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三白与夫人陈芸俱擅诗,婚后伉俪唱和,联句消遣,颇多雅兴。又尝共论李杜之忧劣,相互戏谑,更添闺房之乐。惜未见二人有全诗流传,仅有佳句可诵,见载于《闺房记乐》中。陈芸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之句,沈三白有“触我春愁偏婉转,撩他离绪更纤绵”之句。陈芸句是赓和三白所得,而三白句则和之于潘冷香。潘冷香,即《浮生六记》之温冷香,因“潘”与“温”字形
类似而致梓版刊误。冷香系吴兴南浔人,名韫玉,为某太守女,容貌昳丽,谙解吟咏。其夫离乡,投官为幕,久客不归,冷香携二女(憨园、文园)度日,心情郁闷,只能以诗自遣。后沦为娼妓,于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
居住苏州山塘,
听说她在此感己身世作《柳絮》四律,沸传吴下,和之者甚众。沈三白好友张闲憨曾携《柳絮》诗索和于沈氏夫妇,陈芸因嫌冷香妓女身份而置之,三白则为诗中意境所动,技痒难忍,遂有“触我春愁偏婉转,撩他离绪更纤绵”等和作之句,陈芸读罢,亦击节称赏。沈三白和诗全首不传,但潘冷香原诗
能否可以找到?据陆肇域、任兆麟《虎阜志》卷十记载:“有《柳絮》诗四首,传诵吴中,一时名士,皆有和作,诗载《撷芳集》。”《撷芳集》共八十卷,为清代名士汪啓淑辑编,有乾隆三十八年飞鸿堂自刻本,所选国朝名媛诗一千八百五十三家,卷轶浩繁,流传不广,笔者至今未见。王稼句先生《秋水夜读》中有《浮生六记小札》,称“潘冷香的《柳絮》四律,收在《撷芳集》里,是不难看到的”,但
不断未见有人披露其全诗。笔者经过一番努力,只是通过查二次文献找到其中三首:第一首:麯尘风起欲何之,水北花南弄影时。拟托微波惊蝶梦,半和江雨惹蛛丝。乍添別思飞难定,旋引归心落故迟。痴绝嬉春小儿女,匆匆捉向手中吹。该诗录自于许夔臣于嘉庆九年纂辑的《香咳集》。第二首:辞却林塘空际漫,倦来飞雪一团团。应嫌仙蠹生衣桁,不见鲇鱼上钓竿。紫陌风喧春渐老,翠楼人静泪初弹。狂夫何事轻离别,输与缠绵绕画栏。

顾禄《桐桥倚棹录》卷八记载潘冷香寓舍的书影
该诗录自於任兆麟《虎阜志》,又见载于顾禄《桐桥倚棹录》。顾禄言称转录于任心斋《笔记》,而心斋即任兆麟之字,其编纂的《虎阜志》成书于乾隆五十六年。第三首:榆䇲抛残剩绿条,澹云漠漠雨潇潇。愁联汴渚参差树,梦逐邗江上下潮。尔日心情同客醉,异时踪迹亦萍飘。最怜舞入吟窗去,好为幽人破寂寥。该诗录自于北京大学教授杜珣先生于2012年辑编的《闺海吟》,杜先生虽没有注明该诗的出处,但序文称他 “翻检查阅了上千种历代诗歌总集、选集、别集及诗话、笔记、方志等书编写而成的。”想必来自有据。以上三首诗的排次是笔者依据江碧岑《和潘冷香女史柳絮四律》中所押韵脚序列而定的。江碧岑名珠,徽州旌德人,寄籍扬州,晚年曾
居住苏州虎丘绿水桥侧。她能诗工词,才笔雄健。因其丈夫吾学海与任兆麟为诗友,江碧岑认识了兆麟妻张滋兰,张亦是才女,二人志趣相投,与吴中诸名媛结“清溪吟社”,分笺角艺,吟诗联句,裒然成帙。江碧岑著有《小维摩诗稿》,《和潘冷香女史柳絮四律》即收于其中,全诗
陈列如下:一别叶枝条任所之,腰肢作态放颠时。湘帘闭日花成雾,绣户笼烟雨散丝。燕剪当风冲雪去,蝶衣沾粉抱香迟。绿杨自是多情种,忍遣东风上下吹。二隋堤恨水去漫漫,无赖狂花蝶作团。月影翻阶惊鹤梦,菱丝贴荇卷鱼竿。征人陌上动初断,思妇楼头泪暗弹。轻薄风怀留不住,放他飞去出重栏。三泄尽春光万玉条.酒旗官舍冷萧萧。风中好种沾泥果,萍实愁经带雨潮。论色未应输雪皎,
行迹只欠逐波漂。闲花野草纷如织,莺燕劳劳未寂寥。四鬓丝禅榻两茫然,玉屑漫空浪著天。桃色不妨红似锦,人情何苦薄于棉。漫夸梅月栖林下,爱向春风列舞筵。游尽江南时几许,可怜转眼化尘烟。第一首用《平水韵》中上平声四支韵,第二首用《平水韵》中上平声十四寒韵,第三首用《平水韵》中下平声二萧韵,第四首用《平水韵》中一先韵。据此,即可列出江碧岑所和潘冷香《柳絮》四律原诗的排次。


