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渍渍”不倦:随腌菜一起坛封的回忆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今天想专门说一说“渍物”,也就是腌菜。

北方人多爱喝白粥,配小菜。天津这边一般统称为“咸菜”。咸菜的品种繁多,但顾名思义,大抵是咸口为主,制造也不精细。味道尚咸、辣、酱香。比较常见的有腌甘露(本地叫“地葫芦”)、腌芥菜头(本地管这个叫“五香疙瘩头”-_-)、酱黄瓜等。也有像本宫家里那位帅哥父上一样,直接夹一块玫瑰腐乳(天津都直接说酱豆腐)或者切个咸鸭蛋就粥的。

本宫口轻,不喜欢这种能直接把人咸飞了的“咸菜”。本人煲粥的话要么是稀薄的米汤、杂粮粥,里面加一点板栗或红枣添加甜味;要么就熬得浓一点当主食,配着其他炒菜吃。加上后来得知腌菜往往存在钠超标、亚硝酸盐超标等问题,更是有理由在饭桌上出现咸菜时直接说“不”。独一产生过兴味的是语文课本上引见过的“冬菜”。具体做法忘了,大概是取白菜菜帮切丝或块,用盐揉捏后封缸腌制,然后晾干,吃时撒芝麻及香油拌匀即可。在那个淘宝还没问世的年代里,本宫本人试着做过一小罐,手艺不到家,味道未必正宗,但那个香味感觉确实不错。只是尝过鲜、满足了猎奇心之后也就搁下了。

现在冬菜倒是很容易买到了,做砂锅粥时缺不了这货

再然后就到了韩国料理横行的时候。辣白菜、腌萝卜,酸辣微咸的味道一下就掳获了本宫的小心肝,哪怕是现在对辣味接受无能了,也觉得韩国泡菜的辣度尚可忍耐。而且辣白菜做炒饭味道超犀利,腌萝卜当配菜或者直接啃,怎样怎样爽。

韩式冷面里怎样能少得了辣白菜

又有在“巫山烤全鱼”吃过后就念念不忘的四川泡菜,酸爽洪亮,带一点花椒的麻,几乎适口得不要不要的。直到现在,本宫一想到那个味道还恨不得满地打滚地嚷嚷“好吃好吃再要一份”。

至于日料里的各种渍物,就绝对是真爱了。碧绿的中华海草,嫩黄的腌大根,橙红色的福神渍、腌姜,绛色的梅干……哪怕搭配一碗茶泡饭也是很惊喜的。更不用说装在精致的小碟子,或是做成寿司端到面前啦!单是想想就胃口大开。而且日料最妙的一点,就是清淡精致、突出原香。这也是本宫喜欢日料的一大缘由

世界这么大,本宫想多尝一尝。

三文鱼梅子茶泡饭。紫苏梅是本宫冰箱里常备的食材,捏饭团时通常会放一颗

说回“渍物”也就是今天讨论的腌菜(虽然本宫更喜欢“渍物”这个抽象的说法)。实践表明,只要那些咸度不夸张而且带点酸味的腌菜才能戳中楼主的软肋,这大概和酸味能够提升清新感有关吧?但是总之,虽然无论怎样的腌菜都难以规避“亚硝酸盐”这个敏感话题,可偶尔本宫还是会想念那些微酸微咸的小清新们,然后或在淘宝下单,或本人动手炮制,反正总归要弄点解馋。下饭、就粥,都是极好的。

前两年夏天的时候喜欢本人做蓑衣黄瓜。把黄瓜洗净,密密地纵横切出蓑衣,撒盐腌半小时,倒掉腌出来的水后装入保鲜盒,加醋、姜丝、少许糖,密封后摇匀,在冰箱里至多放六小时——本宫通常是放一天,吃的时候取出,可以再加一点新炸的辣椒油,味道尤美。只是家里其他人都不爱这个口味,本宫又觉得黄瓜还是新鲜的更可口,也就不做了。

尝试过一次紫苏肉碎炒黄瓜,是用轻腌的黄瓜炒制而成,倒也别有一番清新脆爽的味道

平时爱吃西蓝花,还专门本着废物利用的准绳扒了个用西蓝花粗梗做腌菜的方子。做法和蓑衣黄瓜类似:西蓝花梗去外层老皮、切丁之后,也是先放盐腌半小时,倒掉腌出来的水后,再加醋加糖继续腌制。因为西蓝花梗比黄瓜坚实,腌起来不会那么容易入味,但味道反而更清新一些,咯吱咯吱地嚼起来也很带感。总之,喜欢。

严格来说,本宫擅制的卤黑豆也该算是渍物的一种

又想起一道偶尔会给母上做的腌菜:将胡萝卜切条后,同样是用盐腌半小时,控水后放进密封性好的保鲜盒里,加白醋、蜂蜜(或白糖),可以加一些姜,还可以加些黄芥末。就这么盖上盖子“渍”着,想吃的时候用干净筷子随时拿取。味道是酸甜口,所以母上甚爱。本宫本人也喜欢,但给母上做的时候得比给本人做时多放更多更多的糖,不能弄错。

夏天常吃的毛豆也可以卤,不过好像日本人不会将这样用盐水简单卤制的“枝豆”归到渍物类里

当然咸口味的腌菜只需制造合宜,也是值得一尝的。去年春节前,在淘宝给父上买了几袋山东的五仁酱菜,有萝卜、黄瓜、青豆、芝麻、瓜子仁、花生和杏仁。虽然也比较咸,又带点辣,难得的是没有北方咸菜常见的酱味,而更多是咸、辣、酸的混合,且还带着坚果特有的清香。不只帅哥父上觉得好吃,连本宫本人也在饭桌上动了好几次筷子。

美食无国别,无地界。寻到喜欢的味道就是难能可贵,何必挑剔其他。

(微信公众号搜“本宫的小厨房”就能找到我。微博searlfox。每天更新一篇和食物有关的随笔、回忆或心得——要是它们能为你带来共鸣,该多好啊!)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