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李白·浮云整天行
唐 杜甫
浮云整天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一、杜诗详注:
1、要须得君意,今《世说新语》原文如下:樂令善於清言,而不長於手筆。將讓河南尹,請潘岳為表。潘云:「可作耳,要當得君意。」樂為述己所以為讓,標位二百許語,潘直取錯綜,便成名筆。時人鹹云:「若樂不假潘之文,潘不取樂之旨,則無以成斯矣。」
其所见不知为何本。
2、晋僧张奴 《歌》:高僧传·杯度: 時有外國道人名僧佉吒。寄都下長干寺住。有客僧僧悟者。與吒同房宿。於窓隙中見吒取寺剎捧之入雲然後將下。悟不敢言。但深加敬仰。時有一人姓張名奴。不知何許人。不甚見食而常自肥悅。冬夏常著單布衣。佉吒在路行見張奴。欣然而笑。佉吒曰。吾東見蔡肫。南訊馬生。北遇王年。今欲就杯度。乃與子相見耶。張奴乃題槐樹而歌曰。濛濛大象內。照曜實顯彰。何事迷昏子。縱惑自招殃。樂所少人往。苦道若翻囊。不有松栢操。何用擬風霜。閑預紫烟表。長歌出昊蒼。澄靈無色外。應見有緣鄉。歲曜毘漢后。辰麗輔殷王。伊余非二仙。晦迹於九方。亦見流俗子。觸眼致酸傷。略謠觀有念。寧曰盡矜章。佉吒曰。前見先生禪思幽岫。一坐百齡。大悲熏心。靖念枯骨。亦題頌曰。悠悠世事。或滋損益。使欲塵神。橫生悅懌。惟此愚人。淵覺先見。思形浮沫。矚影遄電。累躓聲華。蔑醜章弁。視色悟空。翫物傷變。捨紛絕有。斷習除戀。青條曲蔭。白茅以薦。依畦啜麻。隣崖飲洊。慧定計照。妙真曰眷。慈悲有增。深想無倦。言竟各去。爾後月日不復見此二人。傳者云。將僧悟共之南岳不及。張奴與杯度相見。甚有所敘。人所不解。
这个文我有些理解不透,次要是最初的几句,大致看出来是说杯度之灵异。但是从张奴的整首诗来讲,其人应非僧人。所以说这里晋僧张奴过于武断了。
3、所选贾谊传,四库全书作犹度江河。船同舩。
4、潘岳即潘安,这白首同所归可谓一语成谶。其实选卓文君《白头吟》:白首不相离亦可。
5、谢惠连《秋怀》,《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作:平生无志意。当是。因为本来就是解释文中的平生的,感觉是印刷问题。这里也可以选《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来解。
6、何时见斯人,应出自阮籍《咏怀诗》,原诗如下:【六十二】平昼整衣冠。思见客与宾。宾客者谁子。倐忽若飞尘。裳衣佩云气。言语究灵神。须臾相背弃。何时见斯人。
7、古五杂俎诗:五杂俎,冈头草,往复还,车马道,不获已,人将老。就目前材料来看,并非蔡邕所作。需要更多材料!
8、最初一句是真懂李白。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几乎就是说尽李白一生。当然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至于李白能否真的如此,只要他本人晓得了。
9、最初关于李白之死一说,可见人云亦云之威力。我小时也不断认为李白真是捉月溺死的。
二、注疏:
1、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复返。此出自《行行重行行》,应为游子不顾返。《诗经小雅》:顾我复我。虽二者意思相近,但是并不通用。
2、难过情意亲,《鲍参军集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均做:难过忆情亲。
3、梦君结同心,比翼游北林。出自傅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篇)。汉乐府原作开头二句是“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三、金注:
四、陈婉俊注:
1、局促注不妥,原文为局趣。虽意思相同,但终归不同。
2、失坠注不妥,这里的失坠其实就是本意,所注不通。
喻守真注:上一篇:自古至今唐诗选本众多,为什么只需《唐诗三百首》最流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