沈钦韩《幼学堂诗稿》卷三:柳絮次女郎潘玉韵四首(书影)
又见清代诗人沈钦韩《幼学堂诗稿》卷三,收有《柳絮次女郎潘玉韵》四首,
陈列如下:一
难过三生杜牧之,东风狼戾已多时。长条我亦怜情种,细艳春将奈鬓丝。白石仙郎征骑急,青溪小妹下江迟。千三百里隋堤路,化作离魂点点吹。二冒簾拂袖亦迷漫,蛱蝶西园看作团。茂苑春光尘十里,辽阳午梦日三竿。襫衣香褪银镮碾,腻粉妆残珠泪弹。此后青青犹在否,燕台独咏镇凭栏。三如烟如缕脱柔条,那待三秋感采萧。白发黄鸡催急管,晓风残月送归潮。永丰坊底随春尽,西渭桥头逐水飘。沦落从教悲范缜,癫狂休要试參寥。四含情旖旎绊芳年,作态胡旋媚远天。一桁夝犹卷蛛网,百塸春尽簇蚕绵。青丝马尾抛官道,白雪鹅毛糂习筵。无限呢喃留不得,池塘细雨满寒烟。沈钦韩字文起,号小宛,
客籍浙江吴兴,居于苏州木渎。嘉庆年间举人,官宁国县训导,学问渊博,善诗文。与潘冷香同籍,又同居一地,其《柳絮》诗用韵与江碧岑一致,当是赓和冷香之作。诗题所称潘玉者,即冷香别名也。潘诗第四首暂时还没有查找到,而沈三白留存下来的和潘冷香诗句“触我春愁偏婉转,撩他离绪更纤绵”,用的正是《平水韵》中一先韵,可知沈三白所和潘冷香原诗当为《柳絮》四律中的第四首。值得一提的的是,笔者在查找潘冷香《柳絮》诗过程中,发现《柳絮》四律并非潘冷香原唱,而是他人赓和吴桐村之作。吴桐村名岩,字怀峰,亦吴兴人,乾隆三十二年进士,官刑部郎中、山西学政,诗作清婉,著有《碧梧山馆诗集》,惜书稿已佚,查不到其原唱之作。此由吴县诸生殷如梅披露,殷如梅字果园,号羽调,
居住苏州横桥疏柳间,啸歌不辍,著《绿满山房集》,诗为王昶、袁枚所称。因潘冷香偶读殷诗,极为叹赏而欲拜其为师,后经其老乡——山塘街萃古斋书商钱听默引见,二人会晤于甫里四美楼。殷如梅读罢潘冷香所呈《柳絮》诗,亦赞赏不已,誉其为“攀條陨涕,讵比桓公;咏絮知名,还同谢女”。当即触继声之续,四叠其韵,和作十六首,褒奖有加。其诗收在《绿满山房集》乙四卷中,和作之前有《四美楼晤潘韫玉女史》诗,序云:女史南林人(南林即南浔),号冷香,所居曰“梅轩”,工诗,稿中和吴桐村柳絮四律尤佳”,可见潘冷香在殷如梅面前并不否认吴桐村是《柳絮》四律的原创。

