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寿阳妆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杨亿是“西昆体”诗的代表作家,往往以堆砌辞藻,玩弄典故为能,这首词也运用了一些书卷和典故,却能“体认着题,融化不涩”(张炎《词源·用事》),因而词章秀丽,意趣典雅,给人以很好的艺术享受。
词的上片写梅占春光,梅迎雪放,从梅的这些特点生发出无限的情思。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这首词前三句是说,江南早春时节,层云惨淡,水面烟雾蒙蒙,村前漫天飞雪。
前三句,是写江南春早,使人最先感到春的气味的是迎着冰雪而开的早梅。在这里,词人既没有点破梅,又没有刻画梅,却从“水昏云淡”中,前村飞雪中,烘托出梅的“冰姿玉态”来。在雪里寻梅,从梅花那里得到春的信息,前人在诗词中已经有了充分的表现,但词人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借神与水,借色与云,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又从前人的诗句中脱化出来,乍看了无痕迹,细玩又有浓厚的书卷气味。
“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上片后面三句是说,千寻高的梅岭上梅花怒放,折下一枝,寄给千里之外的不归人。
“千寻翠岭,一枝芳艳”两个对句,整炼工巧,流动脱化,给人以芳润妩媚的艺术感受。“翠岭”,指位于粤、赣交界处的梅岭,据传张九龄为相,令人开凿新路,沿途植梅,故有是称。
下片写梅的美,是上片“一枝芳艳”的进一步描绘。并从风雨摧残中引起词人的难过和伤感,使人感到别有寄托蕴于其内。
“寿阳妆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下片前三句是说,当年,寿阳公主额上的梅花妆,精致高雅,衬托出她天生丽质、冰清玉洁。
“寿阳妆罢”,用寿阳公主梅落额上的故事。词人接着用“冰姿玉态”、自然天真作进一步的刻画,实处间以虚意,死处参以活语,就愈加光彩百倍,把梅都写活了。“的的”,是明明白白的意思;“天真”,是自然本色的意思。词人把它用到这里,就是说梅花的姿势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浓艳,是自然赋予它的特性。
“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末两句是说,可是风雨无情,致使落英绚丽,更让人难以忍耐的是,耳边传来幽怨的笛声,令人痛断肝肠。
可是,像梅花这样的“冰姿玉态”,高风亮节,也要遭到风雨的摧残,这就从物态的刻画上开辟出来,别有寄托了。“等闲风雨”,正因为寄托了词人的升沉之感,在芳菲缠绵之中,具沉郁顿挫之致,非一般拟声摹形的咏物词可比。词人在这里用一个“又”字表示本人同样在人生旅途上历经风波;又用了“等闲”两字来表白其遭到摧残的“平白无故”。“更忍向、笛中闻”,是以情语作结,辞尽意远,真味无穷。词人是在风雨纷纷的现实中,感到名花零落的悲哀,在悠扬的笛声中,不忍听到《梅花落》的曲调,从而抒发其别有怀抱的感慨,深婉委婉,工于运意,借物言情,即景发感,形成了若即若离,似而不似的艺术境界。
附录《少年游》杨亿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寿阳妆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正文
⑴少年游:词牌名。
⑵千寻:描述极高或极长。古以八尺为一寻。翠岭:指位于粤、赣交界处的梅岭。据传张九龄为相,令人开凿新路,沿途植梅,故有是称。
⑶迢递:遥远貌。
⑷寿阳妆罢:唐韩鄂《岁华纪丽·人日梅花妆》云: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已经睡在含章殿的檐下,梅花落到她的额上,成五出之花,怎样拂拭也留着花的印痕,宫中争相摹仿,于是有所谓梅花妆。
⑸的的:古时女子的一种装饰。译文
江南早春时节,层云惨淡,水面烟雾蒙蒙,村前漫天飞雪。千寻高的梅岭上梅花怒放,折下一枝,寄给千里之外的不归人。
当年,寿阳公主额上的梅花妆,精致高雅,衬托出她天生丽质、冰清玉洁。可是风雨无情,致使落英绚丽。更让人难以忍耐的是,耳边传来幽怨的笛声,令人痛断肝肠。上一篇:古诗词内容在抖音受热捧,相关视频一年播放178亿次1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