喝醉时,威严严肃全不见。
离开座位乱跑动,左摇右晃舞蹁跹。
他们还没喝醉时,严肃威严皆可观。
他们都已喝醉时,严肃威严尽荡然。
因为大醉现丑态,不知规矩全紊乱。
宾客已经醉满堂,又叫喊来又吵嚷。
把我食器全弄乱,左摇右晃舞踉跄。
因为大醉现丑态,不知过错真荒唐。
皮帽歪斜在头顶,左摇右晃舞癫狂。
如果醉了便离席,主客托福两无伤。
如果醉了不退出,这叫败德留坏样。
喝酒原为大好事,只是仪态要端庄。
所有这种喝酒人,一些醉倒一些醒。
已设酒监来督察,又设酒史来戒警。
那些醉的虽不好,不醉反而愧在心。
莫再跟着去劝酒,莫使轻慢太任性。
不该发问别开言,不合法道别出声。
依着醉后说胡话,没角公羊哪里寻。
不懂饮礼限三杯,怎敢劝他再满斟?[1]
赏析这是《小雅》中篇幅之长仅次于《节南山之什·正月》和《谷风之什·楚茨》的一首诗。《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引韩诗云:“卫武公饮酒悔过也。”(朱熹《诗集传》引此作《韩诗序》)又《易林·大壮之家人》云:“举觞饮酒,未得至口。侧弁醉讻,拔剑斫怒。武公作悔。”则齐诗之说与韩诗同。宋朱熹以为“按此诗义,与《大雅·抑》戒相类,必武公自悔之作。当从韩(诗)义”(《诗集传》)。方玉润《诗经原始》则以为“二说实相通”,谓幽王时国政荒废,君臣沉湎于酒,武公入为王卿士,难免与宴,见其非礼,未敢直谏,“只好作悔过用以自警,使王闻之,或以稍正其失”;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从之,极是。
读本诗,第一个印象是章法结构非常严谨。这不只是指它全部五章每章均十四句,且都是标准的四字句;更是指它章节之间内在组织上的精妙。诗内容大致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两章写合乎礼制的酒宴,第二部分两章写违背礼制的酒宴,两者同以“宾之初筵”一句起头,而所描述的喝酒场面却大相径庭,暴显露理想形态与现实境况的尖锐矛盾。第三部分为末章,是总结性的言辞,连用“不”、“勿”、“无”、“匪”、“矧敢”等表示否定义的词集中凸现否定意蕴。各部分之间起承转合脉络极其分明。第二个印象是诗人的写作技巧非常高明。诗人之意实在“刺”,前两章却用“美”为“刺”作映衬,使丑恶的事物在与美好的事物的对比中更显出其丑恶,欲抑先扬,跌宕有致。而诗人的“刺”即便是在最重要的第三、第四两章中,也并不剑拔弩张,疾言厉色,只是反覆直陈醉酒之态以为警诫,除了烂醉后手舞足蹈的姿态不惜重言之以外,“载号载呶”、“乱我笾豆”、“侧弁之俄”写醉汉吵吵嚷嚷、弄乱东西、衣冠不正,也都抓住了特征。并且,诗人还善于通过“既醉而出,并受其福”之类的委婉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之类的戏谑语,来作“绵里针”式的点染。借抽象说话,实招就是高招。当然,笔者无意说此诗没有正面的说理成分,末章就次要是说理,但毕竟使读者对酗酒的害处深感悚惕的还是那些描写醉态的句子。
诗人技巧上的高明之处,在具体的修辞上,也得到充分的表现,除了消极修辞外,积极修辞更是丰富多彩。“左右秩秩”、“举醻逸逸”、“温温其恭”、“威仪反反”、“威仪幡幡”、“屡舞僊僊”、“威仪抑抑”、“威仪怭怭”、“屡舞僛僛”、“屡舞傞傞”,这是叠字修辞格的运用,频度之高,在整部《诗经》中似乎也不多见,那种奇佳的摹态效果,令人叹服。“笾豆有楚,肴核维旅”、“既立之监,又佐之史”,则是非常标准的对偶修辞格。“宾之初筵”、“其未醉止”、“曰既醉止”、“是曰既醉”等句都同章或隔章、邻章反复一次,是反复修辞格,而由其反复所产生的效应则不同。如上文所说“宾之初筵”的反复意在引出对比。但“其未醉止”、“曰既醉止”的反复,则既与从“威仪反反”、“威仪幡幡”到“威仪抑抑”、“威仪怭怭”的递进紧扣,又有“其未醉止”一组反复与“曰既醉止”一组反复的两层对比,从中更可见出结构的精整。而“是曰既醉”的隔章反复,所起作用是将第三、第四这最重要的两章直接串联起来。还有一种《诗经》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格——顶针,此诗也有两例,即“以洽百礼”之后接以“百礼即至”,“子孙其湛”之后接以“其湛曰乐”。这两个顶针修辞在同章中仅隔两句,相距很近,显然也是诗人为加重语气而作的刻意安排。另外,“钟鼓既设,举醻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这一段又是排比句,且两句一换韵,有很强的节拍感。
中国灿烂的饮食文化中,酒文化和茶文化大约是最引人瞩目的,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几乎可说是华夏文明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酒文化如此发达,酒文学在中国的肇始自然也很早。陈子展《诗经直解》说:“关于酒文学,《周书·酒诰》之笔,《宾之初筵》之诗,自是古典杰作。厥后扬雄《酒箴》、刘伶《酒德颂》、杜甫《饮中八仙歌》,虽是小品短篇,亦皆名作。但论艺术性与思想性兼而有之,仍推《宾之初筵》为首创杰作。”此可谓不刊之论。至于此诗在后世的社会影响,从明黄榆《双槐岁钞》所录汪广洋《奉旨讲宾之初筵叙》文中讲的一件事很可以得到证明。据汪广洋说,明太祖朱元璋在听了他讲解《宾之初筵》一诗后,大为感动,命令缮写几十本颁赐朝中文武官员,让他们悬挂在府第的厅堂上,以为警戒。陈子展在转述此事后,认为朱元璋“厥后大戮功臣,纵酒败度,亦当是一种口实”(同上),则《宾之初筵》一诗的影响亦大矣。——自然,这与此诗的文学价值已没什么关系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