殷如梅《绿满山房集》书影一

殷如梅《绿满山房集》书影二然而不久,殷如梅有新结交的同乡诗友皇甫诗,携诗稿来就商,殷见稿中亦有《柳絮》四律,与韫玉女史所呈诗作一模一样,询之始知《柳絮》四律的原作者并非潘冷香,而是皇甫诗。这让殷如梅大跌眼镜,当即作诗安慰皇甫:吟髭撚断兴空酣,古锦囊逢纤手探。郢曲和来宾作主,张冠戴去女和男。公然咏絮非词伯,从此藏书用枕函。我亦嫁衣时代作,而今零落遍江南。诗中不乏有对潘氏纤手探囊、张冠李戴的剽窃行为予以讥讽和
责备,也为
本人的和诗而助推伪作流传而感到不安。但殷如梅又考虑到这仅是皇甫诗一面之词,难作定谳,又写了一首《叠韵赠韫玉女史》:半面曾窥倚半酣,清谈惜未韵同探。共推近日黄崇嘏,不数秋闺纪阿男。红袖几时工胠箧?彩笺一幅试开函。莫嫌弄笔频频和,亦欲流传吾道南。诗中用了两则典故,一则是晚唐前蜀时期女扮男装高中状元的黄崇嘏被招为驸马而现出真身的典故,另一则是明末清初才女纪映淮题咏柳絮诗而
遭到诗坛领袖王士祯的赞赏而想见其人的典故。两则典故表明了殷如梅心存疑团,继而他在诗中直接了当设问“红袖几时工胠箧”?“胠箧”典
现实至关重要的人物,被誉之为“道南第一人”,果真应验了程颢的预言。殷如梅用此典说明他面唔潘冷香时,曾看好对方,对其寄予厚望,所以他对皇甫反映剽窃事私信非信,为了查明真相,他又五叠前韵,以柳絮喻人,问疑潘冷香:一来从何自去何之,满眼迷离只一时。绕屋飘扬疑对雪,随风点染欲悲丝。是空是色垂垂下,非霰非霜个个迟。白占诗坛能几日,伴他寒食纸灰吹。二曳白如何天可漫,不分明处总疑团。飞仙自有珊珊骨,思妇休誇籊籊竿。只恐禅心将梦恼,还因狂态著文弹。蹁跹姿致绸缪意,勾引词人尽倚栏。三四百桥头千万条,风声淅沥雨声潇。
无情似与人争路,无力刚随岸落潮。远度墙头犹隐隐,轻浮水面已漂漂。天机活泼都偷泄,欲扫晴空待泬寥。四清新俊逸思飘然,写出湖干三月天。难和处如传郢曲,相逢时正卸吴绵。神摹我辈伤春泪,香绕谁家劝客筵。看去冥濛浑不辨,可怜付与翠楼烟。潘冷香看了殷如梅五叠柳絮诗反应如何,
能否会为
本人辩解?暂时还查不到这方面的文献,也许她根本就无法辩解,也耻于做出反应。笔者曾一度推测,有可能《柳絮》四律是皇甫诗为潘冷香代和吴桐村之作。如果是代作,潘冷香或多或少的参与了诗作的构思和推敲,最终著作权安在她的名下,也不是不可以,在清人别集中也时常会出现这种现象。

方焘《山子诗钞》卷九:柳絮四初次吴桐村比部韵(一)

