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的写作,该从古人炼字作诗(词)中学习什么
作者:简半坡
赋诗作文,不是字词的简单堆砌,而是对文字的调兵遣将,将每一个字词安顿在它最适宜的位置,共同支撑起你心中之意,让你所要表达的意绪、思想、哲理既能淋漓尽致而又水到渠成。让人阅读后不觉得生硬(不隔)。有时往往一句或几句神来之笔,就能带给读者视觉到内心的精神享受,像是经历了一场词语盛宴。
古典诗词,其用字遣词本来就少,所以炼字选词就格外讲究。除了音韵格律(格律诗)外,更重要的是诗词中有一个或几个字词能够以一当十、当百,甚至更多。能起到“托起”“照亮”整首诗词的作用。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讲的便是炼字选词的重要性。
历史上,不乏因一字而成功“照亮”整首诗词的先例。这些诗词,皆可作为后人写诗作文的典范。
最典型的,莫过于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敲”字。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诗行之间,游云一样飘逸的,是寂寂的幽静,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更是将李凝幽居的静谧,提升到了一个境界。而这句之中的一个“敲”字,更是借月下僧人的动作,将月夜幽居的宁静给“托”了出来。这一“敲”字,不光显现了僧人动作的文雅,还有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以动写静的微妙。
听说因这一“敲”字,贾岛还遇到了一位“一字之师”。诗句在他脑中初具雏形时,他还用了一个“推”字。某日,他骑驴走在长安街上,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推敲推敲”,手也一边推之敲之,引得旁人纷纷驻足观看,他却浑然不知。正为用“推”字还是“敲”字举棋不定,忽然迎头撞上了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的仪仗队。被随从押至韩愈跟前,韩问何故?贾云“推敲”之事,韩愈听后下马沉吟,然后认为“敲”字最妙。于是“推敲”一词从此诞生,用以描述写诗作文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的创作过程。
这写诗因反复“推敲”而选中了最妙一字,“照亮”了整首诗歌的,还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那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听说写这诗时,王安石曾用过“到”“过”等动词,但他最终选择了这一“绿”字。
诗句中这个“绿”字又妙在哪里呢?
从诗句意思上看,诗人是将“绿”的词性做了改变,将名词用作了动词。让春天之“绿”动了起来。从整首诗看,诗人是写对离京口不远的故乡钟山的思念,和对辞官归隐的期盼。这种思念和期盼可是等了一年,又等一年,迟迟不能实现。这种等待的煎熬,和回乡的温暖,就透过一个“绿”字表现了出来。等待的时间是“虚”的,诗句中的“春风”也是虚的,而这一“绿”字,不光让时光动了起来,让春风动了起来,也让回乡的美好也“动了起来”。
这种因一字之妙而让整首诗词靓丽起来的,还有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字;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中的“扶”字;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尽”字;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字;宋祁《木兰花》“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
当然,我们今天的写作,字数和词语选择上比古诗词要宽泛自由得多。虽然遣词造句没有必要像古人那么辛苦,但在关键处能有几句如以上诗句似的神来之笔,你的作品定会让人喜欢。
(原创首发,抄袭必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