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七十一篇小古文——《老子》1。赶快开始学习吧!
【爱上小古文 讲义】
第71课 老子1 讲义
能力练习一——翻译句子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分)
2、夫唯不争,故无尤。(2分)
能力联系二——加标点
上 善 若 水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处 众 人 之 所 恶 故 几 于 道 居 善 地 心 善 渊 与 善 仁 言 善 信 政 善 治 事 善 能 动 善 时 夫 唯 不 争 故 无 尤
(答案见第2页)
练习一答案:
1、“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不是永久不变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来命名,那就不是永久不变的名称。
2、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
练习二答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不是永久不变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来命名,那就不是永久不变的名称。用无来命名天地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以说是很幽静的。幽静又幽静,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拓展阅读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当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全文共5284字,因而《老子》又叫《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本人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斗,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进修。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珍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抢夺霸主地位,和平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一直”,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本人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拓展阅读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翻译:
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恪守信誉,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
举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
文言文启蒙之爱上小古文63
文言文启蒙之爱上小古文48
文言文启蒙之爱上小古文40
文言文启蒙之爱上小古文25
文言启蒙之爱上小古文17
上一篇:中国经典古文100篇原文及译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