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之《清明》教学设计
课题:
《清明》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教材第三单元第一课中的第二首诗。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明过节,孤身行路的感受和心情,用十分平白的言语,流畅自若地描绘出生动、感人的情景。但这首诗没有明确的引见 “清明”这一节日的来历、习俗等内容,在教学中应有补充和拓展,让学生能全面地了解这一节日,并喜爱我国的传统文化。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对二十四节气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所以本课的教学要在晓得节气的时间、习俗之上有更多的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兴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到丰富积累的目的。这首古诗文字浅显易懂,对于古诗的意思学生能够通过自读自悟的方式理解。所以本节课重点应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变化,从诗人的经历中明白生活的道理。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6个生字,指点书写“欲”“牧”“魂”。
2.读懂古诗,能叙述古诗描述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古诗了解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
2.通过引导、探究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诗人的心情变化中明白生活中遇到困难应积极应对的道理。
2.了解“清明”这一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喜爱我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心情的变化。
2.了解“清明节”的来历、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心情变化,明白生活道理。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朗读指点法。
学法:读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预备:
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清明”:
1.同学们喜欢过节吗?
2.中国人特别注重节日,一些节日流传了千百年,有着独特的节日习俗和文化内涵,这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你都晓得哪些传统节日呢?
3.老师按照时间顺序,将我国的传统节日罗列出来,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4.有一个传统节日非常特殊,它既是节日,也是节气,你们晓得它是哪个节日吗?(板书:清明)
5.清明是24节气当中的第五个节气。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他们观察了大自然的变化,发现清明前后总会下雨。这场春雨对农作物有很大的好处,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对于自然界的万物来讲,这场春雨过后,草更绿了,树叶更茂密了,万物葱翠,春色将愈加生机盎然,甚至这场雨都预示着来年的好收成。所以古人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清明作为春祭大节,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经构成。人们在这一天要和家人团聚,一起祭祀祖先。这时候,春和景明。人们经历了一个严冬的束缚,祭祖时还可以赏春,就构成了踏青、蹴鞠、荡秋千、吃青团,以及插柳、拔河、打马球等习俗。所以清明节就有了两大传统:一是慎终追远,礼敬祖先;二是亲近自然、踏青郊游。
二、揭示课题:
一提到清明节,我们就会想起一首千古流传的诗,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唐代大诗人杜牧写的《清明》。(板书:唐·杜牧)
三、了解诗人:
1.引见作者(多媒体出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今陕西西安人。人们为了区别于诗圣杜甫,故称他为“小杜”,与唐代另外一个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师:《清明》这首诗是杜牧从家乡长安出发,长途跋涉到遥远的池州担任刺史途中,经过金陵一个小村庄时所作。
四、初读感知:
1.自在读诗: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自在练、指名读、齐读)
2.这首诗是什么体裁?七言绝句的节拍应该如何划分?在书上迅速标出来。再读这首诗,读出节拍,语速放慢。(自在练,指名读、再齐读)
五、识字写字:
1.开火车扩词,认读本课生字。
2.重点讲解“牧”“欲”:
(1)牧:这是一个会意字。其中的反文旁是从“攴”字演变而来,表示以手持杖或持鞭击打。“牧”的意思就是养牛的人手持皮鞭,让牛在草地上吃草和活动。所以这个字组成的词语都和“放牧”有关。放牧时唱的歌就是“牧歌”;方木是吹的笛子就叫“牧笛”。那“牧场”指什么?“牧民”呢?“牧童”又指什么?
(2)欲:我们读过的古诗文中常常会有这个字,它有着不同的意思。A.愿望。B.想要,希望。C.将要。
选字义:摇摇欲坠 欲擒故纵 利欲熏心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指点书写:牧、欲、魂(留意笔画的穿插)
(1)本课会写的生字当中,这三个字要特别留意,才能写好。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都存在笔画的穿插。观察,哪一笔进行了穿插?怎样穿插?
