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诗经·陈风·月出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 佼人懰兮。舒忧受兮。

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 佼人燎兮。舒夭绍兮。 劳心惨兮!

正文

皎:月光洁白明亮。

佼:同“姣”,美好。“佼人”即美人。

僚:同“燎”,娇美。

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

窈纠:与第二、三章的“忧受”、“夭绍”,皆描述女子行走时体态的曲线美。

劳心:忧心。

悄:忧虑

皓:洁白明亮状。

懰:娇美。

慅:心神不宁。

照:明亮貌。

燎:明。

惨:当为“懆(cǎo)”,焦躁。

【译文一】

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月亮出来多洁白,美人仪容真姣好。身姿窈窕步舒缓,让我思念心忧虑

月亮出来光普照,美人仪容真美好。身姿窈窕步优美,让我思念心烦躁。

【译文二】

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明丽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

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

【赏析】

自古以来,月光就是美好的意味,人们用它来代表美好的人物、事物、时辰、场景、愿望等,甚至为其编造出美好的神话故事,其皎洁、清明、澄澈,让无数的人心生向往。

月下的迷离,相思的难过,这一无数次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追根溯源,便是这一首《月出》。

诗作的题目,月出”一词,交代了诗人活动的背景和时间奥秘感和朦胧感潜藏其中,宛如幽幽现出真容的月儿,就是那位狡黠多情的美人。

诗作以对月色的描摹开端,“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反复的回环中,营建出一幅愈来愈明亮的画面。“皎”,突出月光的明净无瑕,“皓”,突出月光的明亮广阔,“照”则是重点凸显其光线充足,普照大地,把世间的一切都浸润在那一片优美里。反映了作者的相思程度,随着月光越来越亮,变得愈来愈深。

以月光作为背景,愈加衬托出女子倩影的秀美。接下来,作者构织出一幅别样的美景:月光朦胧下,一个线条优美的女子在慢慢起步,几分奥秘,几分忧虑,月白和白衣共舞,清辉和素颜映托,让人无限动容。

作者在每章的开端描摹完撩人的月色之后,第二句直接写伊人的外部形状“僚”、“恻”、“燎”,极尽反映出其美丽的容貌,婀娜的体态;

第三句写伊人苗条的身段,娴雅的举止,“窈纠”、“忧受”、“天绍”,三组连绵词,显现出其身材苗条、秀美,行步时摇曳生姿,从容不迫,雍容大方

最初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怪兮”、“劳心惨兮”,则是作者将笔触转向本身,因爱慕伊人,作者变得心神不安、焦虑愁苦、烦闷异常

诗人对女子可能是一见钟情,也可能是相知已久,但因为某些外在阻力,或单单是因为自大,迟迟不敢对其表白心中所想。

诗人愈赞誉其美好,就愈是障碍本人表白的可能,女子愈姣美,构成了严重的可望不可即的距离感,因而令他愈加忧虑。作者方知本人思念之切,几近成痴,于是,便作了这首经典的《月出》。

“月下美人”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审美中,逐步成为了经典,而《月出》一诗,可谓这一经典的鼻祖,它使得《诗经》中的月亮,从一开始就染上了相思的色彩。

受《月出》的影响,后世出现了很多“望月”主题的诗。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杜甫的《月夜》等,皆是此类的佳作。

【附:】

杜甫《月夜》

参考材料

百度文库——《诗经·月出》

古诗文网——《诗经·月出》

线装书局——《诗经》

中国华侨出版社——《诗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