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述。
1、课文结构图示
2、课文主题思想
《元日》这首诗描写了农历正月初一除旧迎新的景象。 《清明》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时的感受和心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描写了 重阳节那天,诗人独自由外,想象远方的家人登高、插茱萸的情景,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3、课文感悟《元日》:听,四处都是燃放爆竹的声音,四处都弥漫着欢声笑语;空气中燃放爆竹的硝烟还未散去。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喜庆啊! 《清明》:清明节该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的节日,可诗人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添了愁绪。让我们珍惜温暖的家庭生活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背井离乡, 在重阳节这天,愈加思念故乡、思念亲人。4、疑问探究在元日这天,为什么要用新桃换旧符? ?探究:““桃符”是一种挂在门上压邪的门饰。农历正月初一,人们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或画上他们的国像,悬挂在门上,用来驱邪。王安石写《元日》的这一年,他担任参知政事,正式开始掌管变法。一年之计在于春,而元日恰恰是一年中的第一天,王安石期望本人的变法能够顺利推行,惠及每一个 人,也希望本人的变法能够如这新桃换旧符一样,为大宋带来一番新气象。5、写作特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抒情小诗写法朴素,但对游子思乡怀亲之情的表达极为深切。诗歌一开头便以寻常之语写思亲之切, 诗人对故乡亲人的强烈思念,对孤单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独”字里。由于前两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使人产生强烈共鸣,因而,成了千古名句。后两句写远在家乡的兄弟们按照重阳节的风俗登高时,也在思念本人。这两句不直接写诗人本人思念家乡亲人,却写家乡的兄弟们思念本人,出乎常情,更显得曲折有致。6、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一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只诗写得好,同时还是个政治家,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元日》是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写的,意在借新年新气象隐喻本人的雄心壮志。王安石看到辞旧迎新的景象,通过描写“燃放爆竹”“喝屠苏酒”“开门迎日”“更换桃符”来表现,变法给人民的生活带来积极的改变。杜牧(803一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擅长文其《阿房宫感》为后世所传诵。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别墅,故后世称杜樊 川,有《樊川文集》传世。王维(约701一761):字摩诘(jié),有“诗佛”之称。祖籍太原祁(qí)县(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含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他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晚年过着亦官亦隐的悠闲生活。著有《王右丞集》。他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二、生字街1、会写、会认的字fú
符(符合) 幅(篇幅) 扶(扶持) 服(服务)
yù
欲(食欲) 玉(美玉) 遇(相遇)育(教育)
yì
异(差异) 忆(回忆) 意(意思)易(容易)
jiā
佳(佳作) 加(加深) 夹(夹子) 家(作家)
三、新词苑
1、词语释义
【爆竹】古人认为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可以驱赶鬼怪,所以在农历正月初一这 一天燃烧竹子。后来指用纸把火药卷起来, 两头堵死,点着引火线后能爆裂发声的东西,多用于喜庆事。也叫炮仗或爆仗。【一岁除】一年过去了。除,流逝, 过去。【屠苏】诗中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 常在元日饮用。古人合家欢聚饮屠苏酒,一家人中年纪最小的先喝,年纪较长的后喝。因为小孩过年长大了一岁,所以大家要表示恭喜;而老年人过年则是又老了一岁,拖一点时间喝,含有祝祷长寿的意思。 【瞳瞳】描述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新桃】新桃符。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欲断魂】灵魂将要离开肉体, 描述悲伤到极点。【借问】敬辞,用于向人打听事情。 【遥指】指向远处。 【山东】诗中指华山以东。 【独】独自。 【异乡】外乡,外地(就作客的人而言)。【异客】作客他乡的人。【倍】:加倍,愈加。2、反义词 送一迎 入一出 新一旧四、课文风景线
除夕 [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赏析】前两句紧扣诗题,写出春节人们放爆竹、畅饮 屠苏酒时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后两句紧接着前两句的欢乐气氛,用早上的太阳意味无限光明的未来, 用“新桃换旧符”的习俗,表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
【译文】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在温暖的春风中畅饮着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射着千 家万户,人们都忙着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
清明 [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赏析】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以及路上那些去上坟祭扫的人的心情。后两句写行人与牧童的问答,有声有色,令人回味无穷。
【译文】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路上行人的心里愈加增添了一分愁苦,几乎是魂不守舍。我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家,牧童伸手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赏析】前两句写诗人在他乡的孤单感,在重阳佳节, 加倍地思念亲人。后两句把目光投向了远方,想象着家乡的亲人们都佩戴着茱萸登高,却发现少了一个人,他们该有多遗憾呀!
【译文】我独自作客他乡,每逢佳节都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想到远方兄弟们身佩茱萸登高,也会因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
五、课后习题解析。点拨:朗读诗歌时,要留意古诗的节拍 美、音韵美。
《元日》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 新的动人景象。朗读时,语气愉快,语调昂扬向上。
朗读《清明》时,语调要低沉,要读出诗人雨中前行时的苦闷、伤感之情。
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时候,语调低沉,速度稍慢,以抒发、烘托诗人对亲人深沉的思念之情。
背诵时可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这样背诵起来就会流畅一些。
默写时,要留意格式,每句居中写,标点不要遗漏。
答案:《元日》写的是春节;《清明》写的是 清明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重阳节。
《元日》描写的是春节时,人们燃放爆竹、畅饮屠苏酒、换上新桃符的愉快情景。
《清明》描写了清明时节,在街上行走的诗人悲伤苦闷,向牧童询问哪里有酒家,牧童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的情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了诗人独自远离家乡,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景。
六、课外拓展,知识积累。传统节日
除夕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与节日相关的诗句
春节: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唐]孟浩然《田家元日》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韩翃《寒食》 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唐]文秀《端午》小古文
乡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 来去甚捷。【译文】乡间的农家,住的是茅屋,四周是竹篱笆,村庄紧靠着小河。水边有几棵杨柳树,两头夹杂着桃树和李树,有一对燕子飞过,时而高,时而低,来去的动作很敏捷。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 “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三国时期的著作中对“重阳节”之名已有记载,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经历朝历代沿袭至今。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人们常在此日进行祭祖与敬老活动。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佩戴茱萸、吃糕。美文感悟
除夜作 [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译文】清冷的烛光照着我,我独自由旅馆里躺着,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子的内心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亲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新的一年里,我的两鬓又要增添新的白发了。
阅读小语
佳节思亲是常情,历来如此。但除夕之夜,“独不眠”“转凄然”“思千里”,还有一层意思:到了明天,就又添加一岁,包含了诗人 对时光流逝的伤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