方焘《山子诗钞》卷九:柳絮四初次吴桐村比部韵(二)推测
能否正确,还要靠证据来说话。笔者继续
清查,结果在乾嘉诗人方焘《山子诗钞》卷九中,又看到了题为《柳絮四
初次吴桐村比部韵与皇甫秋麋同作》诗,其
陈列如下:一去往
无故不自持,年年飘荡暮春时。糁来花径轻於粉,扑入香簾软似丝。满店东风粘袂暖,一隄残照坠溪迟。离亭回首偏撩乱,羌笛声声向晓吹。二子规声里望漫漫,万点絪缊滚作团。陌上悠扬风一缕,枝间摇曵日三竿。官贫不给寒还拥,春㬉浑疑雪未残。触绪亦惭才思尽,愁丝脉脉独凭栏。三踠地长條更知條,昨朝才过雨潇潇。濛濛灞岸迷征骑,漠漠芜城逐暮潮。张幄乍惊酣绿绕,沿流半杂落红飘。渐看散漫旗亭路,画舫歌楼并阒寥。四长空舒卷自悠然,占断微和二月天。新水平桥闲点缀,晚风官渡最缠绵。惯凭狂态侵华鬓,尚恋余春到别筵。归去锦帆消息远,隋堤滚滚入残烟。作者方焘,字笥岩,号淞洋。吴兴南林人,曾编篡过《南浔镇志》,与潘冷香、吴桐村同乡。审视该诗题,提到了创作《柳絮》四首原诗的吴桐村,又提到了次韵同和的皇甫秋麋。那么皇甫秋麋会不会就是皇甫诗呢?笔者查找地方志,在同治年间冯桂芬编纂的《苏州府志》卷一百三十八《艺文》三中发现有关的著录文字:“皇甫诗《苍麋诗稿》二卷,字庆庭”。揆度成语有“秋色苍茫”句,可知“秋麋”即“苍麋”,当是皇甫诗之号。从方焘四首诗的韵律和
陈列次序来看,皇甫诗与方焘同和的吴桐村之作,
该当就是那首所谓潘氏的四律《柳絮》诗。至此,真相大白。虽然潘冷香与吴桐村、方焘同是吴兴南浔人,但方焘这首诗的诗题中未提到潘冷香,也就是说没有证据表明,同和人中有潘氏在场,潘冷香剽窃之嫌难以洗清。

袁枚《随园纪遊册》书影《浮生六记》载张闲憨曾携潘冷香《柳絮》诗索和于三白夫妇,芸娘因“微其人”而置之,所微之处很可能不是潘冷香的身份,而是她的人品。但令人不解的是,芸娘又何以竭力说合三白纳娶冷香的女儿憨园为妾?憨园虽然有“一泓秋水照人寒”的姿色,符合她当时为三白订下来“美而韵者”的择妾标准,但受其母亲影响,其人品未见得就纯真无瑕。袁枚《随园纪游册》(,博得了芸娘的欢心,以致于在沈三白面前“自此无日不谈憨园矣”,后来憨园为
无力者夺去,(憨园或借机高攀而顺从了
无力者,亦未可知。)芸娘由此落下心病,时呼“憨何负我?”。随着时间推移,芸娘病势日增,七年后遽然长逝。临终时,曾对三白留下遗言:“愿君另续德容兼备者”。由原先的择姬“美而韵者”变成了嘱夫续娶“德容兼备者”,或许是芸娘对说合三白取妾事的反思和悔恨,也是她留给沈三白
最初衷告。令人感叹的是,芸娘素来聪颖明智,具有“男子之襟怀才识”(沈三白语),竟然为一憨园落到这步田地,真教人为其抱憾矣。
最初要说明的是,方焘《柳絮四
初次吴桐村比部韵与皇甫秋麋同作》收在《山子诗钞》卷九《榆餘集》,该集所收作者“起庚戍,讫甲寅,计古今体诗共一百四十六首”,《柳絮四首》排在该集第五,也就是说,吴桐村原唱《柳絮》诗应作于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那么,皇甫诗与方焘的《柳絮》诗也应同作于是年。如此,刊于乾隆三十八年(癸巳1773)的飞鸿堂刻本《撷芳集》,是不可能收入所谓潘冷香《柳絮》诗,任兆麟《虎阜志》有关《柳絮》诗来源的记载明显有误。至此,我以为查找潘冷香《柳絮》诗可以暂时告结,不必要再寻检《撷芳集》,还是等待吴桐村、皇甫诗二人的诗集出现吧。
参考文献:[1]沈复《浮生六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9年1月出版[2]许夔臣《香咳集选》,国学抚轮社,1914年出版[3]陆肇域编辑;任兆麟纂正《虎阜志10卷首卷1卷》,复旦大学图书馆1985年出版[4]顾禄著《桐桥倚棹录 1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0.05[5]嶙峋编《闺海吟》,北京:华龄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6]江珠撰《小维摩诗稿》,清嘉庆十六年(1811)刻本,影刊《清代诗文集珍本丛刊》第 358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出版[7]沈钦韩撰《幼学堂诗稿8卷》,载《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8]殷如梅撰《绿满山房集》,载《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3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9]方焘撰《山子诗钞》,载《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10]袁枚撰《纪游册(日记)》,载王英志编纂校点《袁枚全集新编 》第8册副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出版[11]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一百三十八,清光绪九年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