(2)再观察“牧”和“欲”,这两个字都分别由两个独体字组成,当两个独体字合成一个合体字的时候,有时笔画就会发生变化。观察这两个字,哪一个笔画发生了变化?为什么变成了“提”和“点”?这就是笔画的避让。
(3)小结:在写这三个字的时候,一定要留意笔画的穿插和避让。就是再复杂的字,每一笔我们都要安排得当,笔画清晰、参差有致。这样,这个合体字才会写得和谐、美观。(生书写)
六、自读理解:
1.同学们,这首诗浅显易懂。请大家根据表格,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事。(出示表格)
清明(唐)杜牧
时间:
天气:
地点:
行人:
事情:
2.生汇报前四项内容。理解“纷纷”:
(1)“纷纷”说明雨下的怎样样?“纷纷”的意思是多而芜杂,雨下的又细又密,很容易就打湿了路人的衣衫。
(2)“纷纷”还可以用来描述哪些事物?(雪花、落叶、议论、思绪)
(3)“雨纷纷”说明了清明节一个显著的特点——下雨。
3.究竟写了什么事呢?(师概括:路途遇雨、寻酒解忧)用本人的话把这些内容串起来,说说古诗的内容。(同桌讨论)
4.诗的那两句写“路途遇雨”?那两句写“寻酒解忧”?
七、感悟诗情:
(一)路途遇雨、魂不守舍:
1.(出示一、二句)这两句就在写“路途遇雨”。按照清明节的习俗,要么家人团聚扫墓祭祖;要么朋友相约踏青郊游。而这个清明节,诗人杜牧却在干什么?
2.清明节既不能和家人团聚,也不能和朋友相约,只能独自一人赶路,路途中再遇到这场春雨,天气寒凉、道路泥泞,诗人的心情会怎样样?这样的心情用诗中的内容来说,是什么?“欲断魂”。(板书:欲断魂)
3.孤零零的一个人在路途上赶路,心情低落的诗人此时会是什么样子?用你积累的词语说一说这“欲断魂”的样子。(步履、神态、动作、身影)这就是 “欲断魂”的样子呀。
4.谁能体会诗人这种“欲断魂”的心情,把这两句有感情地读出来。
(二)寻酒解忧、振奋精神:
1.你在生活中情绪低落的时候,会怎样做?看来大家都会调理本人,让本人从这种低迷困苦的形态中走出来,都能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你们都是生活中的勇者!
2.诗人杜牧路途遇雨、魂不守舍。他打算如何调理本人这种心绪呢?诗的三、四句就在写他寻酒消愁。为什么要寻找酒家?(避雨、歇脚、取暖、解忧)寻找酒家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3.三国时期曹操就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从古至今,人们把多少情感都融入到这醇香的美酒之中了。送别朋友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上阵杀敌时,“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心情低落时,“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排解愁苦时,“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4.晓得了酒家就在杏花深处,甚至顺着牧童的手指就能看到杏花林中隐隐飘扬的酒旗,这时候,诗人的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板书:喜悦、抖擞)
5.指点朗读三四句:谁能把这种振奋、喜悦之情读出来。
(三)指点有感情地朗读:
1.通过分析,我们感遭到诗的第一句引见时间天气,就用平常的语调来读;第二句“欲断魂”这种心情是多么的哀伤,这时的语调最低沉;第三句作者想到了用酒来消除心中苦闷,他找到了安慰,语调要稍稍高一些;最初,在牧童的指引下作者找到了小酒馆,心里一下子充满了希望,语调要更高一些。这些崎岖,就是诗人情感的变化。
2.自在练读,读的时候要有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指名配乐朗读,齐背。
八、升华主题:
1.看,这像个什么符号?这是为杜牧在孤单窘迫的时候,能够积极应对的肯定。杜牧这首诗歌,记录了清明节中一个小小的场景,两种不同的心情。我们透过这首古诗读懂了人生道路不会是一马平川,生活中总会有孤单、艰难、窘迫的时辰,我们更读懂了在这样的时候,不要丧气,不要害怕。积极应对,就会柳暗花明,找到希望。
2.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它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不只常常出现在唐诗之中,到了北宋时期,张择端还将清明活动画进了他的《清明上河图》之中。明清时期,清明这一传统节日更是常出现在著名的小说之中。例如《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用“朝朝寒食,夜夜元宵”来描述南京的繁华;《红楼梦》第五十八回中,藕官每到清明便为菂官烧纸,以此来缅怀情人。美丽的神话故事《白蛇传》中,许仙与白素贞的爱情也始于清明节……同学们,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更应该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争做传统文化的承继者和传播者。
板书设计:
清明
唐·杜牧
欲断魂
喜悦、抖擞
积极面对 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